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冬小麦

冬小麦,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目录

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比如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三大产区

冬小麦冬小麦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

  1、美国中部农业区,有小麦带和玉米带,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躺的“小”字,中间一竖为一根玉米棒(玉米带),类似于我国的长城,两旁即为小麦带,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

2.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因其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因此种植的只能是与我国华北地区类似的冬小麦。 

用水措施

冬小麦冬小麦
需水规律
  1、播种后至拔节前在此期间,因植株小,温度低,地面蒸发量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 35%~40%,日平均耗水量为 6.0 m3/hm2左右。

2、拔节到抽穗期在此期间,小麦已经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上升。在此 25~30 d 时间内耗水量占小麦总耗水量的 20%~25%,日均耗水量为 33.0~51.0 m3/hm2。该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如果缺水会严重减产。

3、抽穗到成熟期该期约 35~40 d,耗水量占总耗水量 26%~42%,日均耗水量比前一段略有增加。 尤其是在抽穗前后,茎叶生长迅速,绿色面积达一生最大值,日均耗水量约 60 m3/hm2。

由此可见,小麦除播种时要求足墒下种外,在苗期和拔节前期耗水量较少,拔节后至抽穗前耗水量最多,其中挑旗期对水分反应最敏感,称为需水 “临界期” ;其次为开花至灌浆,有人称之为 “第二临界期” ;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又有所降低。  

因此,尽量大的满足小麦需水临界期的水分供应,对夺取小麦丰收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尽管小麦拔节以前耗水量较少,但此期的水分供应对实现苗全、 苗匀、 苗壮和盘根、 分蘖,搭好丰产架子至关重要。农谚: “麦收八、 十、 三(农历月)场雨” ,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小麦生产经验的客观总结。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适宜的土壤含水量:①出苗至分蘖期,土壤含水量为 80%左右。②越冬期,土壤含水量为 55%~80%。③返青至拔节期,土壤含水量为 70%~80%。④孕穗到开花期,土壤含水量为 80%左右。⑤灌浆期,土壤含水量为 60%以上。

灌水技术
  正确的灌溉技术是保证麦田合理用水,把水适量及时送到田间,使灌水田块受水均匀,既不产生地面流失、 深层渗漏等现象,又不破坏土壤结构,从而达到经济合理用水,提高产量的目的。 目前,麦田灌溉主要有 4 种方式:地面灌溉、 喷灌、 滴灌和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

1、地面灌溉麦田畦灌是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创造的灌水方法。 畦灌是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在田间筑起土埂,分隔成若干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畦,水从灌水垄沟引入畦内,在地面上形成很薄的水层,并沿地面的纵坡方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湿润土壤,达到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目的。畦灌地面的适宜坡度为 l/1 000~3/1 000,地面坡度过大,灌水时易冲刷表土。 一般畦长以 30~50 m,畦宽 2~3 m,入畦单宽流量(每畦每米宽度的平均流量)3~6 L 为宜,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地面坡度较小,土壤透水较好,土地平整较差时,畦长易较短,入畦流量易较大,当地面坡度较大,土壤透水性较差,土地平整较好时,则可采用较大的畦长和较小的入畦流量。

2、喷灌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有压水流喷射到空中,并散成水滴进行灌溉。该技术始于 20 世纪 70年代,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技术,其主要特点是节水。 据研究,采用喷灌技术一般比地面灌溉省水 20%~40%,且喷灌不破坏土壤结构;而且喷灌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平原灌溉,而且对山区、 丘陵和地面起伏、难以平整的土地尤为适宜。喷灌分固定式、 半固定式和移动式 3 种。固定式喷灌各组成部分基本固定不动,动力与水泵构成固定泵站,输水管道埋入地下,喷头装在固定于田间的卧管上,只是喷头用时装上,用后卸下。半固定式喷灌的动力,水泵与输水管的干管是固定的,而支管、 喷头是可移动的。移动式喷灌的动力、 水泵、 输水管及喷头都是可移动的,这样可省去大量的输水管道。

3、滴灌滴灌是利用一套设备将水加压、 过滤,通过各组管道与滴水装置(滴头)将水或溶于水中的化肥液体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至作物根部附近土壤,使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的土壤,经常保持在适宜于作物生长的土壤湿度下。滴灌的主要优点有:①节水,节能;②不破坏土壤,不板结土壤,土壤通气良好,养分充足,适合于各种地形与土质条件。滴灌系统包括水源、 首部控制枢纽、 各级输水管道和滴头 4 部分组成。可分不固定灌溉和移动式灌溉 2 种,但目前这种灌溉方法应用于大田小麦生产的还不多。

