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坪寺
目录
三坪寺——闽南佛教名刹,位于平和县文峰镇,距漳州市区47公里。 三坪寺内供奉开山始祖杨义中高僧,他被尊称为“三坪祖师”,唐玄宗曾赐号“广济大师”。
三坪寺始建于公元866年的唐代,至今香火鼎盛,在闽南及港澳、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香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六、六月初六、十一月初六以及三坪祖师的诞辰、出家、圆寂之日,更是人声鼎沸、香火缭绕。 现存的寺院是在清末时重修的,整个寺依山而筑,有山门、大雄宝殿、祖殿、斋堂僧房、塔殿及钟、鼓二楼等建筑,结构严谨。
相传,唐朝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皇帝灭佛,毁寺汰僧,强迫僧尼还俗。在中国历史上,以灭佛汰僧而出名的皇帝有“三武”。一是南北朝时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他崇道灭佛,大杀境内僧尼,不过六年后,太武帝驾崩,佛教又兴盛起来。二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他不杀僧人,只毁掉寺庙四万所,强迫300万僧尼还俗。但只一年,他就死了,佛教重又恢复。三是唐武宗下令毁坏了天下寺院,强迫26万僧尼还俗。但是驻锡在漳州三平真院的义中和尚坚持禅戒,不肯还俗,被迫避居化外的九层岩,卓锡于“山鬼”(前人对土著的蔑称)穴前。引起“山鬼”们骚动不安,一意要撵走禅师,几番斗法都输了,这才心悦诚服地转而愿意为禅师架院建寺,恳求禅师慈悲为怀,闭目七日,让他们便于做工。义中禅师应允后,只闭目五天,因听见众“山鬼”凿石牵材,喊声甚苦,于心不忍,遂睁开双眼,神光照耀,众“山鬼”惊惶走散。故来不及建天王殿了。
义中禅师年届花甲,他带领一批僧尼,徒步循溪涧进入蛮荒之地,以坚持佛法禅宗。他们和这里的土著和睦相处,传授桑麻耕织技术,给他们治病。六年后,武宗死了,宣宗嗣位,降旨恢复了佛教。漳州重建开元寺,有巡礼僧常肇,惟建等20人向朝廷推荐义中禅师,说他是一位嗣达摩正统,继南宗衣钵的高僧。于是漳州刺史郑董恭请义中禅师主持开元寺,完成了修缮之事。郑董又将义中禅蝻的事迹上疏朝廷,宣宗皇帝就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到了咸通七年(866年),义中禅师已逾八十高龄了,他想念自己所创建的三平真院,毅然重返九层岩修葺三坪寺院。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广济大师归寂、享年九十二岁,僧腊六十五。
广济大师示寂后,门人弟子在三坪寺后进修了祖殿,单檐、面宽三间,殿里塑广济大师全身,春秋祭祀之。又奉大师遗骨及舍利子置于大瓮中,藏在山顶塔殿的石龛下。所以三坪寺又是广济大师的庐冢。
三坪寺是闽南一所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唐代高僧广济大师曾卓锡于此,后又圆寂于此。因而成为闽南佛教圣地,每年海内外香客朝山进香达数十万人之多。
三坪寺距漳州市区约60华里,从前香客朝山进香须从塔潭登山,其间“岩谷深邃,结曲奇危”。据《漳州府志》记载:“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岩顶”,故名为“九层岩”,苟非心诚志坚者不能至焉。寺院建在大柏山两峰对峙一处昂起的蛇头上,叫做“下水蛇”,溪的下游处有一“上水龟”,龟蛇相对。群山环抱,清溪回映,茂林修木 。
三坪寺与一般寺庙制格局不同,少建了座天王殿,所以说只建“两殿半”。一进山门便是大雄宝殿,后进就是祖殿,最后半殿是塔殿。
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著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坪寺碑记。
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人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
三坪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後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入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跌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
