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笑雨
- 姓名
- 陈笑雨
- 出生日期
- 1917年
- 逝世日期
- 1966年
- 职业
- 杂文家、文艺评论家
目录
陈笑雨中学时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入师范学习的后期,用陈笑雨笔名写作第一篇小说。1938年通过美国朋友斯诺的关系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后到新华社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编辑、记者、特派记者、编辑主任、分社社长等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写过不少评论文章,如以司马龙笔名写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陈笑雨以马铁丁笔名出版的集子有《思想杂谈》(武汉通俗图书出版社1951年)、《
文革初期遭到批斗,曾被迫下跪“请罪”。1966年8月24日,与老舍同日投永定河自尽(一说北京龙潭湖),终年49岁。临死前留下“死了比活着好,死了更干净”的字句。1978年4月23日,党组织为他隆重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为其昭雪伸冤。198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
1966年8月24日,作家
陈笑雨在《人民日报》时的同事、作家袁鹰曾撰文评价道:“笑雨的文艺评论,不仅有独特见地,不人云亦云,而且能坚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敢于顶风,不趋时附向。”冯牧也在文章中写道:“笑雨……的文章不论长短,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可以说是真知灼见……他思想品质中的这些闪光的东西,把他造就成为一个刚正不阿、胸怀坦荡、勤学不辍的优秀文艺战士。”
在陈笑雨短短不到50年的人生中,他写下了思想杂谈、文艺短论、国际随笔、读书札记、散文、通讯、纪事纪行、新闻散论等约百万余字,生前出版有20余本杂文自选集。
陈笑雨的杂文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在一本供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用的《写作学教案》中,有着这样的评论:马铁丁等人的杂文常使用曲笔手法。读他们的文章,一方面会觉得忍俊不禁,另一方面又会感到字里行间包含着一种辛辣的尖刻的讽刺。金汉总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以“正面教育的杂感”总结了“马铁丁”在当时产生的影响,认为“是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收获”。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