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高
目录
徐振高是目前我国惟一的古筝制作高级技师。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933年,徐振高出生在江都邵伯,10岁时,他离开江都到上海学徒,1952年起从事乐器制作,1958年来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1959年,开始从事古筝的制作。
徐振高学艺勤恳,尽得师傅缪金林的真传,他全盘继承了师傅的师艺与师德,并将其发扬光大。为了能够制作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感的产品,1961年,他研制了第一台十六弦筝,但音色音量都不尽如人意,为此他虚心向演奏家请教,刻苦钻研,终于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十六弦古筝。随后,他又尝试18根弦和19根弦古筝的制作,也纷纷获得了成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1963年底,他与师傅缪金林共同研制成功S型岳山21弦筝,不仅扩大了音域范围,而且美化了古筝的样式,1979年这款古筝被国家轻工业部命名为优质产品。如今,这个款式的古筝已成为全国古筝的通用样式,他也因此被业内誉为“古筝之父”。
1962年以前,古筝外观没有任何装饰,只是把琴体表面漆成黑色,且琴体一头大一头小,于是有人说古筝就像一副棺材,徐振高听后决心改变古筝的形象,只有高小文化的他拿起了笔,从描绘简单的图样到借鉴各种装饰艺术,1963年他创制了“双鹤朝阳”等4款木刻图案。此后,徐振高的创举被大力开发延续下来,80年已经有大量的花色品种被引用在古筝上,如今古筝的样式更是花样翻新,他创意设计的双鹤朝阳样式的古筝已成为现代古筝的经典款式。
50年代古筝的琴弦主要是蚕丝弦,后又出现了钢丝琴弦,前者太柔,后者太刚。1963年,徐振高与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合作制成了尼龙钢丝弦,音色刚柔并济,这种尼龙钢丝弦也成为古筝的主要用弦,至今被传承下来。
不仅如此,原先的古筝琴码一样高低,而每根琴弦的粗细、张力不同,势必对演奏的手感及音质有所影响,为减小这种影响,他研制出了改良古筝琴码,1999年底,根据演奏现代作品的需要,他又对琴码的规格进行了调整。
随着古筝需求量的逐渐增大,光靠手工制作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徐振高打破传统,把组装式工艺生产引入古筝制作,并成功地创立了标准化制筝模式,从此,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古筝的产量飞速增加。
从70年代开始,徐振高开始带徒弟,他倾爱而授,点滴不漏,培养了一大批古筝制作的新生力量,教出了100多名学生,这些新生力量成为上海古筝制作的骨干。如今徐振高已经退休,虽然不用再辛劳地扑在制作台上,但作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古筝制作的顾问,他依然闲不住,坚持来到车间,进行古筝制作指导,继续将古筝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40多年来,徐振高大师凭着对古筝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地对古筝进行创新和改良。他的每一次微小的创新,都带来制筝史上的重大变革,被业内誉为“古筝之父”。
由于徐振高对古筝的突出贡献,曾连续4届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徐振高古筝制作技艺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他勇于突破传统,不断地探索创新,从创制十六根弦、十八根弦、十九根弦到二十一根弦古筝,从古筝的装饰、琴码的调整到琴弦的改良、标准化制筝模式的引入,实现了古筝制作技艺发展的蜕变。
1979、1981、1983、1985年连续四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古筝制作高级技师。
与师傅缪金林共同研制成功的S型岳山21弦筝,被国家轻工业部命名为优质产品。
第一代――缪金林,大同乐会乐器制造技术传人之一。
第二代――徐振高,被业内誉为“古筝之父”。
第三代――李素芳、胡国平、田建峥、袁昌明。
第四代――徐庭友、张荣彪、徐庭东、徐进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