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雷
- 本名
- 陈梦雷
- 字号
- 字则震、号省斋、天一道人、松鹤老人
- 所处时代
- 清朝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福建闽县
- 出生时间
- 1650年
- 去世时间
- 1741年
- 主要作品
- 《周易浅述》
- 主要成就
- 主编《古今图书集成》
目录
陈梦雷 (1650-1741年)字则震,号省斋,号天一道人,晚年又号松鹤老人。清·闽县(今福州市)人。清顺治七年(1650年)生。陈梦雷资质聪敏,少有才名。12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康熙九年(1670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陈梦雷回乡省亲。翌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在
在长期教学中,陈梦雷见现有类书,“详于政典”,“但资辞藻”,有许多缺点,因此决心编辑一部“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的大型类书。此事得到胤祉支持,特拨给“协一堂”藏书,并在城北买“一间楼”,雇人帮助缮写。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起,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家藏图书共15000余卷,开始分类编辑。经过“目营手检,无间晨夕”的辛勤劳动,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终于编成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万卷,目录40卷,分历缘、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编;每编分若干典,全书共32典;每典又分若干部,全书共有6109部。该书内容繁富,区分详晰,刊印后,即受各方好评。清人
陈梦雷一生编著繁富,除上述各书外,尚有《
清学者、文献学家。字则震,又字省斋,号松鹤老人,别号天一道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12岁中秀才,13岁中举人。康熙九年(1670)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回乡时,耿精忠反叛,胁其为官,他托疾不就。耿精忠失败后,他被诬下狱,谪边关10余年方得释还。在沈阳10余年间,培养不少当地人才;并编撰《
陈梦雷与《盛京通志》:古稀之年仍难逃被流放
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7月23日报道,每当我走过坐落在浑河北岸沈阳市文体西路上的龙王庙公园时,眼前总能浮现出一位儒雅学者的身影——陈梦雷。
陈梦雷(1650——1740),字则震,号省斋,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为康熙朝的翰林院编修。这样一位文弱的南方书生,怎么会与北地的沈阳有了联系呢?这还得从蜡丸案说起。康熙九年(1670),二十一岁的陈梦雷考中进士,被馆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正值慈和皇太后升太庙,对天下大行覃恩封赏,父亲陈会捷也因为陈梦雷的缘故被加封为征仕郎,翰林院庶吉士。未婚妻李氏也得以受封为孺人。后陈父为陈梦雷的婚事先行南归,临行前教导陈梦雷当“以褊激浅露为戒”。翌年十一月,妻子和母亲抵京。因为“未娶而入翰林苑,孺人未字而受封”,乡里亲戚都引以为荣,在家人临行之时,皆“赠舟车具羊酒以贺”。
康熙十一年(1672),陈梦雷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由于母亲在京师水土不服,“胸腹得奇疾,作则痛不可忍”,陈梦雷便急急告假,送母亲回福州老家。陈梦雷到家不久,便遭遇耿精忠叛清,耿精忠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广罗名人,陈梦雷被强授官职。同时被授予官职的还有正在省亲的同乡挚友、同朝为官的李光地。
李光地借耿精忠召他前来面谈之机,悄悄来到侯官,与陈梦雷长谈了三个晚上,商议的结果是,由陈梦雷卧底,李光地向朝廷报信,里应外合,剿平叛逆。握别时,陈梦雷与李光地誓约:他日如能幸见天日,当互以节操鉴证。李光地趁便向陈梦雷提出代为照料家中百口的要求,并嘱咐陈安心在这里留守:“光复之日,汝之事全部包在我的身上。”
李光地用从陈梦雷那里得到的情报,制成蜡丸,却只写上自己的名字,密报给朝庭。此举,深得康熙帝的赞赏,称其为“真忠臣也!”
