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嵩
目录
- 长孙嵩
- 代国→北魏
- 鲜卑族
- 358年
- 437年3月4日
- 追击大败茂鲜
- 代县(今山西代县)
- 太尉、柱国大将军
- 北平王
- 宣王
长孙嵩(358年—437年3月4日),本姓拔拔,其名为北魏道武帝
代国建国二十一年(358年),长孙嵩出生。其父长孙仁于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时官至拓跋氏鲜卑南部大人。少年时代的长孙嵩宽厚儒雅,有气度。十四岁时,代替父亲长孙仁担任南部大人,统领军队。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
长孙嵩十四岁时就代父统军,累著军功。登国六年(391年)长孙嵩随拓跋珪攻柔然,并斩杀柔然别部帅屋击。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进攻后燕,长孙嵩亦有随军。永兴二年(410年)正月,长孙嵩奉命北伐柔然,至五月从大漠南归时遭柔然围攻于牛川,拓跋嗣遂北伐支援,逼柔然撤退。
泰常二年(417年),东晋刘裕北伐后秦,循黄河西上入关,并遗使向北魏借水道之便。拓跋嗣担心刘裕外称伐秦,实以伐魏,命长孙嵩督山东诸军事以塞刘裕东道,压逼晋军,亦派娥淸等人屯驻黄河北岸防备。时晋军西进,魏军亦派数千缘河紧随,若有船舰漂至北岸就会遭到北岸魏军攻击。刘裕于是派丁旿及朱超石渡河至北岸阻击魏军,长孙嵩时亦派三万骑助战,但不能抵抗晋军,被逼退还畔城。及后拓跋嗣又命长孙嵩、叔孙建各选精兵,待刘裕西进深入后进攻彭城、沛郡。同年,刘裕灭秦,原自晋降秦的司马休之、韩延之、刁雍及王慧龙等人皆向长孙嵩投降,以归北魏。至十月,拓跋嗣亦召长孙嵩班师。
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患病,虑及后事,于是问长孙嵩有关储君人选,长孙嵩推荐嫡子拓跋焘。拓跋焘亦得崔浩推荐,拓跋嗣于是正式立其为皇太子,并临朝监国,又任命长孙嵩为左辅。同年年末,拓跋嗣去世,拓跋焘继位,进长孙嵩爵北平王,司州中正。
拓跋焘曾问众臣应先讨伐夏国还是柔然,长孙嵩与长孙翰及奚斤等认为柔然才是大患,进攻不论如何都能充实国家资源,胜过攻破夏国这种小国,不过崔浩则持相反意见;刘洁、安原则请先攻北燕。因最终没有共识,拓跋焘唯有西巡。同年夏帝赫连勃勃逝世,不久以前又发生过诸子因储君之争而兵戎相见的事,令国人不安。拓跋焘闻讯即打算趁机攻击。长孙嵩则虑及若果夏人坚守城池阻挡魏军,只会给机会柔然乘虚而入,十分危险。但其时崔浩及道士寇谦之等人都赞成,长孙嵩坚持但不能改变拓跋焘心意,反令其大怒,指责他为官时贪污,更命武士强按著他的头作叩头以作羞辱,随后就于始光三年(426年)十一月进攻夏国。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李适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后魏太尉北平王长孙嵩”。
长孙仁,代国昭成帝时担任南部大人。
儿子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