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曹确

曹确,唐懿宗时为相,后遭贬谪,死于岭表。
本名
曹确
字号
字刚中
字刚中
唐朝
唐朝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目录

曹确,父景伯,贞元十九年进士擢第,又登制科。确,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历聘藩府。入朝为侍御史,以工部员外郎知制诰,转郎中,入内署为学士,正拜中书舍人,赐金紫,权知河南尹事。入为兵部侍郎。咸通五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监修国史。确精儒术,器识谨重,动循法度。懿宗以伶官李可及为威卫将军,确执奏曰:“臣览贞观故事,太宗初定官品令,文武官共六百四十三员,顾谓

祖父:

中国古毯

凤凰资讯2014年2月27日报道,中国古代把地毯称作“席”,席分凉席、暖席,前者即用草或竹编织而成,“暖席”则是由动物的毛编织而成。最初的“席”可能仅是人类为了防潮御寒代替兽皮的一种生活用品。中国最早的地毯实物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夫妻合葬墓,根据出土的竹简记载,它应是汉代(公元前后)的制品。

唐代,人们又把地毯称为“地衣”。《旧唐书·曹确传》写道:“画鱼龙地衣,用官绸五千匹,曲终乐厥,珠玑履地。”由于唐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地毯也从简单的生活用品升华到了工艺品,直至作为皇室之间相互赠送的礼品。日本奈良正仓院就保存有中国唐代皇帝送给日本皇室的毛制花毯。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在《红线毯》中赞美道:“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生动地体现了唐中期的富贵华丽之风尚。

公元十三世纪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扫荡了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他们除了大肆掠夺各民族的财富外,也把具有特殊技艺的工匠押解回大都(今北京)。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制造更多、更精美的物质财富。由于游牧民族对地毯的偏爱,在大都设有“工部”及“匠作院”。据记载,仅官办制作地毯的工匠就达到两万多户。在《大元毡罚工物记 御用》中记载了工部奉旨在北京青塔寺开设制作所,专为宫廷编制地毯,并明确了“地毯”的专用名词。

到了近代,地毯工艺更加细化,色彩更为丰富,图案也更趋完美,尤其是十八世纪雍正年间,大将军岳中琪在宁夏贺兰山西部设立“定远营”后,迅速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商业的繁荣昌盛,而阿拉善地区特有的用滩羊毛编织而成的地毯,以手感柔软、脚感富有弹性而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先机。被过往官僚和商贾视为首选佳品,史称“绒毯”。康乾盛世期间,社会财富有了很大的积聚,人们对奢侈生活的追求,特别是皇宫“如意馆”御用画师的参与设计,上至皇宫寺庙,下至文人富商,地毯成为一种生活时尚风行于世。所有这一切都大大提升和加速了地毯业的发展。《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元年在北京设有染织局,内有九名技艺高超的匠人专为宫廷织造地毯。阿拉善地方志载,乾隆年间,当地官办的地毯作坊有300多匠人的规模,而到晚清时,仅北京一地就有官办和民营的地毯作坊近300家,从业人员达三万人以上。最为辉煌的是,1904年中国清朝代表团第一次参加纽约世博会(当时叫万国博览会)时,北京产的地毯获得了金奖。

唐朝有多开放?几千外国人在首都做官 有的还被封王

曹确曹确

腾讯网2018年3月27日报道,

外国人来了!

630年,一个叫颉利可汗的突厥首领,来到了唐朝首都长安。

颉利可汗不是第一次来到长安。上一次是在4年前的626年,颉利可汗率大军长驱直入到长安城外的渭水边,迫使刚刚继位的唐太宗李世民签订“渭水之盟”,扬长而去。这次,颉利可汗却是作为唐朝军队的俘虏,垂头丧气地来到长安。

李世民亲自接见颉利可汗,宣布他有5大罪状。就在颉利可汗暗自忐忑不安时,李世民话锋一转,赦免了他的死罪,还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

颉利可汗喜出望外。不杀我?还封我做官?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嘛。

然而,更开心的是李世民。让堂堂的颉利可汗,成为大唐王朝棋盘上的一粒棋子,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

一群外国人来了!

在颉利可汗的带动下,那些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奚族人、南诏人、高句丽人,纷纷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做起了大唐王朝的官员。

阿史那思摩来了,他是突厥首领,来到长安后被授右武卫将军;

哥舒翰来了,他也是突厥人,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大唐王朝的国防事业,活跃在抗击吐蕃第一线,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白孝德来了,他是安西胡人,在“安史之乱”中参与勤王,屡立奇功,官至吏部尚书,封爵昌化郡王;

阿倍仲麻吕来了,他是日本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唐玄宗做秘书,官至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当他晚年回国时,唐玄宗任命他为唐朝驻日本使节;

藤原清河来了,他也是日本人,来到中国后乐不思归,娶了中国女子为妻,终生未回日本,藤原清河在唐朝官拜秘书监,至三品;

崔致远来了,他是新罗人,年轻时来到长安读书,并参加高考。于874年进士及第,先后出任溧水县尉、幕府都统巡官等职位;

高仙芝来了,他是高句丽人,来到中国为大唐王朝的国防事业添砖加瓦,官至右羽林大将军,授开府仪同三司;

卑路斯,他是波斯王子,由于祖国遭到大食(阿拉伯)侵略,他沿着丝绸之路东逃到长安,唐高宗李治授予他右威卫将军,“卑路斯,波斯王子,国亡来唐,高宗时官拜右武卫将军,中宗时又拜左威卫将军。”卑路斯父子均生活在长安,老死于长安;

安禄山史思明结伴而来,他们都是突厥人,却在唐朝功成名就,官至节度使,然而他们不肯安分守己,发起著名的“安史之乱”,将大唐盛世引向衰败之路……

那么,到底有多少外国人在唐朝做官?

按照唐朝惯例,凡是来长安居住的外国人,做官也好、经商也好,一律由唐朝政府供养。在唐代宗时期,“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也就是说,滞留在长安不肯回家的回纥人就有上千人。在唐德宗时期,在长安工作生活学习的外国人“胡客”已经高达4000多人。

这么多人统统由唐朝政府供养,让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时任宰相李泌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深以为忧,打算对那些买田置宅的外国人停止供养,减轻财政压力。没想到外国人集体到宰相府上访,找李泌要说法。

李泌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们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岂有外国朝贡使者留京师数十年不听归乎?今当假道于回纥,或自海道各遣归国,有不愿归者,当于鸿胪自陈,授以职位,给俸禄为唐臣。人生当乘时展用,岂可终身客死邪!”

可没有一人响应号召。李泌无奈之下,只好将他们全部编入神策军,算是给他们找了一份工作。

外国人在唐朝做的官还不小,不少甚至官至宰相。

北梦琐言》卷五“中书蕃人事”记载:“自唐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即白敏中)入拜相,次毕相诚、曹相确、罗相邵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

是说,自唐宣宗时期,到唐懿宗时期,就有白敏中毕诚曹确罗邵权这4名有名有姓的外国人做宰相,以至于宰相崔慎猷惊呼“中书到处都是外国人”!

根据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查证,有唐一代,共有23名外国人宰相,为唐朝经济社会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前面提到的名将哥舒翰。哥舒翰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宰相中排位第一。哥舒翰英勇善战,多次击败吐蕃,人称“战神”。不幸的是,在“安史之乱”时,由于唐玄宗的糟糕指挥,哥舒翰被迫出潼关与安禄山叛军决战,不幸全军覆没,为自己的军事生涯划上并不圆满的结局。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北梦琐言》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阿尔西德斯·吉贾    下一篇 河北河湖长制办公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