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杨氏家族泥塑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隆德杨氏家族泥塑被收录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里。

目录

泥塑,亦称彩塑,属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是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氏家族泥塑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二年。杨魁山为杨氏家族第一代泥塑传人,3年学艺时间完成了泥塑的基本学科,从此开辟了杨氏泥塑的先河。据传,他中年时期因为完成平凉府城隍庙的雕塑和彩画工程,得到当时府台大人亲笔提写的匾额“艺德双馨”(现已失)。其子杨廷府,师承父业,成为杨氏泥塑的第二代传人。家族泥塑和彩画进入到中华民国年间,宗教雕塑进入衰落低潮阶段,第三代传人杨维福继承祖业后,和叔父们边干边学,刻苦用功,擅长刀马人物,四邻八社,人皆赞之。杨栖鹤是杨氏泥塑第四代传人,早年还练就了一手木雕和戏剧服饰、道具的制作技艺。他师承祖业,多方拜师请教,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法创作了木雕《香炉》和章雕系列等。改革开放后,他携子孙三代,广收门徒、传授技艺,培养出第五代传人杨成年、杨佳年,第六代传人杨贤雄、杨贤龙、杨贤麒、杨军等。杨氏家族泥塑始终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随着杨氏家族泥塑影响的扩大,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修复邀请不断,因技术力量和资金单薄而一一谢绝,杨氏家族只能承担小范围、小规模的泥塑工程。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杨氏家族泥塑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打破家族限制,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增强技术力量,使杨氏泥塑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工艺流程

杨氏家族泥塑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工艺要求高,而且没有文字标准,没有统一模式,全靠心领神会,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身份特征,即兴发挥。其程序和技艺是杨栖鹤以及祖辈们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它难以用现代艺术手段所代替,它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杨氏家族泥塑工艺流程:配制泥料,选合适的红胶土,碾碎并用细筛子筛后和水浸透敲砸,使之细润。置缸内酿3;5天使用。同时配制粗、中、细、极细几种泥料,以备细雕和走光使用。制作造型骨架,以前主体骨架用木椽扎制,现在多数用钢管电焊连接姿态骨架的基本造型,并用麦草桔杆垫补捆扎,使其丰满,接近形象。上粗泥,用泥刀将粗泥一层层堆积,直到每个局部形象完全准确。上细泥,使用小泥刀和细泥精雕细刻,使其表面细润,光滑。木白,用滑石粉或沥代粉兑胶水和成糊状,将表面刷成白色,以便准确敷色。起稿,在木白的基础上设计颜色、图案、用沥粉走出各种线条纹饰。敷彩,在设计好的颜色基础上,层层装色,装金、银粉。上光,根据不同对象,有的保留颜色本色,有的需刷醇酸清漆,取得光亮效果。

风格特征

在长期的实践中,杨氏家族泥塑在泥塑配置、造型骨架、敷彩和雕塑内容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征。泥料配制特征:杨氏家族泥塑在泥塑实践中,总结出了在不同地区,不同土质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配泥酿制方法,使泥塑作品同样永久保存。造型骨架特征:在造型比例上大胆使用夸张手法,注重雄壮,墩实,憨厚,形成了独特的杨氏家族人物造形特征。敷彩特征:单色平涂,荣容华贵,“三分塑,七分彩”形成了杨氏彩塑的色彩风格。对传统的传递性,创造性特征:杨氏家族泥塑艺术,以反映本地区传统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为主,逐渐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示了六盘山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的丰富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题材主要以反映本地区民俗为主,每一件泥塑作品,都代表着传统的民俗寓意,它和人们的理想、信念紧密结合。工艺特征:杨栖鹤对每一件艺术作品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塑造,力求处处精工细刻。

造型

杨氏泥塑在造型表现和刻画上,力求精炼概括,姿态生动自然,夸张与写意适中,并不失法度,特别是在人物的塑造上,比例准确,表情各异。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细腻与粗犷相加,圆雕中有浮雕,横线纹饰与斜线、竖线交汇错落,平素中有装饰,大插饰中配小插饰,突兀与陷凹结合自然,点、线、面布局合理等特点;在色彩处理上,经粉底、沥粉、矾染、涂色、点饰图案、装金、罩光等方法着色后,其色度艳丽,对比明显,古朴典雅,并有防潮不掉色之功效。

杨氏家族泥塑成就较高的是第四代传人杨栖鹤。他生于1928年,继承了前三代传人的雕塑技艺,同时吸收借鉴其它各类民族民间艺术之长,融自己的艺术创作于一体,形成了集雕塑、绘画、木刻、剪纸、烫花等多种门类的“杨氏家族艺术”。

获得荣誉

1980年,杨栖鹤的木雕作品《木香炉》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及名艺人作品展并获大奖。同年,他率儿子杨成年、杨佳年应邀为甘肃名胜景点,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修补文革期间遭破坏的文物古迹达六年之久。1988年,青铜峡108塔出土的西夏佛头塑像有6个破损严重、面目全非,杨佳年应邀修复。第一次接触西夏文物,佳年先后试验多次才动手,小心翼翼地进行修复,并复制了一套在国内外参展。1996年,杨氏宗族艺术组应邀为宁夏文物交流中心复制了几十件西夏文物。专家们在看了他们修复的塑像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修旧如旧,天衣无缝”。20002月,杨氏宗族艺术组成员应固原博物馆之邀,成功地修复了四件国家一级文物(镇墓兽两件、武士俑两件)。200612月,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民间文化传承人调查”中,杨栖鹤和儿子杨佳年被列为重点传承人保护对象,成为西北五省被列为国家传承人保护对象第一人。20073月,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吴川)泥塑艺术节暨‘吴川杯’—泥塑艺术邀请赛”专家组的比赛,杨氏家族泥塑祖孙4人与多位世界级和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同台竞技。最终杨栖鹤老人和孙子杨贤雄创作的《百年西夏》获得银奖;杨栖鹤四子杨佳年和孙子杨贤龙合作的作品《悠悠回乡韵》获铜奖。在比赛中,组委会要求参赛选手所塑造的塑像必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杨栖鹤老人和孙子杨贤雄塑造了一尊高约两米的西夏王朝缔造者李元昊的塑像,并用西夏文标注。杨佳年介绍说:“当时在场的部分专家以及观众都被震撼了,他们并不知道西夏国曾在宁夏建国定都,后经介绍才知道银川曾是西夏王朝的古都”。为了充分表现黄河文化、丝绸文化、大漠文化和回族文化,杨佳年与侄子杨贤龙创作了一尊回族小孩骑着骆驼吹古埙(最古老的一种回族乐器,民间俗称“泥哇呜”)的雕塑,命名《悠悠回乡韵》,并使用自创的“喷砂”技法在雕塑上覆盖一层细沙。现场的观众和评委一看《悠悠回乡韵》就说,“这是来自西北的作品”。

传承意义

杨氏家族泥塑虽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但仍免不了面临失传、断代的危机,随着201161日《非遗法》的施行,社会各界必须承担起保护好、传承好非遗的责任,这对隆德杨氏家族泥塑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拓跋猛    下一篇 埔寨火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