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钟昌尧

钟昌尧,男,畲族,1932年12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小说歌传承人。

目录

钟昌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人。1932年,他出生于畲族小说歌发源地——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

传承贡献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钟昌尧一直致力于畲族歌言的搜集、整理与传承。1981年退休后,钟昌尧回到家乡,却发现畲家年轻人连“畲话”都不会讲,更不用说唱畲歌了。

 “抢救失散民间的畲歌,刻不容缓。”1989年,57岁的钟昌尧开始自费搜集整理畲族歌言。自此24年间,他跋山涉水,走村串寨,一本一本搜集失散的畲族歌言,逐字逐句整理各地的畲歌。

1991年寒冬,钟昌尧听说霞浦县盐田乡兰头村一户人家歌本很多,随即赶了过去,但遭到主人的拒绝。“人家不肯借,没办法,当晚我就留宿他家,通宵加班,抄下了5000多字。”

这家主人为钟昌尧的执着所感动,第二天终于借了三本歌本给他。钟昌尧如获至宝,回到家连抄5天,搜集到1000多首畲歌。

拿起一本破旧不堪的手抄歌本,有些字迹已无法辨认。钟昌尧说,许多畲歌都是“残本”,只能凭借儿时记忆或走访一些老者,才能补充完整。

搜集的畲歌越来越多,钟昌尧发现,光有歌可没人唱,还是不能传承畲歌。

 “只有畲家的孩子们爱唱了,畲歌才能代代相传。”2003年始,钟老在白露坑小学当起了义务“老师”,每周坚持到小学上一节课,教孩子们唱畲歌。

 “可孩子们刚学会唱畲歌,又到外地上中学或外出打工了,畲歌的传承仍面临青黄不接。”钟昌尧有些无奈地说。为此,他已决定在村中创办“畲歌传习所”,以更好地教授、传承畲歌。

24年来,钟昌尧把每月的大部分退休金都用于畲歌的搜集整理和传承,现在家里还负债1万多元人民币,但他不后悔。“只要我还能走,就要继续从事畲歌的搜集整理和传承”。

经过近4年收集整理,一本300多万字的畲族歌言集等着出版,却苦于没有经费。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王致诚    下一篇 容园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