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

芨芨草编织技艺在哈萨克语中称为“棋托乎”。芨芨草手工编织的图案、样式、技术是哈萨克族就地取材,在日常生活中吸收兄弟民族的多元文化特性,创造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现出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淳朴和原生态,具有传统的文化因素。芨芨草编织品主要用于生产生活,是哈萨克族毡房的重要组成部分。毡房四周使用编织的芨芨草,可以阻挡外来物的侵入,既实用又美观。芨芨草编织的草篓等日用品,则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10年5月,芨芨草编织晋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录

芨芨草在

哈萨克族毡房的内壁用 Kerege搭建,再用芨芨草编织的工艺品顺着毡房的骨架围一圈,并用绳子固定扎牢。这种围在毡房骨架内、外的芨芨草编织工艺品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阿合其(Aq šy)用没有缠绕羊毛的芨芨草编织的产品。它主要固定在毡房内的正后部,因为此位置的正面是毡房的华丽之处,人们会将家里所有名贵的木箱摆放出来,上面摞好叠整齐的被褥,盖上漂亮的毯子,一进入毡房即可映入眼帘,显得非常豪华大气。为了减少繁琐的芨芨草图案缠绕工序,便会将毡房内正后部的芨芨草编织的非常朴素,“阿合其”主要根据毡房的大小来制作。

2. 池木其(Šïmšy)主要是固定在哈萨克族人家的毡房内的两侧(两翼),其长度也是根据毡房的大小来设计。编织时工序完整,编织出的图案内容丰富,颜色艳丽。因为哈萨克族人家的毡房内的两侧没有大物件装饰,用“池木其”可以起到装潢的作用,就像现代家居中的“墙纸”一样,美观大方,同时又耐风沙。

3. 阿萨拉其(Asar šy)用来做毡房里“厨房”的隔断,在毡房的一侧摆有食物和饮具,为了防蚊虫、保持食物的洁净,用“阿萨拉其”做一个隔断是非常明智的设计,美观又大方。

4. 池普榻(Čïpta)是用比较短小或者纤细的芨芨草来编织无图案的席子,在毡房外侧用木架子撑起来,用来晾晒一些肉、奶疙瘩或者油炸果子(Bawïrsaq),可以过滤水分、油脂,起到天然冰箱的作用。

新疆哈萨克族毡房的历史比较悠久。汉武帝时和亲嫁给哈萨克族先祖乌孙王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在《黄鹤》歌中唱道:“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食兮酪为浆……”诗中就描写到了毡房。看来,哈萨克人毡房的存在最少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同样,作为毡房的附着品——哈萨克族的芨芨草编织工艺品也可谓历史悠久。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在图案、材料以及编织工艺品功能上也都经历了很多变化。

编织品图案、材料及功能的变化

1. 编织图案

最原始的芨芨草编织工艺品的图案,是牧民将白色羊毛和黑色羊毛编织成黑白格相间的图案,称其为“恰克帕克(Šaqpaq)”。

后来产生了“muyïz ürnek”,也就是将羊角、牛角的形象图案化。严格地讲,“角纹图案 myjïz Ornek是哈萨克族图案艺术的重要源泉,几乎所有的哈萨克族图案艺术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透过这些图案可以感知到哈萨克族的畜牧生活及其古老的民间信仰。角纹图案的产生同哈萨克族古老的牧业生活、原始的动物崇拜有直接联系。

目前,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品的图案已从单一的本民族、部落印记和图腾发展到多色彩、多图案、实用性与装饰性兼容的阶段。图案素材以哈萨克族常见的动物(马、羊、牛等)、河流、高山、花朵为主。

2. 毛线材料的发展

最原始的毛线就是黑色羊毛和白色羊毛;后来,将白色羊毛用一些花草碾成的汁液染成多种颜色;现在是直接使用市场上销售的工厂制作的毛线。纯羊毛缠绕的芨芨草编织工艺品具有独特质感,在视觉上不同于市场上出售的机器生产的毛线。但是编织者更倾向于使用市场上买的毛线,因为,这不仅节约时间节省工序,而且编织出来的产品色彩更加多样和艳丽。

3. 编织品功能的变化

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工艺品最初的功能就是固定毡房,以及防止有害动物、虫类的侵入,防风沙,保暖等;还有“阿萨拉其(Asar šy)”主要用作隔断;“池普榻(Čïpta)”主要用来晾晒和过滤食物。而今,自牧民开始定居生活后,芨芨草编织工艺品主要被当作民族特色产品销售、参展,或者被当作艺术品悬挂供欣赏。