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他仙逝後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故这里香客云集,是三坪寺最为热闹的地方。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千年古刹三坪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三平古寺後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有个“毛氏洞”遗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这洞里是毛人生活过的地方,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流传著一则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三坪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条瀑布,游客临近瀑布,即可听到水声如雷,产生气势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头仰望,只见碧绿的山泉从几十公尺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迸发出无数水珠,水珠如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源源不断,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龙须飘拂;水珠在艳阳的映照下,深潭上则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为壮观。
三坪寺历史悠久,蜚声海外,长期以来吸引了海外广大的僧众和香客。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表示愿为修建工程作奉献。三坪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
从三坪寺往南,沿公路行至一公里处 有龙瑞百丈潭,就是闻名遐尔的“龙瑞瀑布”,是三坪寺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其规模仅次于我省仙游九鲤湖瀑布。
该瀑布坐落在三平溪出口 处的马蹄形山谷中,溪流两边危石耸立,山清水秀,奇花异草,岭岩相间。集两面广阔的三平溪河水从悬崖绝壁的决口冲出,跌落处宽二十米、高三十四米。居高临下,望而生畏,瀑布跌落,飞珠溅玉,直泻如下,其声如雷。毛氏洞 出三坪寺门,向右侧公路前行,在九层岩下的山坳里,矗立一块飞来的巨石,十多米见方,其状如盖,石顶竖立着一根石幢,状如烛,这是佛家镇妖辟邪之物。岩石上镌有“毛氏洞”三字,如今残碑还保留在三坪寺内。相传,杨义中禅师当年辟基三平,法威制服了“山鬼”。使“山鬼”为其建寺,寺成后禅师把“山鬼”禁锢在洞里,移巨石镇住洞口,并在岩顶插一石幢,道:“等 石幢开花,你们才能出来”,山鬼终于蛰伏洞里,此后,谁也不敢在石幢上点火挂灯,以免惹动山鬼骚扰。
原在三坪寺东2.5公里处,为山房。唐咸通年间,吏部侍郎王讽为漳州剌史后,专程进山访杨义中祥师时,就住在这里。山房毁后建亭,名侍郎亭。新亭于1992年在寺前大埕的左前方 重建。著名书法家朱以撒先生题名,著名书画家许沙洛题诗。其一,“当时累谪到南天,别有深山一段缘,论易谈禅钟鼓下,蒲团坐破不知年”;其二,“山中问道此居停,更为之师勒石铭,尘动沦桑埋圣迹,地灵重建侍郎亭”。均以石刻铭记。
虎林位于三坪寺后的虎林为三平景点之一。虎林古松参天,修竹摇翠,藤蔓丛生,树密如箍,还衍生着许多稀有亚热带植物和名贵药材。进入林间,一片绿荫,鸟语啾啾,凉气习习,昔日义中先师率众聚此习拳练武,如今是游人夏日消暑憩息的地方。据传一千年前的大柏山林密人稀,常有兽王老虎出没,见三坪寺香火鼎盛,四时香客往来,日日诵经不绝,便驻足窥视,竟然对僧众诵经发生兴趣。每当殿堂传出诵经之声时,老虎便席地而卧,听得出神入化,如醉如痴。此后,人们便称三坪寺后的密林为虎林,把神奇的故事和自然风光联系起来,使虎林更为生气,令人流连忘返。
三坪寺后的虎林,四季滴翠,瑞气氤氲。密林养清泉,虎林边有一泉眼,春夏不溢,秋冬不涸。泉水珠圆玉润,入口甘甜清冽。香客爬山越领至三平,自然直扑泉边先冼手净面,瑞掬泉而饮,沁心润肺,一洗旅途风尘。香客焚香参拜祖师,抽签许愿完毕,还要掣瓶抱罐,不辞劳苦饱汲甘泉回到家中,将泉水倒入缸里做“水母”用,以祈祖师显灵保佑,合家大小平安,好运四时不断。虎林边这眼泉水,据传说,是老虎听诵经时闭目流涎,时间一长,口干舌燥,前爪用劲地扒出甘泉解渴。后人就把这眼泉叫做“虎爬泉”。
虎爬泉原有辟有饮茶室、观鱼台。前清太师蔡新所说的“食武夷(茶)、看金鱼”即指此处。现引虎爬泉水入寺用,建有洗涤处,方便香客清洗饮用,泉水出口处为兽形石雕,造 形别致有趣。
三坪寺原名“三坪真院”,原址在漳州市内紫芝山东南麓。唐宝历二年(826)高僧义中来漳州创建。
义中(781-872),唐朝僧人,俗称三坪祖师,以其高明的医术和热心救苦的“救世”精神而闻名。14岁出家,27岁削发受戒,先后访求过怀晖、智藏、怀海、石巩、大颠等得道高僧,研究过佛教的经、律、论,喜爱医术,宝历初年在三坪山建三坪真院进行传教,同时研究前辈医术,行医济世,救死扶伤。他还教育民众锻炼身体,教授“太祖拳”和“少祖拳”。他经常观察自然变化,记录整理一些天气谚语,传授给群众,用土法预测天气,指导农业生产,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和尊敬。
大中三年,宣宗皇帝赐义中为“广济大师”。咸通七年,义中八十六岁时返九层岩山建三坪寺。咸通十三年去世,终年九十二岁。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