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楚雄文庙

楚雄文庙今位于云南省楚雄市中大街鹿城小学内。按史志记载,县文庙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建于此;府文庙于嘉靖六年(1527年)迁建于县文庙之右射圃。

目录

县文庙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建于此;府文庙于嘉靖六年(1527年)迁建于县文庙之右射圃。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地震倾记,二十二年(1683年)奉旨重建,遂成统一布局。其格局与建筑风格均与全国相统一,分为东、中、西三区,即东厢、西厢,中区有崇圣殿、苍qIn殿、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三元桥、伴池等。“其地势宏敞,与临安府(今建水)埒,谓之甲于全滇”。

清咸丰十年(1860年),旋遭毁损,同治年间,再次重修。虽然规模远不及前,但“阶级置楚石栏杆,栽松柏,殿宇越觉辉煌’。

解放后,文庙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已经损毁。现仅存苍颉殿、大成殿、大成门、三元桥、伴池等。其中大成殿保存较完好。

1985年,楚雄市人民政府拨专款10万余元,对文庙进行维修。经过维修的大成殿、大成门、伴池等,既保持了原文庙的建筑风格,又不失庄严典雅,壮观辉煌。

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风格

汉文化的体现

楚雄文庙虽始建于元朝,却是在明代迁建。因其特定的祭孔功能,楚雄文庙与当时的各地文庙差异并不大。彼时,楚雄地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点,建成初期规模宏大,只是在后期渐渐有所缩小。

如今,楚雄文庙的大范围内主要由鹿城小学与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使用、管理。走过鹿小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尊经阁。尊经阁坐北向南,是整个文庙建筑群最北端的建筑,往南依次是大成殿、大成门;大成殿前是天子台,周围有石栏杆,设有石台阶,台前立有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两侧则是东庑、西庑;而过了大成门,两侧则是名宦祠、乡贤祠,再往南,便是三元桥和泮池,被称为“三山四海”,泮池内荷叶莲莲,五百多年前设计的三座单孔石拱桥如今仍是鹿小师生通向运动场的重要通道,东、中两桥的桥面被学校修葺一新,虽然是水泥铺面,但石块搭建的桥身和未修葺的东桥,一块块古旧的青石板和隐约可见的刻字砖石一览无遗,幽幽地说着古老的故事。文庙内古建筑对称有序,古柏参天,绿树成荫,青石板与荷叶相映成趣。

文庙为封建官署建筑,所用木材考究,得以保存至今。大成殿看似两层檐,实为一层。采用的重檐歇山顶设计也是典型的皇家建筑风格,镂空木雕,彩画均为龙、瑞兽、牡丹等寓意吉祥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成殿大门为三合六扇门,上层镂空雕刻,中下部分为浮雕。门上雕刻的正是古老的儒家经典《大学》的前半部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文庙当中,见得最多的建筑材料便是木材。木材易于镂空、雕刻,已成官署、孔庙的首选。木柱子下的柱础石与起支撑作用的须弥座便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如今历经沧桑岁月,柱础石与须弥座上雕刻的图案已经部分模糊,有所陈旧。一位对文庙、民居很有研究的业内人士说:“陈旧就对了,崭新的都是后来修的,并非原汁原味”。岁月如刀,石头也经不起岁月的张牙舞爪。

如今,楚雄文庙因多次修缮,保存至今的明代早期建筑并不多,相比而言,大成殿则保存较为完整。此外,泮池体量较大,设计合理,功能实用,形式自成一体,为明代中期建筑。

建筑状况

显现等级之分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明清时期,祭孔已成了各级衙门、百姓常做的一件事情。彼时,一个城镇中最平坦、最中心的地方都有一座文庙。楚雄被称为千里彝山,即便如今,几经扩城,楚雄城区面积依然狭小。彼时将最宽敞、最平坦的城镇中心用来建文庙,可见统治者的决心。

和其他地方文庙一样,楚雄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孔子像摆在大成殿正中间,在供古代学子、官员、平民百姓朝拜。大成殿前有座天子台,天子台前有几级台阶,台阶中央的石头雕刻着一条龙,栩栩如生,这石头名叫御路石。在封建社会,龙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驾崩称之为“龙御归天”。御路石只允许皇帝走,大臣要是走错了,恐将惹来杀身之祸。

在传统的封建思想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子头悬梁、锥刺股,图的是考取功名,学而优则仕。拜孔祭孔于学子而言俨然是头等大事。据一位对中国古建筑颇有研究的业内人士说,孔庙与宗教庙宇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皆庄严肃穆,有主体建筑,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组成建筑群。主体建筑是建筑群中最高大、最肃穆的,主体建筑内还会在最中心的位置树一尊塑像,供人朝拜。不同的是,孔庙代表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文化,而宗教庙宇则可以多式多样,文化多元。但相同的是,对于朝拜者而言,进庙前是惴惴不安,没有寄托,进庙朝拜之后则大都安心离去。 [1]