康熙十六年(1677),叛军被剿灭,在福州的陈梦雷却迟迟没有等来李光地的消息,便于次年入京。有道是无巧不成书,在“福建之乱”中有一个叫陈舫的人,主动投靠了耿精忠,并被授予翰林院大学士。由于他们同姓,又同在叛军中供职,结果京师有人就把这个陈舫误传为陈梦雷。就在陈梦雷受到刑部的传讯时,又有人举报陈梦雷曾参与了叛乱。于是刑部便以“从逆”罪将他逮捕入狱。陈梦雷万没想到靖逆的功臣没当上,反倒成了阶下囚。
此时的李光地,早已将刺探军机之功据为已有,并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与重用,根本不为陈梦雷之事说上一句真实的话。在狱中,陈梦雷作《抒哀赋》,以表自己的清白,后经刑部尚书徐乾学斡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免其死罪,改谪戍奉天,给新满洲披甲为奴。披甲,清八旗兵的别称。八旗制度规定:年16岁以上者,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以六十名为常数。应选的人要通过马、步、箭的考试被选者称为“披甲”,且要由所属旗之诸王贝勒、贝子等检验无误,方可送至兵部,编入佐领。三人中有一人当兵其余两人为余丁。有马甲(骑兵)、步甲(步兵)等名目。他们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食兵饷。
至此,陈梦雷开始了在盛京17年的流放生活。龙王庙、盛京城西的云思草堂、白云寨、尚阳堡等地,都先后留下了陈梦雷在此生活的足迹。陈梦雷流放的那年,正值康熙向全国下令,编辑《大清一统志》。当时,作为大清龙兴之地的盛京,却没有一本完整的志书。因此,康熙下诏,始修《盛京通志》。并由时任盛京将军的伊把汉做总裁,由此可见当时清政府对修《盛京通志》的重视。在这次编修的过程中,贬谪沈阳的原翰林院编修陈梦雷起了重要作用。康熙癸末(1703)进士王一元在《辽左见闻录》中记载:“甲子、乙丑间(1684年、1685年)修奉天府志,各州县官挟画工而行,分诣边外深山穷谷中,阅历殆遍,图其形而归,逾年志成,秉笔者原任编修陈梦雷也。”
修志当时,得到了奉天府尹高尔位及其继任董秉忠的鼎力支持,他们都十分欣赏陈梦雷的才华。正值壮年的陈梦雷,为修志竭心尽力,以报答高、董二府尹对自己的赏识,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这次修志,让自己的未来走向光明。陈梦雷从收集资料开始,并在汇总所收资料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编撰了本通志体例、序言、及分卷总序。他对这本《盛京通志》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也为后来不断续修本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志书编修一年之时,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奉天府尹高尔位调转,董秉忠接任,董府尹一如前任,对陈梦雷优礼有嘉,使得《盛京通志》如期完成。
关于地方志的作用,陈梦雷在《代高京兆盛京通志序》中提到:“固将形胜要害以固苞桑,揽风谣以徵政教,核其草木虫鱼以通货利用。则志也,而治道具焉矣。”地方志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记载历史,同时还可以帮助统治者治理该地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根据地形特点指导农事,根据地方风谣得知政治得失,利用地方特色的物产提高经济效益。在《代董京兆盛京通志序》言:“是志也,列其山川疆土,则将高山荒作之勤,稽其建置经画则如述考卜燕贻之旨,搜其民风物产,则拟豳风《七月》之章,以仰副皇上观扬烈之深心,则志而治道具焉。”
陈梦雷对历史史料的态度,可作为作通志的方法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强调“存其疑似”,表现了修史的严谨求真的态度。《代高京兆盛京通志序》云:“虽谶悉不能尽登,而厘其大纲,存其疑似,则山川之险隘,疆域之区,民风物产之淳硗肥瘠,军实边防之利弊废兴,可按籍举也。”又《盖平县志序》云:“……未敢擅登于记载,此存以有待者也。其他如山川或以今昔而异名,乡井因方言而各异,传讹改易之故,既无据以稽则皆疑之可阙者也。”这里表现出了一个史学家的认真谨慎、求实务真的态度。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东巡,陈梦雷献《神功圣德诗》,康熙帝赏其才华,特赦回京师,被任命为词臣、侍读,侍奉第三皇子胤祉读书。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奉诏,编辑《古今图书集成》,于四十四年五月完成初稿。全书3600余卷,是中国历史上采集最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类书,西方人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
圣祖康熙还亲为陈梦雷书联一副“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即此,陈梦雷便以“松鹤”作为自己书斋的名字,并自号为“松鹤老人”。康熙病逝,雍正即位后,便将自己的政敌胤祉打入监牢,陈梦雷遭受株连。如果说陈梦雷作《盛京通志》时是罪人身份,不署陈梦雷的名字还可以让人理解,但是由康熙皇帝钦赐书名的《古今图书集成》也没有陈梦雷的名字。通过翻阅旧籍,知道:这部书虽成于康熙年间,但却是在雍正年间刊行完成的,并且雍正帝还写了序言。当然就不能在他当政时把政敌——胤祉及其“党羽”陈梦雷的名字也写进这部“钦定”的大型类书中,于是将主持编撰《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的名字换成了蒋廷锡。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雍正帝对政敌的处理是毫不手软的,陈梦雷在古稀之年也没能逃脱被流放的噩运——于雍正元年(1723)被流放于卜魁(今齐齐哈尔)。本世纪初,沈阳的著名清史学者张玉兴先生在《关于陈梦雷第二次被流放的问题》一文中考证:陈梦雷于乾隆五年(1740)客死于流放地。
陈梦雷虽然离开我们已近三个世纪,但是翻检他留下的鸿篇巨制,却让我们感受到他留在书页上的余温,作为后人,我们缅怀他对东北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也许他不需要我们打扰,但是看到后继者还在读他的书,九天之上的陈梦雷也会倍感欣慰的。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