4、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的主要优点有:①输水快,与土渠道相比,管道输水 1 000m 距离仅用 3~5 min,而土渠需1~2 h;②省水、 省地,省劳力。 据研究,由于管道输水减少了水分蒸发与渗漏,可节水 20%~40%,降低成本 30%左右,不仅节省劳力,而且管道占地少,省地。该套设施包括主水池、 输水干道、 分水建筑物、 输水支道、 出水建筑物、 排气孔、 沉沙池、 输水毛渠等。

节水灌溉
  小麦节水灌溉是指在麦田中以较少的灌水量获得较高的增产和经济效益。 它包括 2 个方面的内容:①防止大水漫灌,或盲目增加灌水次数,以合理的灌水量获得高产,从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扩大灌溉面积;②限额灌水,并配合以适当的农艺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水源,保证相当的产量水平。  冬小麦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如下。

1、播前较大定额地进行贮蓄灌溉研究表明,小麦播前采用大定额灌水,使 50~200 cm 土层的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的 80%以上,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增加深层根系比例。这样小麦在生育期间不仅可利用土壤深层蓄水,而且可以减少因频繁灌溉而造成的大量土壤蒸发。据研究,在土层深厚的地区,采用该方法,即使全生育期不浇水,小麦产量可达到 6000 kg/hm2 以上。

2、灌小麦关键水根据小麦需水特性和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水分效应,采用灌溉关键水的方法是一项有效的节水措施。据研究,在灌足底墒水的情况下(冬前墒情较好),灌冬水的效果较差,以灌拔节水和孕穗水的效果最好。在冬前墒情不好的情况下,以灌冬水和孕穗水效果较为显著。 因此,在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情况下,保证小麦关键时期用水,是提高水分利用率、 实现高产、 高效的重要措施。

3、硬化水渠,以减少渗漏平整土地,提高灌水质量;对骨干水渠(沟)要加设防渗设施,努力做到滴水归田。 在采用地面灌溉时,要平整好土地,因为土地的平整程度和畦式规格与灌水质量和灌水效率有很大关系。土地平整可提高灌水效率 30~50%,节约用水50%以上。

4、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在水资源较为短缺、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采用喷灌、滴灌、 渗灌及管道灌溉等先进的灌水技术,是节水的有效途径。据研究,喷灌可比地面灌溉节水 20%~40%;其小麦耗水系数(生产 0.5 kg 籽粒所消耗的水量) 只相当于畦灌耗水系数的25%~30%;渗灌比畦灌节水 40%左右,滴灌可比畦灌省水 4~6 倍。不仅如此,这些先进的灌溉技术一般不易导致土壤板结及养分淋溶,有利于土壤水、 肥、 气、 热的协调作用和微生物的活动,促进养分转化,从而提高小麦产量。

5、灌溉与其他农艺措施相结合麦田灌水后,采取及时中耕松土、 地膜覆盖等蓄水保墒措施,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抗旱指标

冬小麦冬小麦
  干旱的条件下,作物要持续生长,必然会导致其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如:相对含水量、自由水、束缚水、叶水势、渗透势、叶保水力、叶水分亏缺、呼吸、光合、气孔扩散阻力、蒸腾、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物质、SOD 酶、生物碱、渗透调节等。

1、渗透调节能力可靠简便的鉴定方法是抗旱研究及其进行遗传改良的必要手段。植物在干旱胁迫下能够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生产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它能维持植物的正常水分状态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植物根系吸取深层土壤水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植物允许维持最低水势下一定膨压的渗透调节能力。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受干旱速率的影响很大,快速干旱下渗透调节能力丧失,缓慢干旱能引导叶片产生一定的渗透调节。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同等干旱水平下所表现出的渗透调节能力存在差异,而且渗透调节与小麦的抗旱性呈正相关。渗透调节能力是小麦适应水分胁迫的生理机制之一,且与小麦的抗旱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渗透调节能力存在差异,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渗透调节能力也存在差异。同时,渗透调节能力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生理特性,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冬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从而实现冬小麦的抗旱育种。

