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是广东地区的一个著名的传统曲艺品种之一,始于清乾隆年间,是传统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始于顺德龙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龙舟说唱从出现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了。龙舟说唱来源于民间。作为一种通俗的说唱艺术,其曲调和唱词与“木鱼”歌近似,从单纯的演唱叙事体裁到应用于社会宣传,它的演唱内容往往根据时势的需要而改变。。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再到演唱当时所发生的事情,龙舟歌演唱的内容比较繁复。但由于民间艺人识字不多,且多为口耳相承,因而流传下来的曲目唱词并不多。2005年年底,龙舟说唱登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并于2006年正式公布。

目录

“龙舟说唱”又称为“龙舟歌”或“唱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三角洲地区,主要是以顺德腔为正宗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始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相传为一名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子弟所创。

演唱时艺人常持一只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表识,胸前挂一幅小锣小鼓,敲击节拍作间歇伴奏吟唱,其声腔短促,高昂起伏,诙谐有趣,极富现场感染效果。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腔调简朴流畅,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内容则从古时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一直到现在时事新闻、时尚潮流几乎无所不包。但由于民间艺人识字不多,且多为口耳相承,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龙舟说唱的道具—龙舟,一般长约60厘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一般是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形象,意为避邪,下层是十名壮汉,名叫“扒仔”,他们都正奋力扒龙舟。龙舟上面一般竖有两支小红旗,正反两面一般都写着“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等字。龙舟下方有块布衬托,意为水面。整个龙舟由一支长约1米半的木棍撑起,走村过户唱龙舟时,艺人便一手持龙舟木杖,同时扣着小锣小鼓,边吟唱边敲打。

龙舟歌源远流长。《佛山历史文化辞典》认为龙舟歌最早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名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子弟首创。“龙舟”作为一种说唱艺术,从单纯的演唱叙事体裁到应用于社会宣传,它的演唱内容往往根据时势的需要而改变。

发展历史

起源

关于龙舟说唱的来源有多个,主要说法是当时顺德县的一个破落大户的后人首创,也有说法是天地会等反清组织为宣传而编创。这个时期龙舟说唱的表演者多以收入低下的卖艺人为主,他们在广东境内四处走动表演,龙舟说唱因而得以传播开去。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久,顺德曾组建40人的“顺德龙舟粤剧团”,到各地表演谋生。该剧团于1954年解散,之后艺人各自活动。到了1960年代,除了著名粤剧家文觉非的作品《倒卷珠帘》,再也没有新作品出现。文化大革命时龙舟说唱被彻底禁止。

龙舟说唱表演者大多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在街头卖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龙舟说唱的参与者日益老去,新的继承者却不再自然产生。以杏坛为例,从2003年开始杏坛文化站对愿意学龙舟说唱的年轻人奖励500元。但几年过去一直无人问津。

现状

2003年,广州市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白薇及相声演员吴家耀、说书演员崔大纶等在佛山地区尤其是顺德多处寻访,终于在杏坛镇北秀村发掘到几近消亡的“龙舟说唱”,并在当地的龙伯的家里发现了一根“龙舟杖”。回到广州后他们依照设计图也仿制了一把龙舟杖。2005年广州民俗文化节上,吴家耀手执龙舟杖表演龙舟说唱,吸引到媒体的关注。

2005年顺德杏坛统计当地熟练掌握龙舟说唱的只有6人,6人中年纪最小者已经有70岁。他们即使是演出,也只是在春节期间出演,其中以伍于筹、尤学尧的说唱为著称。2005年年底,龙舟说唱登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并于2006年正式公布。

自评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珠三角各地政府更加重视龙舟说唱的传承及发展工作。在顺德杏坛,一方面2006年杏坛“民俗民间艺术培训基地”开始运作,龙舟说唱作为一个主要项目开班,第一批学员约有30人,但绝大部分都是老人家,最年轻的也在40岁以上。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主要技巧。这批学员还将自己编写的说唱词结集出版成《龙舟歌词集》。另一方面,为培养年轻一辈的接班人,从2006年底开始,杏坛镇在麦村小学选拔了20多名小学生做龙舟说唱的培训对象,并为他们编写了专门的说唱词如《孔融让梨》、《铁杵磨成针》、《一朵红玫瑰》等。

2008年,杏坛人伍于筹与尤学尧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舟说唱传承人,但当年6月伍于筹因病去世。当年下半年杏坛中学开设龙舟说唱培训班,参加学员有35人。此外,据杏坛政府称,杏坛成立了“龙舟说唱协会”,研究编写新的龙舟说唱词。并计划在当地其他中小学普及龙舟说唱教育。

表现特点

龙舟歌来源于民间。作为一种通俗的说唱艺术,其曲调和唱词与“木鱼”歌近似,曲目唱词也无所不包括。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再到演唱当时所发生的事情,龙舟歌演唱的内容比较繁复。但由于民间艺人识字不多,且多为口耳相承,因而流传下来的曲目唱词并不多。

1、广州方言、顺德腔演唱。其行腔,用音低沉而稍带曲折,往往以小锣小鼓作间歇伴奏,而且声腔短促,诙谐有趣,高昂跌宕,富有宣泄效果。

2、曲韵特点: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

3、龙舟歌在演唱到高昂急促之时,经常在一句中,一部分唱词像烧炮仗一样不断冲口而出,然后缓慢拖腔结束,声音洪亮、粗吭。

文化价值

1、民间文学价值:龙舟歌的曲目,部分来自艺人自编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鱼歌书改用龙舟歌演唱,这类曲目以中、长篇为多,题材内容多样。抢救和保护龙舟歌,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和发掘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2、古典文学价值:龙舟歌的唱词中,诗歌创作的赋比兴手法被普遍地运用。长篇唱词擅于叙事抒情,修辞手法上多用夸张、讽刺、谐音、比喻、拈连。体裁有赋、韵文等样式,讲究押韵。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其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了大量素养。保护龙舟歌,对推动古典文学研究有现实意义。

3、民俗学价值:走街串巷的龙舟艺人,在重大的民族节日或各种喜庆场合中最易觅见他们的身影,而此时他们的唱词往往是侧重于喜庆吉祥的。因此,龙舟歌蕴含着大量的民俗学信息。

4、音乐价值:龙舟歌行腔,用音低沉而稍带曲折,声腔短促,高昂跌宕而富宣泄效果。龙舟歌又是粤剧中的一个曲牌,保护龙舟歌对促进粤剧繁荣也有好处。

不过,时下年青一代价值取向转变,龙舟歌却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顺德地区目前懂唱龙舟歌者仅余四、五人,且尚未发现有主动拜师学艺的青年人,现急需采取有力、可行的保护措施,让龙舟歌能继续传承下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游通铃    下一篇 巴尔虎长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