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筝
目录
夜筝①
紫袖红弦明月中②,自弹自感闇低容③。
弦凝指咽声停处④,别有深情一万重。
①夜筝:夜晚弹筝。
②紫袖红弦:弹筝女子的衣袖是紫色的,筝弦的颜色是红的。明月巾:月光下。
③自弹自感:弹筝人自己被曲中的情意所感动。闇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
④弦凝指咽:弹奏暂停的状态。
明净的月色中,一双紫袖轻轻地在红弦上飞舞,女子信手弹着自己的心事。
忽然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出千万重的深情。
此诗作于长庆元年(821),诗人在长安时。此诗为一弹筝女子而作。同时是诗人对《琵琶行》一诗的缩写诗篇。
这首《夜筝》很容易让人想到白居易另外一首有关奏乐的长诗《琵琶行》,这首短诗虽为咏筝,但在艺术、思想层面上却和《琵琶行》有一脉相承之感,但具体来说二者各有千秋。
《琵琶行》最为人称道的是诗人对琵琶女高超琴技的超绝描写,感人肺腑的坎坷身世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但这首《夜筝》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弹筝者和弹筝技巧的描写上。这和《琵琶行》大为不同。
诗句一开始就写到了弹筝的人和弹筝的时间,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紫袖”,却说明了弹筝者是一个女子。这女子是谁,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也许是以弹筝为生的乐人,也许是谁家的侍妾,不得而知。“明月中”三字点出演奏时间,正是皓月当空的夜晚,漫漫长夜,与琴声相伴,也不失为一种消磨时光的方法。但演奏者似乎对听琴人不甚在意,只是因为她已经沉迷于自己的弹奏之中,对周边的世界已没有感觉了。艺术最为玄妙的,正是创造艺术的人能够被自己的作品所打动,这是艺术的境界。也许这个女子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伤心往事,虽然没有亲口说出来,可是一低头的那点愁容已经说明了一切。
第二三句写琴弦凝注,乐音消失。演奏中断,并不一定是乐曲全部弹完,可能是愁闷的心绪让她无法再弹,也可能是为了给听者留下余味。而就是这一停却带出了无尽的深情,仿佛所有的演奏只是为了这一停做的铺垫。也就是这一停,让人们从那如泣如诉的琴声中,进入到一个更为深远悠长的意境,而这个意境,则会因人的心境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样貌。这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且更为精练。“一万重”的深情,不无夸张、却相当精妙地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
诗中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弹筝女高超的弹筝技巧和悠扬的乐曲声,反而让人们更加充满好奇,也更愿意从字里行间去揣度有关乐曲的一切。不过诗人亦给出了线索,那就是能够让演奏者自我沉迷,且引出所有人万种深情的乐曲,应该是玄妙绝伦,难以企及的。和《琵琶行》用大量笔墨大肆渲染的情景不同,越是这种简短小巧的诗句,越是让人回味无穷,话不说满,不说透,甚至不正面叙说,反而能让诗的意味更加悠长,更耐人寻味。因此,白居易用限制颇多的绝句,来表达和浩浩长诗《琵琶行》类似的感情,确实是他深厚功底的体现。
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后二句,即《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意的精缩。诗所描绘的是有“包孕”的那一顷刻,点到为止,不去说破,留有艺术“空白”,故能引发联想,使人睹影而知竿。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