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保罗·基廷

保罗·约翰·基廷(Paul John Keating,1944年1月18日-),澳大利亚政治家及第24任总理(1991-1996)。因脾气暴躁,脏话连篇而又经济手段高超,使人又恨又爱,被人称为魔鬼总理。

目录

1944年1月18日生于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马修·基廷是一位锅炉制造工,收入仅够糊口。悉尼市高楼林立,风光旖旎,他家所在的工人区却乱七八糟,拥挤不堪。由于家境贫寒,基廷14岁就辍学,到市工会当了一名文书。此后,他刻苦自修大学课程,饱读经典名著,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不久,热血沸腾的基廷就不满足于那份收入稳定、一板一眼的文书工作。他和几个小伙伴办起了摇滚乐队,身任经理,为小酒吧奏乐助兴。在颠狂的节奏,优雅的环境,诱人的收入面前,小伙伴一个个乐不可支。可是,基廷每每看着自己的绿皮工党党证发愣。他15岁就加入工党,难道非要在小酒吧了却一生?读过名著的基廷深知人生的份量。他洗手不干了,他要去闯天下。

在以后的岁月里,基廷把自己的命运跟工党紧紧地拴在一起。1966年任新南威尔士州青年理事会主席。1968年组建布莱克斯兰德工党支部,同时在澳大利亚雇员工会和市政联邦工业工会任职。1969年(年方25岁)任新南威尔士州工党联邦议会众议员。成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议员,因擅长政治谩骂辞令和对党的忠诚而闻名,1975年起,任爱德华·高夫·惠特拉姆内阁北方地区部长、可是,上任不到1个月,1976年,工党在联邦大选中失败,基廷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部长办公室易手他人,心里不是滋味。

从1975年到1983年,工党在野8 年。以一个年老的政治家来说,这是致命的。但是,基廷刚好30岁出头,他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磨炼。在野党的位子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议会里,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向执政党发难。由于在野期间,基廷先后执管过农业、能源和财政事务,他提出的问题往往切中要害。另外,他证据详实,气势逼人,语言尖刻,政敌们对他惧怕三分,称他为“当头棒喝者”。

财长

1983年3月工党在鲍勃·霍克的领导下,赢得大选,这位牛津毕业的总理对自学成才的基廷早已另眼相看,把政府的第二把交椅财政部长的位置授与了他。39岁的他一上台,就雷厉风行地整治了金融秩序,调节外汇市场。与此同时,他一反澳大利亚人依赖资源振兴经济的传统观点,大量吸引外资。工党执政不到半年,就有 500 多家国外企业来澳注册投资。澳大利亚经济顿时有了一股源头活水。此外他善于表演,对对手抨击凶猛,村言俚语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对经济学中比较玄妙的问题,能充分发挥辩才,解释说理娓娓动听。翌年被《欧洲金融》杂志评为1984年世界的财政部长 ,有理财专家之称。

然而,基廷的面前并非全是坦途。他自己知道,在世界经济危机这块乌云的笼罩下,他的种种努力只会昙花一现。但他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他身上有着一股不可遏制的闯劲。1985年,他制定了更为宏大的经济紧缩计划。让人意外的是,他绞尽脑汁想出的新招消费税方案却被霍克总理否决了。基廷有点摸不着头脑。祸不单行,随着国际保护主义的盛行,商品价格骤然下落,澳元的价值也直线下跌。因此,澳大利亚出口额不断增大,收入却反而锐减。基廷感到压力很大。

为了抵住经济下滑的逆流,基廷又想出一招。他要求税务部门行动起来,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弄虚作假行为。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场运动的矛头直指他而来。原来,在野的自由党发现,基廷明明住在首都堪培拉,却向政府申请了只有家住外地的人才能享受的车旅费,共计 17000澳元。在议会里,自由党抓住把柄不放,想趁机搞垮基廷,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面对责难,基廷声称,他家在悉尼有住宅,堪培拉的房子是租的。自由党领袖豪沃德不肯就此罢休。他说,基廷在扯谎。双方唇枪舌剑,骂声不绝。最后,豪沃德被驱逐出议会,这在半个世纪以来还是第一次。尽管如此,工党还是受到重创,多数选民觉得基廷有点虚伪。

