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焖羊肉
目录
红焖羊肉起源于
食材准备
约5000克重的公山羊1只, 辣酱450克 ,红酱油200克 ,料酒500克, 胡椒粉5克 ,大料10克 ,三奈3克 ,肉桂15克 ,丁香2克 ,草果5~6枚, 白蔻3克 ,小茴3克 ,砂仁3克, 陈皮4克,香叶5克 ,红枣50克 ,枸杞15克 ,孜然20克, 姜块100克,大葱250克 ,精盐、鸡精、味精各适量 ,食用油750。
制作步骤
1、公山羊宰杀后剐去皮,除去内脏、头蹄,再刮洗净羊肉上的残毛及血污,之后把羊肉剁成2.5厘米见方的块,放入清水中浸泡2~3小时捞出,沥尽血水,入沸水锅中“出一水”,再捞起沥干水分;姜块、大葱洗净拍破;孜然用小火焙香后磨碎。均待用。
2、炒锅置火上,放油烧至六七成热,先下姜葱爆香,随即将羊肉块倒入锅中爆炒,再烹入部份黄酒,待羊肉收缩变色后,迅速下入辣椒酱用中火炒香,再下红酱油将羊肉炒至上色,立即起锅倒入一口大砂锅内,并掺入约2000克清水,投入大料、三奈、肉桂等各种香料。
3、将砂锅移至火上,用中火烧开后撇去浮沫,再下入料酒、精盐、胡椒粉,随后放入胡萝卜、大枣、枸杞,加盖用中小火焖烧40~50分钟,至羊肉酥烂时揭开锅盖,拣出姜葱、胡萝卜及香料渣不用,调入鸡精、味精和孜然粉。
4、起菜时随配油面筋、老豆腐、大白菜、香菜各一碟上桌。吃时一般先吃砂锅内的羊肉,待吃到酒酣耳热,再用砂锅内的原汁涮烫配料及各种荤素原料。
食材准备
羊肉、枣、白萝卜、土豆、枸杞子、食盐、姜、蒜、八角、桂皮、干辣椒、料酒、生抽、辣椒酱、白胡椒、大葱、香叶、植物油。
制作步骤
1、羊后腿肉洗净,切成小块。白萝卜、土豆去皮切块;
2、烧一锅开水,水沸腾后将羊肉块放入焯2分钟后捞出,再用热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
3、锅中热油,倒入葱段、姜片、蒜末爆香后,放入焯好的羊肉块,倒入料酒,翻炒3分钟后,加辣椒酱和生抽,炒至羊肉上色;
4、将炒好的羊肉盛入砂锅中,加入大料、桂皮、香叶和清水,水要没过羊肉;
5、水烧沸腾后,撇去沫子,加盐、胡椒粉,再加入萝卜、土豆块、红枣、枸杞,转小火炖约50分钟;
6、吃完羊肉的汤可接着炖青菜。
食材准备
主料:羊肉(后腿)
辅料:胡萝卜、土豆、葱、姜、香叶、桂皮、八角
调料:生抽、老抽、料酒、冰糖
制作步骤
1.羊肉切小块,放入锅中,加入冷水,放一块姜一汤匙料酒,煮开(开着盖子)后继续煮两分钟,捞出洗净沥干。
2.炒锅烧热放一汤匙油,爆香京葱和姜片,接着倒入羊肉块煸炒出香味。
3.加一汤匙生抽、一汤匙老抽、一汤匙料酒炒匀。
4.步骤3材料全部倒入电高压锅,加半汤匙冰糖、一片香叶、一块桂皮、一个八角、干辣椒两个,再倒入200ml开水。
5.电高压锅,压力选择高压,时间设定25分钟,盖紧盖子装上泄压阀,开始工作。
6.此时把土豆和胡萝卜去皮切滚刀块,入炒锅用茶匙色拉油小火煸炒两分钟,关火备用。
7.电压力锅停止工作泄压后,打开锅盖,倒入炒过的土豆胡萝卜块,盖上盖子不要盖紧。
8.选择辅助烹饪按钮。
9.煮20分钟即可关闭电源,装盘出锅。
营养分析
红焖羊肉作为美食中的精品,其营养价值及健身功能不言而喻。据《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性温味甘,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身;可正气祛邪、治畏寒怕热;补元阳、宜血气的滋补上品;对寒暑侵袭、冷热不均、四肢无力、产病后虚弱有奇效”。故传统中医学又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之论。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这也是红焖羊肉让所有食客长期喜爱的重要原因。
功效
1. 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而且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粘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 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羊肉与南瓜相克——易发生黄疸和脚气病。
羊肉与乳酪相克——二者功能相反,不宜同食。
羊肉与醋相克——醋宜与寒性食物相配,而羊肉大热,不宜配醋。
羊肉与竹笋相克——同食会引起腹痛,中毒。
羊肉与半夏相克——同食影响营养成份吸收。
羊肝与红豆相克——同食会引起中毒。
羊肝与竹笋相克——同食会引起中毒。
不宜同时吃醋。许多人吃羊肉时喜欢配食醋作为调味品,吃起来更加爽口,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羊肉性热,功能是益气补虚;而醋中含蛋白质、糖、维生素、醋酸及多种有机酸,性温,宜与寒性食物搭配,与热性的羊肉不适宜。
不宜马上饮茶。因为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吃完羊肉后马上饮茶,会产生一种叫鞣酸蛋白质的物质,容易引发便秘。
肝炎病人忌吃羊肉。羊肉甘温大热,过多食用会促使一些病灶发展,加重病情。另外,蛋白质和脂肪大量摄入后,因肝脏有病不能全部有效地完成氧化、分解、吸收等代谢功能,而加重肝脏负担,可导致发病。
慢性及气管炎、皮肤干燥者、糖尿病患者适宜;
脾胃虚寒者、慢性胃炎患者不宜多食;
脾胃气虚者、癌症、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适宜。
发热、牙痛、口舌生疮、咳吐黄痰等上火症状者不宜食用;
肝病、高血压、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及发热期间不宜食用;
外感病邪,素体有热者慎用。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