传承现状

(一)保护传统工艺的观念淡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地区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虽然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族年轻人开始关注民族手工艺品,但对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只是在展台活动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中了解和观赏,很少有人能够深刻理解哈萨克族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和独特艺术性。现代社会中的哈萨克族青年人大多不清楚保护哈萨克族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更不太了解其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如今仍有一些鲜为人

知的哈萨克族传统工艺,只是偶尔出现在农牧区仍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哈萨克族居民人家中,绝大部分已经淡出了城市人的视野。所以在城市居住的哈萨克族青少年,对芨芨草编织工艺基本不了解,对哈萨克族传统工艺持漠然的态度,这些使得哈萨克族传统工艺项目发展空间有缩小的趋势。

 尽管目前在新疆部分哈萨克族聚居区对本民族传统工艺项目的保护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对传统工艺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芨芨草编织品使用功能弱化

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的传统工艺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它在哈萨克族手工艺人的劳动中诞生且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前文所述,芨芨草编织品既可以防风、防潮、保暖,是哈萨克族人最常见的生活用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对美的认识。然而,伴随着牧民定居,毡房的使用在不断减少,还有丰富的家装用品使人们对装饰品的消费呈现多元化的选择,坚固的建筑、造型美观的墙纸替代了芨芨草编织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时代在改变,生产力在发展,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最终导致传统芨芨草编织品使用功能的弱化。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

 当前针对新疆哈萨克族传统工艺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造成了一定影响。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西部地区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上看还是相对滞后。新疆处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存在硬件设施差、人才较为短缺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化上的一些观念,比如有些人对于本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及保护意识不够强,也是影响发展的原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应系统地对哈萨克族传统工艺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加强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哈萨克民族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传统工艺品商业化程度不高

从历史记载来看,哈萨克族芨芨草的编织工艺多是在家庭、部落中产生,最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得以延续。近些年,随着新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楼房等新式建筑逐渐取代了毡房,现代化装修取代了手工制作。特别是城镇化的推进,哈萨克族牧民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方式,开始接受现代生活,进入城市乡镇定居。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牧民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参与本民族的相关传统工艺制作的行为已经开始弱化,牧民们更关注自己的物质生活环境以及子女的现代教育与工作情况,而不是继续父辈的农牧生活。但是,一旦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品被赋予了商业价值,就能有效地促进芨芨草编织工艺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提高传承人和制作群体的整体收入。问题是目前地方政府并未给该群体建立商业平台,也未促使其进行商业性开发和利用。芨芨草编织工艺依旧按照传统手工艺品的商业模式来运作,销量逐年下降,制作群体收入降低。

保护和传承措施

(一)加强其文化内涵的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传统工艺大多是在家庭作坊中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内容往往来源于山水花草,或来自部落图腾,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特定范围内发挥着它独特的社会功能。而在现代社会,要发挥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社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芨芨草编织工艺未来的发展,不是一种简单地模仿复制模式,必然在保存其原有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将哈萨克族传统工艺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结合,重视新疆哈萨克族传统工艺的基本文化内涵,发展其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将是未来哈萨克民族工艺文化发展的方向。

此外,要发挥政府在保护和传承民族工艺过程中整合社会各界力量的组织协调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量大,涉及的领域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必须由政府来主导。此外,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并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学术界、商业领域以及文化传承与保护机构的积极参与。

同时,“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新闻媒体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社会中得到普遍的认可、尊重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珍视、继承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和‘自我意识’。”因此,地方的文体局应该多举办一些可以宣传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工艺的活动,同时适时地利用电视、报刊甚至是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对其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

(二)通过旅游消费,把工艺品推向市场

通过市场的运作来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发展,把传统工艺的优势转换为一种商品的竞争优势。汲取现代工艺的优秀成果,对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的传统工艺进行改进。例如:丰富编织的图案元素,设计不同的尺寸,可以作为家中挂饰、隔断或者是收藏品等出售,使其既具备现代工艺的特征,又不丧失应有的民族特色,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代的社会环境,成为新时期工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新疆近些年交通的便利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可以整合芨芨草编织传统工艺资源,通过开发民族风情精品旅游小镇和设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发展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可以凸显本地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客源。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五兵尚书    下一篇 孙先德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