事隔不久,在野党又将了基廷一军。他们从基廷的回执中查出,基廷两年来没有报个人所得税的余额。此事一经揭露,很多人干脆称基廷为“骗子基廷”。

反对党的凌厉攻势严重地损害了基廷的公众形象,基廷自己也意识到他成了“澳大利亚最讨人憎恨的人”。但是,他还是执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干下去。1988年8月,工党执政以来的第六个经济预算出炉了。这一次,基廷不失时机地向公众总结了工党执政以来的经济实绩。他说,这个财政年度没有公众借贷,政府借贷也从过去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下降到零,财政赤字削减了40亿。在这些具体的统计数字面前,澳大利亚人看到基廷这位财神爷没有辜负众望,戏谑地称他为“圣保罗”。

在 任职财政大臣的八年期间,基廷主导并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经济改革,给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这些改革包括,解除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货币政策的改革、税制改革,以及废除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等;他解除了政府对航空、电信等行业的管制,构建了国家权力统治的框架。为此,基廷一直被视为澳大利亚的一位改革派财长

总理

1990年3月24日,工党在大选中再次获胜。基廷继任财政大臣,并兼任副总理。这次大选中,由于自由党和民族党组织欠妥,工党才得以险胜。基廷最清楚,这将意味着作为“接班人”的他前途凶多吉少。只要霍克总理不下台,他必将始终为人作嫁,难圆总理梦。

同时,他知道为人作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工党执政7 年以来,预算常常靠各种势力的妥协才得以通过。现在,工党再度当政,这些势力自然要求政府报答他们的“牺牲”。商会领袖要求政府保持反通货膨胀的政策,而工会头领则开始大声叫嚷,工人们到了松一松裤腰带的时候了。基廷这次不得不拿出对策。

党内的矛盾更让基廷头痛。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基廷觉得政府必须“放血”——国有企业私有化。工党右翼双手赞成,左翼则认为基廷想出卖“事业”。内阁成了战场,左翼态度坚决,决不让步。最后,基廷的方案只好搁浅。

处处碰壁的基廷愈挫愈勇。在堪培拉的一次记者宴会上,基廷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计划屡屡受挫,只是因为党的领袖太弱,急需加强。这是他的心里话,但他却闯下了大祸。身为总理的霍克立即召集会议,严厉批评基廷这种明目张胆地攻击本党领袖的行为。会议持续了3小时,基廷不得不向霍克道歉。但是,基廷决不是胆小鬼。事后,他提醒霍克他们订的“君子协定”:1990年由他任总理。霍克当即表示,确有此事,但你公开“造反”,过去的协定一笔勾销。

基廷别无选择。他只好辞去职务,退出内阁,静等时机。事有凑巧,基廷辞去财政部长的职务不到半年,澳大利亚的经济急骤滑坡。霍克慌了阵脚,几次调换财政部长,仍无济于事。迫于党内压力,霍克不得不同意党内改选。这时,基廷跃马上阵,向他昔日的“恩师”、今日的“对头”挑战。1990年12月20日,选举揭晓,基廷以5票的微弱多数险胜霍克,终于登上了总理的宝座。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理(47岁)。他继续推进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有组建国家训练总署、建立全国性的退休金计划体系以调整过低的国家储蓄额和低迷的劳动力市场;试图解决澳大利亚长期的失业问题。还有,基廷政府对性歧视法令进行了审查和修改,正式承认澳大利亚原著民对于土地所有的传统主权。内政上,他多次提议进行制度改革,以使澳大利亚向共和制的国家靠拢。

外交上,基廷是工党的独立派,支持澳洲脱离英联邦独立。他在英国女王到访时曾在大庭广众扶女皇的腰而被指为对女皇不敬。基廷一直努力加强澳大利亚和周边亚洲地区国家的关系;他还在亚太经合组织的组建过程和初期运行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倡议以区域自由贸易为目的的领导人年会。

1993年3月大选,基廷和他的竞选对手反对党领袖约翰·休森展开了一场恶战。最后他以 15 票的优势挫败休森,再度获胜,他连任后,为了避免经济泡沫化而刻意追求经济衰退的看法被认为和一般民众脱节,而在1996年3月的选举中遭到惨败,结束了工党13年的执政史,他退出了政坛,以讲学为生。基廷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约翰·霍华德    下一篇 拓跋郁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