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中国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左右)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今中国中西部西安市)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它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坛庙,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遗址。据复原后得知,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全体各部尺寸又有许多繁琐的数字象征意义。整群建筑十字对称,气度恢弘,很符合它的包纳天地的身分。

目录

北魏明堂效果图北魏明堂效果图
    成书于

“明堂辟雍”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也是最为重要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清代学者

明堂辟雍明堂辟雍
    平面正中的建筑坐落在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基台上,呈亚字形台榭,每边长42米。中心建筑四周,由四面围墙、四向远门和四角曲尺形配房围城方院。围墙外环绕一圈环行水渠。整组建筑形成圜水方院和圆基方榭的双重外圆内方格局。中心建筑正中为17米见方的中心台体,四隅各有两个方形小夯土台。中心台体上建一大尺度的方室,为“太室”,外侧小夯土台上各建一小室,与太室一起构成中心建筑上层的五室。中心建筑的中层,在台体的四面各建一堂,这四个堂分别为名堂、青阳、总章、玄堂,上层五室与四堂构成九室。文献有“明堂之制,周旋于水”,辟雍“圆如璧,雍以水”“明堂外水曰辟雍”,此处为两者合二为一。展示了典型的双轴对称的台榭形象。

西汉辟雍

长安明堂复原图
长安明堂复原图
    西汉元始四年在长安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面正门安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明堂方位正南北,正方形围墙每边长235米,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围墙外绕圆形水沟,直径东西368米,南北349米,这就是所谓的辟雍。四阙门轴线正中为明堂,南北42米,东西42.4米,整个建在一个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基上面。遗址正中为一接近方形的夯土台,南北16.8米,东西17.4米,残高约1.5米。夯土台四角又各附2个对角相连的小方土台,由此隔出四面的厅堂,每面厅堂外又各有敞厅8间。 明堂遗址室外原有地面在发掘时已被破坏,参照与它的形式基本相同的王莽九庙遗址,现存的 4个厅堂和敞厅原来都应当是半地下结构。明堂的主体是在它们的上面,由室外木梯进入。根据遗址结构,并结合汉代建筑的一些间接资料,可以推测出它的原状是一个十字轴线对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中层每面3室,是为明堂(南)、玄堂(北)、青阳(东)、总章(西)四“堂”八“个”即“四向十二室”;底层是附属用房。至于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有可能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有所指。中心建筑(即明堂)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每面约合28步(每步6尺,每汉尺0.23米),恰与《考工记》所记“夏后氏世室”实即春秋战国时的理想方案相同。

洛阳明堂

洛阳明堂洛阳明堂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建造的洛阳明堂,位于洛阳南面正门平城门外大道东侧,与长安明堂的位置相同。遗址已在1977年探明,整个范围东西约386米,南北约400米,大约相当于长安明堂环水沟以内的范围。推测是明堂中心建筑外面围廊的范围。东汉经学家对明堂制度有很详细的论述,还有关于洛阳明堂形制尺度的具体记载,参照遗址范围,大体上可以肯定洛阳明堂仿自长安,基本形式和尺寸相似。但它增加了许多象征的具体涵义。如明堂中心太室为方殿圆顶。圆顶直径3丈(约10米),天为阳,3为阳数;方殿每面6丈(约20米),地为阴,6为阴数,形、数相合,象征天圆地方。建筑通高81尺(约27米),象征“黄钟九九之数”;9室象征九州;12堂象征十二月、十二辰;28柱象征二十八宿;36户象征三十六雨;明堂每面24丈象征二十四气等。

北魏明堂

    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据《北魏明堂辟雍遗址南门发掘简报》记载:平城明堂的位置,就在今大同旧城东南的2.5公里处。

遗址外围是圜(圆)形水沟,即“辟雍”,周长约900米,宽66-16米。

遗址中央是一方形夯土台基,边长约43米,是主体建筑“明堂”所在地。

遗址总平面呈圆形,在圜(圆)形水沟的内侧,设东、南、西、北四门,南门与西门的遗址经过发掘,规模宏大。据专家称,从考古数据推算,北魏明堂建筑规模相当于现存北京天坛的三倍。

北魏明堂遗址于1995年5月发现,文物工作者经过1995年、1996年、2015年三次科学发掘,基本探明了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布局、覆盖范围。

唐代明堂

唐代明堂唐代明堂
    唐初议建明堂,经学家争论不休,至高宗总章二年(669)由皇帝亲自指定了设计方案。 虽然这个设计最终由于“群议未决”而没能建成,但在《旧唐书·礼仪志》中留下了详细的记载。它是一个集中了儒、道、阴阳、堪舆各家象数观念,象征涵义非常丰富的巨大楼阁,在建筑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明堂基座正八角形,直径280尺,高12尺; 上建两层方形楼阁,通高90尺;上下两层都是重檐,最上面是圆形屋顶。全部建筑从平面、高度尺寸,到栏杆、窗棂,斗拱构件的数目,都作了详细规定,共达50项之多。每项数字都有所象征,象征涵义引自《周易》、《尚书》、《礼记》、《道德经》、《河图》、《淮南子》、《易纬》等书。例如庭院每面360步,为“乾策二百一十六”与“坤策一百四十四”之和;门宇5间,为阳数三,阴数二之和;堂心柱高55尺,为“大衍之数”;飞椽929根,为“从子至午之数”,等等。

武则天以周代唐,号称“革命”,于垂拱三~四年(687~688)在洛阳建造明堂以为纪念。这座明堂再没有拘泥于井字形构图,也没有了4室12堂的制度,而只采用了下方上圆的基本形式,并以下层象征四时,中层象征十二辰,上层象征二十四气来体表它的象征涵义。另于室内中央用铁铸成水渠以象征辟雍。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明堂3层,每面300尺,通高294尺,中心从顶至底立一大柱,用以联结各层结构构件。下层方形,中层八角,上层圆形。屋顶用木片夹瓦,顶上置宝凤,后改火珠,另有九龙捧盖。可以想像,这是一个非常巨大而典丽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最高大、最华美的阁楼。但记载中高294尺(约82.32米)大大超过了 3层楼阁可能的限度,肯定是误记或文字有意夸大。如果改为194尺(约54.32米),则比较符合唐代特大型建筑的尺度,也可能建成3层(加暗层共为5层)楼阁。这座明堂在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以“体式乖宜,违经乱礼”的理由被皇帝命令拆除,但因费工太大,只将上层拆去,屋顶改为八角形,比原建筑矮去95尺。原来屋顶的九龙捧盖改成了八龙捧火珠的形式。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下一篇 台风夏浪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