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大榭遗址

大榭遗址位于宁波大榭开发区下厂村。该遗址所在区域地理位置独特,西北依托涂毛洞山,西南背靠将军山余脉,东侧为平坦的稻田,更远处则是大榭岛最高峰七顶山,自然环境适宜古代人类居住。大榭遗址已探明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其中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Ⅰ期考古发掘面积为4000平方米;下阶段,拟再进行3000平方米的Ⅱ期发掘;未发掘部分将依照相关法规得到妥善的原址保护。同时,在适当的时机,有关部门会将大榭遗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域。2018年2月26日,浙江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目录

发掘单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

大榭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市北仑区大榭街道)下厂村。2015年9至12月,为配合地方经济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先期考古调查、勘探与试掘,初步探明遗址保存面积约20000平方米。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遗址约一半核心区面积得以原址保护的前提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科研机构,对其实施了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Ⅰ、Ⅱ两期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目前我国最早的史前时期的海盐业遗存,也为浙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与人海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新的视角,并因此于2016年、2017年两度荣获“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2018年2月26日,浙江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地理环境

大榭岛距宁波城区约40公里,介于舟山群岛与大陆之间。遗址位于大榭岛北部盆地内侧涂毛洞山脚下,海拔约2.5-3.5米,其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向海,地理环境独特。

发现过程

在1980年,当地村民烧窑取土时就在此地发现了石镞等器物。2008年6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普查队首次确认了该遗址的存在,当时定名为“东岳宫遗址”。2010年,该遗址获评为“宁波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学术目标

考古发掘前及发掘工作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贯彻课题意识和保护意识,并制定了明确的学术目标:

第一,文化谱系。明确遗址史前遗存的年代和性质,初步建立起浙东海岛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

第二,海岛聚落。探究遗址所代表的浙东海岛史前聚落的形态、布局和功能,及其与宁绍大陆聚落相比所具备的独特性。

第三,人地关系。以遗址为中心,重建大榭北部盆地区域古环境。

第四,生计模式。对自然遗存和文化层土样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浮选,加强对盐业遗存的检测和分析,深入研究遗址古代先民的资源获取、工具制造和生业类型等问题。

地层堆积

大榭遗址典型地层堆积剖面大榭遗址典型地层堆积剖面

遗址地层堆积自地表以下厚约1-2.8米,底部生土是海相沉积层。地层堆积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文化层可划分为四个大层,时代由早至晚分别为史前、东周和宋元时期。其中,史前时期包括大榭遗址一期和二期遗存,时代分别大致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和钱山漾文化时期,是为遗址的主体遗存,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东周和宋元时期堆积因遭近现代人类活动破坏较大,仅在局部有所保存,堆积单薄,发现的遗迹遗物较少。

考古发掘

2016年4月至今,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与宁波大榭开发区管委会商定保护范围的基础上,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联合了众多科研机构,对大榭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情况表明,大榭遗址地层堆积深度1米至2.5米,文化层划分为四个大层,相对应的时代由早至晚分别为:史前时期的良渚文化和钱山漾文化,以及商周和宋元时期。

对占地约20000平方米的大榭遗址实施了Ⅰ期大规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为4000平方米。发现史前至宋元时期各种遗迹50余处,出土陶、瓷、铜、石、玉质遗物小件200余件。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雷少在发布会上表示,大榭遗址内涵清楚,时代明确。从发掘出土的陶器、石器标本来看,其主体文化遗存所处时代应在史前时期的良渚文化中、晚期至钱山漾文化阶段。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文化堆积较为丰富,在海岛上能发现这种保存状况良好的史前文化遗址是比较难得的。大榭遗址钱山漾文化时期发现了一个特殊灶,有数量较多的柱状烧土支脚、石制支脚,以及厚胎、浅腹陶盘,可能为制盐遗存,为探讨浙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盐业生产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大榭遗址地理位置独特,在史前和商周时期可以说是宁绍平原与舟山群岛之间文化交流、传播和人群迁徙的桥梁,对于该时期的海岛环境变迁、人地关系和对外交往,以及海岛文化、海洋文明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主要发现

