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格萨尔史诗

格萨尔史诗也称《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传说中的岭国国王格萨尔的故事,他以惊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抑强扶弱造福人群。 《格萨尔史诗》被称为当今世界仍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传播范围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品名称
《格萨尔王传》
作品别名
格萨尔史诗歌

目录

格萨尔史诗,据了解,它是一部由西藏人民集体创作,产生于公元前后至五、六世纪,纪录西藏历经吐蕃王朝等时期的历史兴衰及生活于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之智慧与口传艺术,代表藏族的民间文化,也是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总和。

格萨尔史诗歌格萨尔史诗歌

它在国际学术界有“东方的荷马史诗”美誉,被称为认识藏族文化的桥梁。

史诗内容

《格萨尔史诗》讲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他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

从《格萨尔史诗》的故事结构看,纵向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的两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横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部落、邦国和地区,纵横数千里,内涵广阔,结构宏伟。在格萨尔降生、格萨尔降伏妖魔和格萨尔返回天界3个部分中,以第二部分内容最为丰富,篇幅也最为宏大。除著名的四大降魔史———《北方降魔》、《霍岭大战》、《保卫盐海》、《门岭大战》外,还有18大宗、18中宗和18小宗,每个重要故事和每场战争均构成一部相对独立的史诗。《格萨尔史诗》就像一个能装乾坤的大宝袋,一座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大花园。它植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沃土,揭示了深邃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演进中又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全部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会历史、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地位意义

《格萨尔史诗》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篇幅来看,已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这部口头传承了千年的宏伟史诗,国际学术界有人欣喜地称之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格萨尔史诗歌格萨尔史诗歌

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相比,《格萨尔王传》有几个明显特点:

1、《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活形态的史诗。史诗至今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在青藏高原广泛流传。被称之为“奇人”的优秀民间说唱艺人,以不同的风格从遥远的古代吟唱至今。

2、《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从目前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看,《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奥德修记》也是24卷,12110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全书分为七篇。旧的本子约有24000颂,按照印度的计算法,一颂为两行,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压缩到18550颂,37000多行。《摩河婆罗多》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史诗。全书分成18篇,一般说有10万颂,20多万诗行,在《格萨尔王传》被外界发现和认识之前,曾被看作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3、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其中无论是正面的英雄还是反面的暴君,无论是男子还是妇女,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刻画得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对以格萨尔为首的众英雄形象描写得最为出色,从而成为藏族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和故事情节来实现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萨尔》史诗的特色之一。因此人物虽然众多,却没有给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觉。同是写英雄人物,但却各不相同,写格萨尔是高瞻远瞩,领袖气派;写总管王则是机智、仁厚,长者风度。嘉察被写得勇猛刚烈,丹玛则是智勇兼备。人人个性突出,个个形象鲜明;对妇女形象的塑造更是语言优美,形象栩栩如生。

传播影响

长期以来,《格萨尔史诗》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各地有专门的艺人说唱和多种卷数不同的传抄本。随着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发展,《格萨尔》传播到我国蒙古族、土家族、纳西族、裕固族、普米族等兄弟民族地区,与他们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在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这部史诗还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

《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形式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史诗演唱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

《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此外,这部史诗还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

整理保护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藏、蒙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格萨尔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工作应立即展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2002年起,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四川、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史诗流传省、区、市先后以多种形式对这一史诗传统以及文化保持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推广,陆续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纪念活动,《格萨尔》的抢救、搜集、整理、出版与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学界的承认与好评。 2006年5月20日,格萨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西藏自治区的次仁占堆、青海省的才让旺堆和达哇扎巴、甘肃省的王永福、四川省的阿尼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吕日甫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杨家兴    下一篇 李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