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乐成八景

乐成八景,最早叫箫台八景,指的是星罗棋布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成镇周围的,八个最能代表乐清丰厚文化的自然人文景观。这八景各有特色,或形,或声,或水,或山,或洞,引人入胜。

目录

乐成八景,最早叫箫台八景,指的是星罗棋布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成镇周围的,八个最能代表乐清丰厚文化的自然人文景观。这八景各有特色,或形,或声,或水,或山,或洞,引人入胜。

乐清的历史悠久,相传因上古神话人物王子晋(王子乔,周灵王太子),在此地吹箫引鹤,而得名。 乐清以雁荡山闻名于世,可是如今有几人知道,在雁荡山被发现之前,古时乐成(乐清)早已有八景,其中几处的历史已逾千载。

八景成对

东塔云烟——西岑松雪

箫台明月——双瀑飞泉

白鹤晨钟——紫芝晚磬

云门福地——盖竹洞天


乐成八景风光乐成八景风光

主要景点

东塔云烟

东象山(即东塔山)上的云雾,一般在春冬两季有大雾的清晨,一年大概只有十几天看得到,届时无论近景远景山上山下都是雾锁云掩、朦朦胧胧,很是美丽。听老人说还有最为壮美的东塔云海,惜未见。

东塔:位于东象山上,为宋熙宁年间县令葛逢迁移九牛山废塔建此,高七级,耸立山顶。早晨日出,霞光映山,云烟缭绕。塔旁又建成有佛寺,名“东塔院”。绍兴二十六年十月,祥云五彩下覆其巅,次年恰逢王十朋廷对第一,故又名“魁峰”。登山四望,沧溟帆影,城廓千家,皆收眼底。明侯一元有“万里沧溟帆影暗,千家绿树鸟声春”诗句。塔院于解放前毁废,唯塔仍岿然独立,如今是乐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乐清这座古城千年历史最直接的证据。

上世纪末乐清市政府在东塔山下建造公园,并重修东塔,被毁的塔院也得以重建,更名“文峰禅寺”。

西岑松雪

相传早年西象山(即西塔山)峰头旧有大松一株,年岁悠久,孤高挺立,枝叶繁茂,覆压亩余,每至寒冬早春,一遇降雪,虬枝如缀白花,晶莹剔透,仿佛玉树琼花,倍显风姿,故名“西岑松雪”,为乐清城内第一景致。

可惜后来据《乐清县志》上记载,西象山天柱峰折(山崩),将松树压断,后人再无缘见此美景。

西岑:即西象山,又名西皋,晋时山顶已建一座十三组级佛塔,南朝谢灵运为永嘉太守时曾来此登临。宋咸平五年县令边秀于塔旁建寺院,毛士龙在《西塔院记》中写:“双峦插空,翠阜中峰,修竹笼烟,茂林卷雾”。登其巅,下瞰井陌历历分明,令人心境清幽。山半腰旧建有“三高亭”,为纪念晋王羲之、谢灵运、唐孟浩然三高人游踪而建。惜早已毁废,仅留有基址。稍西有“勺泉”,水甘而冽。西塔院已废,今改名广福寺。

西塔:位于西象山上,始建于晋代,原为一十三级,与东塔遥遥相对,曾是乐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原塔上世纪毁于雷击,乐清撤县设市后重建,恢复“双塔护城”壮观。今塔其形制同东塔,六角七层楼阁式,外表砖砌,内部架构系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

箫台明月

八景之中,以“箫台明月”为首,历史也最为久远,几乎与这座小城同龄。箫,是一种乐器。所以,箫台的来历当然也跟音乐有关。传说,周灵王太子晋经过乐清时,见风景秀丽,遂在此山上垒石为台,弄萧奏乐,引来群鹤飞舞。王子晋尽兴,骑鹤离去,但弄箫的石台却留了下来,后人名为箫台山,山下有沐箫泉,系王子晋洗箫之处。

古人已去,空留明月。箫台上有石枰遗址,故俗名又称棋盘山。三五之夜,一轮皓月,高挂峰头,一派清辉,一番幽寂,周边和风轻拂,似箫声飘缈;林木随风起舞,如为古人弄箫伴舞,伫立山巅望月,分外空旷明亮,是为“箫台明月”。

元朝乔吉做小令《双调·水仙子·乐清箫台》,多次入选元曲集,使箫台山美丽的故事传遍了五湖四海。箫台山是乐成得名的渊源之地,乔吉借醉卧箫台山下金溪之畔,唤来猿猴拆除张文君的丹灶,表达寻仙访道的意愿;以玉树、白鹤、天风、王子晋写时空变迁,洒落一地风雅。

南宋绍兴五年(1135),乐清县尉吴芾在花山之腰建亭,因望王子晋吹箫的箫台山,所以叫景山亭。此后,风光秀丽的沐箫泉亭一带,就成了文人雅士向往之地,古往今来一直是乐成登高远眺的好去处。

元朝诗词大家张翥(1287—1368)与李孝光有交情,张翥游历乐清,作有七律《岑山亭》:

百尺新亭起碧浔,长藤古木郁萧森。

水重山掩分吴越,汐落潮生自古今。

飞鸟去边浮海色,夕阳明处散秋阴。

五云长近仙台上,时听鸾箫月下吟。

双瀑飞泉

双瀑位于乐清市西南镇一中(原乐清中学)后,丹霞山南峭崖上,与白鹤寺比邻,分两派冲泻而下,因流水激石似白鹤展翅,故名“鹤瀑”。

乐成八景风光乐成八景风光


宋王十朋作《双瀑赋》,有“飞泉汹涌,怒流湍激,喷烟雾于苍岚,吼龙蛇于大泽”等语,历来文人学士来城总爱到此观赏,写下不少诗篇。瀑下有澄清潭水,潭旁石矶秀洁可坐,清凉宜人。隔溪有“观瀑亭”,可供观瀑者坐玩。亭旁有“双瀑飞泉”及《双瀑赋》摩崖石刻,为乐清县级保护文物。

建国后双瀑上游被划为水源地,于五十年代拦水筑坝,使得双瀑径流量大减,左侧瀑布几废,唯有在每年6~9月份台风来临,暴雨之后,才能重现当年“双瀑飞泉”的全盛景象。

白鹤晨钟

“白鹤晨钟”是指乐清城北白鹤寺僧侣做清晨做早课时的悠悠钟声。已伴随着这座古老的小城响彻了千年,钟声袅袅,清扬悠远,沁人心脾。据家里老爷子说,他少年在邻镇虹桥求学的时候,每天早上的钟声也清晰可闻。

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人们便是听着这钟声而开始一日的耕作。

白鹤寺在市区西北隅丹霞山麓,面对萧台峰。相传晋时隐士张文君舍宅为寺,建寺之日,有白鹤飞鸣其上,故命“白鹤寺”。唐天授二年(691),郡城永宁门内白鹤寺改称“大云寺”,遂将旧赐额移置于此。寺后为大丛林。白鹤寺是我市最早的一座古剃,拥有1600多年历史,亦是乐清历史上最早的私塾学堂。

白鹤寺沙门释子仪所著《白鹤寺记》记载:“今乐清县白鹤寺者,乃东晋张文君,字子雁,舍宅为之也。”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白鹤寺的文章,也是现存最早的乐清本土人写的文章。

辛亥革命时期,月空和尚(黄飞龙)曾在此创办 “僧民学校”,进行革命活动。

该寺民国初年重修,黎元洪题赠“法苑犹龙”匾额。

白鹤寺原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几经战乱,建国后仅存大雄宝殿: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翘角飞 檐,面阔5间,通面宽18米,通进深14.20米,白石台基高1.10米。1985年被列为乐清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8月21日的17号台风登陆乐清,白鹤寺大殿遭洪水冲毁,千年钟声从此成为绝响。而后古寺原址上建起了乐清中学(现乐成镇一中)的食堂及宿舍,白鹤大殿原先的一些建筑构件仍保存在学校后山腰的华山法师塔园(民国,保护建筑)之中。

2004年新的白鹤寺迁建到双瀑景贤亭东首,虽然已历13年仍未完全建成,但中断了20余年的钟声,又重新回荡在了这座小城之中。

紫芝晚磬

古时乐清城北有座紫芝观,“紫芝晚磬”指的就是紫芝观晚堂经课时清亮悦耳的磬声。

紫芝观,始建于宋至和年间(1054——1056),又名三宫殿,是乐清最早的道家宫观,先是庵堂,绍兴丁卯年(1147)道士邱大同建三官殿。当时永嘉笪竹山紫芝观被废,郡太守粱汝如奏准,以宣和二年(1120)皇帝诏令改给是观,尔后遂名“紫芝观”。后依龙岗,前揖箫台,左连魁峰,右带云溪,逶迤幽深,为道家修练清境。

大约在上世纪初道观被毁坏废弃。1986年乐清县宗教科批准重建,新址移到了凤凰山上,和城隍庙相邻。

云门福地

原指云门观,观址在乐成镇市区东隅的云门巷(原名澄清坊),建于宋绍兴年间。其中“云门”传说为黄帝之乐,指的是始建于宋朝绍兴年间的云门观,“福地”其意为神仙所居之处。元李孝光诗云:“古帝南巡事已非,士阶茅屋尚依依。夜深月底吹箫去,度得云门一曲归。”

根据考证,云门观于明代毁于大火,清嘉庆四年(1799),改建为储稻谷的“东常平仓”。其后又毁,至今未重建。

盖竹洞天

盖竹洞天即杨八洞,位于乐成镇西南边三公里的盖竹山上,又名“长耀宝光天”,是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一。

洞境内怪石林立,谷幽峰奇。原有八洞十二岩,均散布于荒冈乱崖中。洞以透天、人海二洞最深险;岩以龟岩、玉蟾二岩最可观。境内还有奇岩称“宝光”,矗立如碑,上有摩崖“盖竹长耀宝光洞天”八字。盖竹洞天开发于宋,建有道庵,游客如织。宋人邱天祐有“宝光长耀山中月,仙迹深藏洞里天”的诗句留下。山中竹林茂盛,有“世外桃源”之誉。现仅存透天、遗日、龙舌三洞。

如今八景

乐成八景,流传至今的仅剩四个,而其余却是早已踪迹无存,我们只能从史书诗词中寻找它们的存在过的痕迹。所幸近年来许多老一辈乐清人开始关注并呼吁保护八景,而乐成镇第一中学也收集乐清市内各种人文诗词,自然景观,山野异闻,结合史料,编著成《乐清人文》一书,用以教学,使得越来越多人了解并认识到了八景在乐清历史人文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如今白鹤钟声难闻,双瀑流水半废,箫台的月色想必也不如古时清明,但千古岁月也积淀下了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就要靠我们这些后人去细细体会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毕毅    下一篇 李东洲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