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仲呈祥

仲呈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文艺评论家。194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64年参加工作,历任成都市西城区中学教师,文教局干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四川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客座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2013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文名
仲呈祥
出生日期
1946年8月
出生地
成都
职业
文学家
毕业院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
代表作品
《沙汀与刘家沟》

目录

仲呈祥仲呈祥
  仲呈祥,1946年8月出生,祖籍

著有散文《沙汀与刘家沟》,报告文学《新星,是怎样冉冉升起的?》,评论《理想·道德·人生观——关于塑造当代青年形象的一个重要问题》、《直面人生,开拓未来》、《塑造多姿多彩的典型人物——1982年全国优秀小说获奖作品漫评》、《故事好编,零件难找》、《坚持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论》、《题材的选择与作家的责任》、《爱情小说与文明道德》、《理想性格:丰富性与明确性的统一》、《希望就在这一面》、《乐遣春漫上笔端》等数十篇。

人物评价

仲教授快人快语,思维敏捷,语言犀利,直达问题本源;

仲教授语出惊人,单位时间内从其口中输出的信息量大,且内容真诚而充满思辨;

仲教授性格豪爽,幽默感十足。

授业恩师

仲教授坦言,对自己早期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当属

仲呈祥仲呈祥
  他不但秉承了钟惦棐先生文章的言简意赅、力透纸背,而且在史学观、美学观上不断创新,追求深意。

如在仲教授发表于2007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上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食粮》一文中,谈到近五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仲教授总结出两条宝贵经验,他说,“一是在主题开掘上,注重在宏观的审美价值取向上把握好‘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心民情,切忌趋时媚俗消极迎合,反对以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快感取代艺术审美的精神美感,尤其是在涉及人类情感领域的敏感问题——如婚外情、第三者、精神出轨、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离婚再婚时,必须旗帜鲜明地做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规范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评判;

二是在艺术构思上,注重自觉突破鲁迅当年批评过的此类题材往往囿于家庭婆媳、姑嫂、妯娌之间‘咀嚼个人身边的小悲观,并以这小悲观为大世界’的局限,努力把私人情感与普世大众情感、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尽可能折射出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风貌,传递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心的和谐。”

在谈到当前中国电影以及“大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时,仲呈祥认为“从《

曾经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的副总编辑,仲呈祥笑称自己可能是全中国境内看电视剧最多的人。“因所做工作,每年需审看大量的影视艺术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还要参加如

仲呈祥仲呈祥
  2007年11月,仲呈祥受聘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事实上,早在十年前,仲呈祥就已经开始在这所学院招收艺术学博士研究生了,对艺术教育的深厚感情让他在花甲之年来到这里,用自己的所学传道授业解惑。

在艺术教育领域,仲呈祥教授提倡全面、辩证的审美把握理念。

所谓“全面”是指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充分重视对艺术学学科及艺术学理论的建设,他指出,在资本运作、市场逻辑以及技术至上等理念的冲击下,当前的艺术学科建设在艺术哲学层面上对当下的艺术创作、艺术思潮、艺术鉴赏的宏观价值判断和美学评析缺乏大智慧,而往往津津乐道于形式层面上细枝末节的小聪明。这已成为一些有识之士与知识分子忧虑的问题。

“艺术院校在造就实践性人才上有独特的优势,应当在艺术每一个门类的本体研究上有深度,有特长。但单科性艺术院校在尽享优势的同时也带来必须引起重视的劣势,即“近亲繁殖”,失缺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宏阔背景和学术支撑。这样,容易在艺术学理论和艺术哲学上出问题。”

“如果一个民族特别是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文化上盲目,在艺术上盲目,这个民族将是非常悲哀的。如果这个民族不把艺术学提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去,求得宏阔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背景的支撑,那也是非常悲哀的。” 

2007年12月在南京举行的“艺术学学科定位与建设发展高层论坛”上,仲呈祥继续呼吁艺术学应当尽快从“一级学科”变更为“学科门类”,他认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落实十七大发出的号召,能否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能否真正引领民族文化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实现艺术自觉和提升国家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所谓“辩证”,是指仲教授倡导艺术教育应当鼓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借鉴。他认为,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的世纪。

一方面,在广阔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背景下培养造就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在浓郁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培养造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才,两者是和谐互补、相得益彰的。既有利于人才的智商、情商全面协调发展,又有利于科学与艺术、大学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华全国文艺协会    下一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