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司汤达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目录

司汤达司汤达
  中文名:马里-亨利·贝尔

外文名:Marie-Henri Beyle

别    名:司汤达(斯丹达尔,Stendhal)

国    籍: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

司汤达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敌视1789年革命。司汤达生活在冰火一般的

司汤达纪念邮票司汤达纪念邮票
  《意大利绘画史》 1817 

《瓦妮娜·瓦尼尼》 1829 

作品主题

意大利描写

在司汤达的笔下,16世纪的

司汤达作品司汤达作品
  司汤达是

1.“他是1815年至1830年的复辟时代的杰出的描写者,他在《红与黑》中,通过一个即使跻身于世界文学最著名的典型人物之列也特别突出的艺术形象一一于连·索黑尔,极为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他以对现实政治关系透彻的理解、对阶级斗争规律明智的洞察、对小资产阶级的青年悲剧命运典型化的描写取胜,从而使他在表现复辟时期的政治阶级关系这个领域,处于可以与巴尔扎克相匹敌的地位。就全部创作整体来说,巴尔扎克宏伟的《人间喜剧》无疑超过了司汤达小说创作的总和,但就单个作品来说,《红与黑》表现社会关系的深度,塑造人物形象典型化的高度,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任何一部小说所未能达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法语翻译家柳鸣九评)

2.“无论从作家的情绪生活,还是从他刻画人物的手法来看,显然有很多的浪漫气质。”(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教授许光华评)

3.“他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的书简倒更确切一些”。(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评)

4.司汤达“全神贯注心理学现象,把其他一切置之度外,他是心理学家,而且只是心理学家”。“他把人物心灵的默默无闻的活动揭露无遗,把他们在内在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他的独白决不是乔治·桑所常有的那种抒情的狂歌似的爆发,而是借以开展沉思默想的一问一答——短小、精悍,虽然未免有些烦琐。”(文艺评论家勃兰兑斯评)

5.司汤达是留在哲学家的书房里“研究心灵的机械结构,为了满足想了解这种结构的好奇心,只作有关人的纯粹哲学和道德研究,把人从自然中取出,放在一边,只对他的情感方面作简单的观察”因而他笔下任一人物都是“完全装配好的智慧和情感机器”。(法国作家左拉评)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标准化工程    下一篇 佳人如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