大榭遗址一期陶器大榭遗址一期陶器

大榭遗址一期遗存 第⑤层堆积。遗迹主要发现有墓葬4座、灶坑5座、灰坑66个、灰沟2条、烧结面18处和木桩若干。聚落可分为早、晚两段,早段分布在自然地势较高处,晚段则分布在人工营建的土台上。早段聚落遗迹以灰坑为主,其中部分可能为食物储藏坑,建造较为考究,底部铺垫竹编,出土有竹箩筐、甜瓜籽、橡子、芡实和果核等。晚段聚落所依托的土台又可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系由一座小土台逐渐扩展而成,不同阶段土台的边缘常发现种类较丰富的废弃物堆积。发现的晚段聚落遗迹基本位于土台之上,主要有墓葬、灶坑、烧结面、陶片堆等。其中烧结面最为常见,主要分布于土台较晚阶段的堆积之上,多被二期遗存的堆积所叠压,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表面颜色多为红褐、黄褐色,功能尚不确定;墓葬均为竖穴土坑,未发现葬具痕迹,墓主头向多不统一,人骨保存较好,随葬品很少,只有1-2件陶、石器;灶坑平面多呈椭圆形,锅底状,较浅,可能与日常炊煮食物有关。

大榭遗址二期盐灶群一、二平面大榭遗址二期盐灶群一、二平面

遗物主要出土有大量的陶、石器,还有少量骨、木、竹编器,以及较多陆地、海洋动物骨骼和植物果核等。陶器群面貌可分为两种,一种以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黑皮陶为主,器型主要见有鼎、豆、壶、盘等,具有比较典型的良渚文化特征;另一种则以夹砂红褐陶和粗泥红陶为主,器型主要有绳纹釜、小口圈足罐、支脚等,在良渚文化中基本未见,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石器主要有斧、锛、凿、刀、镞、纺轮等,其中有段石锛数量最多,且有不少半成品和改形器。

大榭遗址二期遗存 第④层堆积。遗迹主要发现有盐灶27座、灰坑5个、陶片堆2处、制盐废弃物堆18处。聚落均分布于人工营建的两处土台上,它们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逐渐合拢,总分布面积达4000平方米以上。台Ⅰ系在大榭一期遗存土台的基础上垫土增高堆筑而成,平面局部保存相对较好,盐灶均位于其上,基本仅存灶底部分,相互之间多有叠压关系,成群分布在三片区域。盐灶结构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一型,发现4座,仅有一个灶坑;另一种为复合型,发现23座,灶坑内排列多个灶眼,最多者达到7个。台Ⅱ系在生土之上垫土堆筑而成,平面已被破坏,未发现明确的盐灶,仅有一些烧结面,可能与盐灶相关。制盐废弃物堆大量发现,分布于台Ⅰ平面上和两个土台的扩展堆积中,其包含物较单一,可辨器型有陶缸、盆、支脚等,还有大量红、白、橙、紫色烧土块和白色钙质小结核,其中白色钙质小结核经检测为碳酸钙,初步认为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海水淋滤采自滩涂的盐泥有关。在台Ⅰ边缘以下的低洼处,发现两个较大的灰坑,填土青黄色,与潮间带滩涂的土质土色接近,比较纯净,其分布位置距离当时的潮沟不远,性质待定,初步推测可能与制盐活动有关。

商周时期原始瓷豆商周时期原始瓷豆

遗物主要出土有较多陶器和少量石器,以及陆地、海洋动物骨骼。陶器群可分为日用器和制盐器两种,其中日用器较少,主要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可辨器型有鼎、豆、罐、盆、盘等,其既有比较典型的钱山漾文化特征,又有新的文化因素;制盐陶器数量较多,其中陶缸均为夹砂质地,大口、下腹斜收、圜底;陶盆则有夹植物和贝壳碎屑两种,均为大敞口、浅斜腹、大平底,器胎较厚,火候低。经对盐灶附近和制盐废弃物堆中采集的炭屑样品进行碳十四测年,可知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400-2100年间。发现的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斧、锛、镞、刀等;玉器则仅发现1件锥形器。

东周时期文化遗存 第③层堆积。聚落分布于史前土台之上。遗迹主要发现有少量灰坑和灰沟,其中有的灰坑原始功能可能为蓄水坑;遗物出土较少,主要有夹砂陶鼎、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坛、原始瓷钵等。

宋元时期文化遗存 第②层堆积。聚落同样分布在史前土台之上。遗迹仅发现少量灰坑和路面;出土遗物中有大量来自浙江、福建和江西等南方不同窑口的瓷器,以及砖、瓦等各类建筑构件。