2、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小麦的生理耗水由气孔失水和非气孔失水两部分构成,气孔失水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来完成,非气孔失水则是角质层的失水和气孔关闭状态下的失水,即残留蒸腾。非气孔失水被视为无效的失水。冬小麦的叶片水分状况主要由两个指标来描述,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叶水势为测定植物水分胁迫常用的指标。干旱条件下,叶水势下降,因此,有人认为干旱条件下维持较高水势的小麦品种是抗旱品种。不同供水处理的叶水势明显高于干旱处理,其中拔节期供水处理叶水势变化幅度的波动性较小,表明在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旺盛期(拔节—孕穗期)对土壤水分的需求十分迫切。在此时段及时供水,既可满足作物生理需水的要求,又可缓解水分亏缺在作物体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作物体内水分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平衡状态,为作物的正常生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活体植株叶水势可以分解为渗透势和膨压。膨压维持为作物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可以通过提高叶水势或降低渗透势或者同时调节二者提高渗透调节能力来实现。

3、光合指标水分胁迫通过抑制叶片伸展,影响或降低叶绿体光化学反应及生化活性等途径引起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是干旱条件下作物减产的一个主要原因。严重水分亏缺致使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轻度水分亏缺对光合速率无明显影响,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随土壤水分胁迫的加剧光合速率下降”相符,与 以往“轻度水分胁迫导致冬小麦光合速率降低” 观点不一致。在作物光合性能的研究中,灌水与光合速率的研究也屡见报道,但是灌水对光合速率作用效果的研究却并不大一致。根据前人对自然大田栽培实验的研究:拔节期限量灌水较显著地减缓了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面积的衰减,群体和叶片光合速率均升高,改善了光合性能。轻度水分胁迫的条件下,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气孔限制,但在长时间的轻度以上水分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非气孔限制。

4、

冬小麦冬小麦
  综述针对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田间管理的技术路线是:突出“早”字,立足“防”字,以“一促四防”(促弱苗、防春旱、防冻害、防病虫、防早衰)为重点,因地因苗,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构建合理群体,搭好丰产架子。

黄淮和北部部分地区秋播期间因干旱影响播种,播后又遇持续阴霾天气和提早降温,造成冬前生长不足,弱苗比例大,群体不足,个体偏弱;除部分抢墒播种麦田底墒不足外,墒情总体较好。

春季管理重点是:促弱转壮,控旺保稳,合理运筹水肥,狠抓春季化除,抗旱防冻减灾,构建合理群体,促穗足、增粒多、争粒重。

(一)促控结合,肥水运筹。对水浇麦田,要因地制宜进行肥水调控。三类苗以促为主。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左右时追肥浇水,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次于拔节期进行,亩施尿素5-7公斤,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对叶色和生长正常的晚播弱苗麦田,要控制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土壤透气性而影响麦苗生长。二类苗促控结合。对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60万-7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一类苗控促结合。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防止生育后期倒伏。拔节期追肥浇水,亩追尿素13-15公斤。旺长苗以控为主。对无脱肥现象的,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前后观察分蘖开始消减时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二)防控病虫,化学除草。今年冬前没有化学除草的面积比较大,要强化春季化学除草。在春季日均温稳定通过8℃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并严格按照使用浓度、适宜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以免发生药害。要做好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选药、安全用药,早防早治,统防统治。

(三)浇水镇压,抗旱防冻。对墒情较差的麦田,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补灌,抗旱保苗,浇水过后及时划锄,提高地温,破除板结,改善土壤墒情,防止或减轻冻害威胁。镇压与划锄结合进行,先压后锄,促进土壤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对播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和没有水浇条件的麦田,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早春小麦返青后对旺苗进行镇压,也是控旺转壮的有效措施。

(四)镇压提墒,趁雨追肥。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早春土壤返浆或下雨后,用化肥耧施入氮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底肥没施磷肥的配施磷酸二铵。

(五)预防冻害,及时补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防御早春冻害。冻害发生后,要及时追施适量氮素化肥,然后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

病虫治理

麦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一是,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不利于病虫繁殖的环境条件,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为主,辅以其它防治措施进行协调的防治。

二是,要从麦田生态系出发,在小麦全生育期中重点抓好两头,一头是播种期防治保全苗,促壮苗,另一头是抓穗期防虫保增产这两个主要环节。

此外,在小麦生长中期,特别是干旱年份,要加强虫情监测,达到防治指标的,也要及时防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小麦    下一篇 星期四农庄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