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苏州泥塑

苏州泥塑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以前都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所以又称“虎丘泥人”。虎丘泥人的创始年代,文献未见确切记载。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目录

泥塑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我国的泥塑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在距今 2000 多年的苏州汉代墓葬中,就有泥胎捏塑、经火焙烧的工艺陶佣出土。唐代时,苏州泥塑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苏州府志》曾提及“虎丘人搏土肖人像逼真”。唐宋时,出现了许多大型佛像泥塑。明清两代,宗教彩塑造像达到高峰,同时,戏文泥塑风行。清末以后,苏州泥捏几度面临消亡。改革开放后,苏州泥塑又在苏州民间艺术家朱文茜等艺人的手中复生。苏州泥塑主要分布在虎丘山塘街以及木渎等地。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苏州泥塑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庙宇寺观的佛像金刚、天尊大仙等,一般体量较大;一类就是虎丘泥人,一般尺寸为二至七寸。苏州泥塑的主材料是取自苏州的粘土,虎丘泥人的用料基本上是取自虎丘的山泥。泥塑用的工具简单,都是用竹、木、角、骨等材料制成,有竹刀、糙砑、光砑、蚂蝗刀、刮子等。苏州泥塑的工艺流程一般是:备料、捏塑头像、配做身子、捏手足、合身子、干燥、彩画或配衣饰。苏州泥塑以“图案丰富、高雅、细腻”著称。传统的苏州泥塑写实性很强。在写实的基础上,再提炼和概括,以使作品图案化,以神传情,充满一定的内涵和寓意。在苏州泥塑中,以彩绘泥塑的特点最为突出,其利用色、线、面的结合,突出装饰性和色彩效果,并强调神似。苏州彩绘泥塑的表现技法多种多样,有混合交叉,有圆雕、浮雕、悬雕、线刻、彩绘、贴金等,是多材料、多技法的统一。苏州泥塑小品的特点是小巧玲珑,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主要有“捏相”、“泥玩具”、“手捏戏文”。早期的“手捏戏文”主要取材于昆曲,有《单刀会》、《渔家乐》等,艺人们在捏制时,并不完全按照戏曲本身来处理情节,也并不完全按照舞台形象塑造人物,而是有所选择和侧重,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历史观和美学观来理解和创造。因此在同一戏曲人物的处理上,形象各不相同,所捏出的戏文人物高约三五寸,形体优美,线条流畅,挺拔简练,舒袍展袖,生动异常,且面部神情极为生动。

代表人物及代表性作品

苏州泥塑唐代艺人有杨惠之,清代艺人主要有黄叔元、项天成、项春江、项琴舫、沈顺生、周春奎等,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主要有薛顺生、张三冠、刘国祥、姜三男、孔继顺、范宝珠、顾维成、潘声煦、张敏惠、朱文茜。苏州大型泥塑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唐代杨惠之所塑的甪直保圣寺的半壁罗汉,东山紫金庵雷潮夫妇所塑的宋代佛像罗汉,苏州西园寺内五百罗汉,灵岩山的天冠弥勒像,寒山寺普明宝塔里的佛像,定慧寺的天王殿里的四金刚、弥勒、韦驼和大殿里的十六尊者。苏州泥塑小品代表性作品主要有《赠金》、《邯郸梦》、《平贵别窑》、《贵妃醉酒》、《野猪林》、《女起解》等。苏州泥塑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朱文茜。

主要价值

苏州泥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苏州地区的历史、社会、艺术、宗教、民俗等具有重要价值。苏州泥塑“塑者如画”,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特别是捏相和小玩具,既可以当摆设作观赏之用又可给孩童玩耍,因此具有审美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

目前保护情况

苏州市艺术学校作为苏州泥塑项目的保护责任单位,陆续做了一些保护工作:在苏州市艺术学校内设立了苏州泥塑工作室,开展本项目的专门培训;编印了苏州民间文化读本;组织 20 多位民间工艺师来校举办泥塑技艺展示;选拔学生拜师学艺;设立了苏州泥塑工作室。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焦耳汤姆孙效应    下一篇 张小雷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