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齐淮东

齐淮东,男,1969年8月29日生,山东东阿人。现任大众日报编委、特派记者组组长、经济新闻中心主任。
姓名
齐淮东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东阿
出生日期
1969年8月29日

目录

1992年

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十届

齐淮东齐淮东

2008年11月7日下午,在北京京西宾馆,大众日报高级记者、特派记者组副组长齐淮东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手中接过一座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他三年内捧起的第二座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奖杯。至此,39岁的他已四获中国新闻奖,所采写的作品累计52次在全省、全国获奖。如此佳绩,在省级党报记者中难得一见。

执着追求:扎根一线写精品

“三贴近”,创精品,是齐淮东的职业追求。为了这个追求,从业17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扎根新闻采访报道一线,笔耕不辍。

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大众日报社后,齐淮东被分配做跑农口的记者。当时,编辑部对记者采写稿件的质与量并没有硬性考核,“原创新闻”的概念也是近些年才提出的,但齐淮东私下给自己立了“规矩”:每月至少写一篇独立构思、深入采访的“好稿”。写《驻村工作组的一天》,大冷天他和驻村干部同吃同住,从天不亮一直跟到半夜;写《漫滩之后》,他在泥泞的黄河大堤内外奔波一周,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回济南后未及休整,就将灾区所见所思及时凝结成这篇以情节动人、以思想服人的散文式通讯,获山东新闻奖,个人被省委、省政府记抗洪抢险二等功。日积月累,年纪轻轻的他写稿写出点名气,成了获奖“专业户”。

1998年6月,一纸调令让他走上一版编辑岗位。在总编室,齐淮东显得挺“另类”:版面编辑没有写稿任务,夜班工作又非常辛苦,但他插空就往外跑,不是写新闻就是写言论。

1999年5月,山东省委决定总结推广海尔集团的经验,编辑部派齐淮东去青岛采访。这是他接手的第一个真正的“大活儿”。怀着忐忑的心情,他在海尔集团一蹲就是半个月,带回7篇日记体通讯。这组总标题为《海尔告诉我们什么》的系列报道发表后,其清新、扎实的风格让读者眼前一亮,不少企业家剪下来当资料收藏。作品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事、朋友向他祝贺时并不知道,回济南当天,年轻力壮的他竟因疲劳过度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心肌缺血,没等回家就进了急诊室。这种情况后来又发生过两次,有一次是在单位被救护车拉走的。

在总编室工作8年半,值班之余,编辑部策划的重头报道经常交给他或由他组织采写。身兼两职,辛苦加倍,收入不增,很多人不理解,但他乐此不疲。

责任于心:不恋“官位”恋佳作

如果说写好稿是记者的本职追求,那么努力以精品佳作提高舆论引导力,则源于更为自觉的责任感。

2003年,大众日报提出“新闻强报、特色立报”、“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群”等全新办报理念,致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当年8月,重点报道组成立,4名记者从报名参加的30多位业务骨干中选拔产生。时任总编室副主任的齐淮东主动报名竞岗,以民主推荐总分第一的成绩入选。这个选择让很多人跌破眼镜:一个关键岗位的中层干部,何苦争着去当一个“扛大活”的记者!其实对他而言,有稿可写、能出精品就是最大的幸福,能身体力行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贡献就是最大的满足。

成立一个多月,重点报道组还没拿出叫响的稿件,齐淮东急火攻心,嘴上起了燎泡。他伏案研读,和同事沉下心来梳理所见所思,一个念头成熟起来:各地上项目热火朝天,有的行业是不是过热了?经深入采访,6篇《热门产业冷思考》很快见诸一版。后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次第出台,一个个备受追捧的热门项目遭遇市场寒冬,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家见到他直夸:你们的报道及时、超前,给我们提了醒、败了“火”,避免了损失!

预见性凸显引导力。而对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宣传引导,则需要过硬的理论功底和大局意识。

2004年,重点报道组改为特派记者组,齐淮东兼总编室副主任、特派记者组副组长,2007年起任专职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5年间,他策划和组织采写了大量配合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体现编辑部宣传意图的重头稿件,常得到省领导表扬,多次被中宣部新闻阅评肯定,个人有5件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主持日常工作当年,特派记者组仅重头系列报道就推出12组,被命名为全省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同行誉之为“特别能战斗的团队”。他本人也因此被评为大众报业集团十佳业务主管。

致力创新:记者永远在路上

新闻是创新的事业,而创新是对新闻把握能力的综合考验。2005年对王乐义的宣传报道,对齐淮东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那年4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寿光市考察时来到三元朱村,了解到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发明、推广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广大农民在他带领下发了大财,由衷地称赞:“王乐义这个头带得好!”。

总书记对王乐义带头作用的肯定,就是对其先进性的肯定,编辑部决定重磅推出介绍其先进事迹的典型报道。这项任务又交给了齐淮东。让他犯难的是,王乐义这个典型推出多年,屡经报道,如何出彩?他和同事绞尽脑汁,商定从“新”字上做文章:报道形式创新,主标题和小标题使用直接引语,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报道内容创新,写人不造神,通过王乐义并不“完美”的细节勾画一个有血有肉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通讯《这个头,带得好!》发表后反响强烈,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让他赢得第二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同样体现了敏锐的新闻发现力与创新能力。2007年9月在诸城采访时,市领导介绍了联合党总支建设和农村社区化服务两个新探索,齐淮东紧紧抓住“以县市为单位连片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这一全国首创之举,在独家报道中简明、清晰地提炼出新闻事实及其深远意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薛国林专门撰文评价说,“其写作特色对于打造短而活且有深度的消息报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齐淮东来讲,创新无止境亦无边界。《山东农业大学不评职称了》是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他编稿时用了一天一夜,差不多推倒重写;2006年初在全国轰动一时的网络新闻——《温总理相隔10年来山东农村,还穿着那件冬装》,是他值夜班审照片时“灵光一闪”,对比10年前自己随温家宝采访留下的老照片发现的,被国内多数晚报都市报和门户网站转载或引用。

如今,齐淮东不仅成长为山东新闻界的“一支笔”,还带领着一个专门“写大稿”的特派记者团队冲锋陷阵,斩获颇丰。在人们期许的目光中,他在新闻创新的路上愈走愈远……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卢本伟    下一篇 许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