建筑对比

文庙与老民居

楚雄是彝族自治州,千里彝山。明代,彝族村寨大都散落于群山之间。如今,明代的老民居因漫长岁月,已难觅踪影。但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老民居却也有迹可寻。汉族老民居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用石材、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留存至今的晚清、民国老民居比彝族老民居数量要多,保存完整。

自明代实现《改土归流》政策后,一批批“军屯”、“民屯”的汉族移民进入楚雄,带来农耕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汉族的民居建筑风格。受汉文化影响,汉民居除了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外,更注重家的氛围,较之彝族民居更有封闭性。一家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除一道正门外,几乎与外界隔离。汉民居建筑群均房房相连,走廊相通,设计紧凑。而外在的木雕、石雕、砖雕则较好地突出伦理道德、吉祥如意的主题。

千里彝山,靠山吃山。彝族老民居相比而言较为简单。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是最常见的建筑样式。土掌房是用土舂就而成,房梁多为青松和栗木,平顶设计,为的是晾晒五谷杂粮。而闪片房、垛木房的墙体则是用圆木呈几何状搭建,因客观经济条件和风俗,彝族老民居的四周并没有像汉民族一样建有围墙和栅栏。

文庙与彝族老民居的建筑式样、功能完全不同,与汉族老民居却有着些许相似之处。在建筑的式样上都重视木雕、石雕,雕刻的图案大都为牡丹、麒麟、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动、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建筑的功能、地位与规模。文庙为祭孔,选址是城镇中心,规模宏大,民居则为居住,视主人家经济实力而定,大小皆可。

文庙现状

文庙与学校同体

现今的楚雄文庙归鹿城小学与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共同使用、管理。事实上,楚雄文庙与学校合二为一,“同体”是有传统的。

史载,文庙始建于元,明迁至今址,清多次完善。自民国二十一年后,文庙先后为小学、楚雄县中学、航空站、空军学校使用,解放后仍为小学使用。1932年,创始于1906年的鹿城小学前身楚雄第一高等小学堂,迁入文庙至今。如今,鹿小已是我省一级二等示范学校。1978年,文庙西区也成立了今为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的前身——楚雄县教师进修学校。自此,文庙东、中、西便形成鹿城小学使用、管理东区、中区,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使用、管理西区大部分的格局,文庙中唯一可供百姓参观的仅剩尊经阁,却也大门紧锁,门头上也多了块“图书馆”的牌子,尊经阁现在已经成了鹿小的图书馆。

而跨进鹿小的电子门,大成殿前也摆放着许多课桌椅,殿内供奉的孔子塑像旁的两边则是现代书法展。大成殿的两侧已成了鹿小的办公室和仓库。大成门内,鹿小的校长办公室与书记办公室亦对门而立,玻璃、钢筋、石灰、水泥、砖头这些现代的建筑元素已经侵入到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庙建筑群中。

文庙保护

苦于经费 任重道远

如今鹿小采用的是封闭式管理方式。文庙已不再任由百姓自由出入,文庙虽渐渐淡出百姓视线,但并不显孤寂。书声琅琅中,文庙的保护也被文物保护工作者看在眼里。

据悉,如今楚雄文庙的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已经完毕,并已经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评审,正在等着国务院通过。据当地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市教师培训中心已准备搬迁。事实上,文物管理部门、鹿小、教育部门、政府已先后多次开会协商文庙的恢复和保护,均谈及鹿小的整体搬迁问题,但是经费是个难题。鹿小的搬迁需要一大批经费,同样,文庙的恢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透露,文庙在前几年曾有过教育部门和社会募捐所做的修复,但在施工中,没有遵循文物保护的一些相关规定和维修原则,维修水平不达标,改变了原貌,原有风格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确实,在文物的保护中,经费是最大的掣肘。据一位曾担任过楚雄州文化局干部的知情人士介绍,在几年前,楚雄州文化局一年的用于文物维修的经费只有一百万元。事实上,文物修缮是一项细致而严谨的工程,需邀请有资质的专业的维修队伍,在修缮中绝对不允许破坏文物的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龙江公园的民族和睦门,就是原文庙的棂星门。后因种种原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龙江公园时安家于此。民族和睦门正反两面分别刻着民族和睦和北浦朝烟八个大字。棂星门下方,已经由原来的石雕门柱,改成了钢筋、水泥石墩。而树立在一旁的木牌在解释“民族和睦”时也提到,“龙江公园内的民族和睦牌,始建于明朝”。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竹枝(江畔谁家唱竹枝)    下一篇 竹枝(瞿塘峡口水烟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