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先
目录
李富先是土生土长的千户营村人,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抬阁技艺的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祖上一直以做高台为业,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了十二代。
“我大概在十五六岁时就跟着父亲李生英学习搭高台了,那时候村里搭高台的人家也只有九户,虽说是手艺人,但是一直以务农为主业。和父亲一起搭高台的还有一个帮手叫作张昌华,他的‘绑腿’技艺也是村里数得上的。在学做千户营高台前我就被这项技艺所吸引了,父亲告诉我:‘搭高台是个辛苦活,不下苦是不行的’。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学习搭高台,刚开始是帮父亲打打下手,弄个土做个假山、做个花儿、去集市上买个花瓶、做个高台的木架子……虽说这些活很零碎,但能把道具做成跟父亲一样也算是一种本事。后来,我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绑腿’了,在我学搭高台前曾在七八岁的时候做过高台上的儿童演员,初次被绑到空中的感觉真叫害怕,还记得那年,我哆哆嗦嗦地立在空中,紧张得直冒汗,由村里专门为儿童演员化装的老艺人为我补妆,那个高台也正是父亲和我的师傅马云华他们一帮人做的。”李富先说。
2006年,李富先带领着青海湟中县拦隆口镇千户营村的表演队在广东番禺参加了全国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活动,当时同去参赛的还有广东、广西、福建、内蒙古的高台表演队,湟中的高台表演队在二十多场高台表演中获了奖。李富先介绍说:“那年比赛结束后,很多没见过高台的外地人向我说:‘你们的高台太高、太危险了,这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绑腿’是搭高台中最难学的技艺了,绑得好坏,决定着高台的整体效果。做这件事时需要有耐心。以前我常有着这样的经历:当父亲做好最下面的台板时,我便开始为演员们绑腿了,通常两层是同时进行的,父亲为下面的小孩儿绑腿,我爬到房顶上为上面的孩子绑腿。由于高台上表演的演员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孩子们都是不安分的,一天演出下来,难免会累会站不住,‘绑腿’弄得好可以更好地将这些小演员们固定在他们各自的位置上而不会掉下来,同时也不会因为绑得太紧而令孩子哭闹以致哭花了脸上的妆。”
一种手艺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坚持与创新。李富先和他的父亲就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这项艺术,过去高台的表演内容是固定的多以古代人物为主,由于材料的原因高台的样式也只有两层,如今千户营高台正以新的面貌呈现在群众的眼前。
李富先一家都在做高台,如今让他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儿也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了。他说:“我们家的人对祖上传下来的搭高台一直很热衷,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他干活的时候很专心,同别人一起搭高台时,他总能不耻下问,后来他将这些从各处总结来的经验全部传授给我了,如今我的女儿也在跟我学搭高台了,这方面她很有天赋,她现在制作的道具越来越有模有样了,过一段时间就能自己上手为演员绑腿了,对此我非常高兴,希望千户营高台能流传下去,在祥和的节庆氛围中为民众带来快乐。”
湟中县拦隆口镇千户营村有一项在春节期间表演的神奇的艺术,这种艺术被称作湟中抬阁,当地人称之为千户营高台。高台由台板、杆子构成,一般一个高台由八人抬起,台板中间立着一根木杆,身穿戏服的儿童踩在杆两侧的踏板上,戏服里的身体其实是绑在木杆上的,因为有戏服的遮盖绑扎的痕迹一点都看不出来。除此之外,木杆上的横杈横生于第一层演员的手臂位置,每一个杈上都绑着一个身穿戏装的演员,远远看去不明缘由的人甚至会认为这是一场杂技表演。
“千户营高台流传湟中地区已有600年了,在明朝洪武年间,高台便在这个地区流传了。最初是人们在新年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祭祀方式。”李富先说。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