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电影制片厂
目录
天山电影制片厂是
新疆电影制片厂时期(1958~1962.10)
相比同期的国营电影制片厂,它的筹备建设时间相对长些。1955年酝酿建厂,1956年正式成立筹备处,1957年筹建工作基本停滞。1958年在“大跃进”风潮中,筹建工作得以快速推进,并于当年投入新闻纪录片的拍摄。这不到5年的时间里,主要业务工作是基本建设和人员调配和培训。生产创作量很低,分为民族语译制片(42部)、新闻纪录片、故事片(3部)三大类产品,以前两者为主。民族语译制始终是其主体业务,民族语言开始只有维吾尔族语,60年代增加了哈萨克语。译制片种包括故事片、纪录片,后来还增加了广播剧、电视剧。1958年7月29日完成第一部新闻片《新疆新闻》第1号。1958年11月完成第一部(短)纪录片《
制片厂人员组成就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组成有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锡伯、回、满和汉族,少数民族人员占总数之半。创作上的少数民族特色突出。1989年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会议的统计数字表明:建国40年,全国14家电影厂生产124部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其中天山厂出品28部,居各片厂之首。124部影片中反映维族的影片最多,有31部,天山厂出品24部,居首位。很多影片呈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情,在国产电影欣赏中别有风韵,比如《
制片厂第一部作品是纪录片《朱总司令视察新疆》。1959年摄制的《阳光照耀着新疆》是它的第一部彩色纪录片。它的第一部故事片《两代人》则拍摄于1960年。 这个厂里工作着众多的不同民族的电影工作者,其中有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锡伯、回、满和汉族。少数民族占总数之半,占全部创作人员的80%。
这个厂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具有独立的前后期制作能力。每年拍摄的影片很少(平均三部),却有一些影片(如《阿娜尔罕》、《向导》、《不当演员的姑娘》等)获得广泛的好评,获得包括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在内的各种奖项。这些影片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情而形成自己的特点。
多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多出作品、出精品,曾多次被国家人事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民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等分别授予“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西部大开发宣传典型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活动组织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光盘录制出版优秀组织奖”、“全疆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全疆广电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3部故事片获30多个省部级以上奖项;10部电视剧获19项省部级以上奖项;37部少数民族语译制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及电视剧飞天奖、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天山文艺奖的作品有22部:获得金鸡奖、骏马奖、腾龙奖、金盾奖、金剑奖的作品有31部;获其他省部级奖励的作品有33部。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