意外发现

特殊的灶

尽管上面的两个文化层里也发掘出了不少遗存物,但是最让考古人员欣喜的发现还在后面。今年8月,他们在发掘时发现了一堆坍塌的烧土,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小手铲一点一点地将烧土剥去,为此花了整整一星期。当这堆烧土被全部剥离后,地面上露出了很多小坑,考古人员看出这些坑是灶的火眼。这是怎样的一个灶?为什么有这么多火眼?考古人员初步探讨后认为,结合这个灶周围散落有数量较多的柱状烧土支脚、石质支脚以及陶盘等,他们推测可能为制盐遗存,这对于探讨浙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盐业生产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良渚文化时期的葫芦种子良渚文化时期的葫芦种子

该灶所处的文化层是钱山漾文化层,考古人员在这个文化层里目前共发现了7处灶址、1个大坑、7处烧土堆和3处陶片堆。出土的人工遗物主要为陶、石器,玉器仅有1件锥形器。陶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常见的夹砂陶为主,器型有鼎、豆、鬶、缸、罐和盆,火候较高,胎质较薄;另一类为以往未见的夹着植物茎叶和贝壳碎屑的器物,器型绝大多数为盘,还有一些支脚,火候较低,但胎质极厚。石器有斧、锛、凿、刀、镞。自然遗物主要是动物骨骼,以海生贝、螺类的壳为大宗。

鲜亮的种子

在最下面的良渚文化层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灰坑和一座墓葬。今年10月,在其中一个坑的底部,考古人员发现淤泥中包裹着一些小指指甲盖大小的种子。在地下与空气隔绝了几千年后,就像河姆渡的稻谷一样,这些种子出土时依然颜色鲜亮。这批种子的数量不多,只有几十粒,经专家认定,这些种子是甜瓜和葫芦的种子。除了这些种子外,坑内还发现了竹筐的碎片和南酸枣的核。它们都被送往实验室予以保护,以供进一步研究。

科技考古

在课题意识和学术目标的指引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开展多学科合作与科技考古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环境考古 根据环境考古得知,大榭岛约在距今9000年前已成为一座海岛,当时的榭西低地应与东海连为一体,并和榭北盆地连通,构成较典型的海湾环境;后随着海平面趋于稳定,榭北盆地与榭西低地均逐渐转变为淤泥质滩涂;大约距今6000年前,榭北盆地靠近山麓的狭窄地带成为滨海微咸水沼泽环境;大约距今4900年前成为淡水环境,此时榭西低地和榭北盆地内仍然是大面积的淤泥质滩涂,并伴有从西、北侧进入的两条潮沟系统,其中西侧潮沟系统可直达大榭遗址附近。

盐业检测 大榭遗址二期遗存土台填土中包含有较多的白色小颗粒结核,其中含有大量碳酸钙,经氧同位素分析,发现其析出温度大约在37度左右,这可能是日晒提浓卤水过程中析出后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出土陶盆残块上的碳酸钙粉末也经历过较高的温度,说明陶盆应曾经过某种形式的加热。综合科技检测成果,结合相关遗迹遗物,并经多轮专家论证,认为它们均与古人制盐活动有关,且在制盐过程中有日晒提浓和加热卤水的步骤。

其他工作 除以上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外,目前正在开展的科技考古工作还包括:14C年代学测定与研究;动、植物遗存考古研究;制盐陶器与盐业工艺实验考古研究;陶、瓷、石器元素组成分析;石料来源与石器微痕研究;人骨体质人类学与古DNA研究;食性分析等。

考古价值

“这个遗址在东南沿海海岸线东段比较重要,是浙东沿海海岛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这里可能是良渚古国的海疆,或者是中转站,对当时人类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情况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雷少说。他表示,3000平方米的Ⅱ期发掘工作将于2017年春节后启动。

大榭遗址考古有如下价值和意义:首先,大榭遗址内涵清楚,时代明确。从发掘出土的陶、石器标本来看,其主体文化遗存所处时代应在史前时期的良渚文化中晚期至钱山漾文化阶段。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文化堆积较为丰富,在海岛上能发现这种保存状况良好的史前文化遗址是比较难得的。其次,大榭遗址地理位置独特,在史前和商周时期可以说是宁绍平原与舟山群岛之间文化交流、传播和人群迁徙的桥梁,因此对于该时期的海岛环境变迁、人地关系和对外交往,以及海岛文化、海洋文明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再次,大榭遗址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有一些史前时期大型墓葬常见的随葬品,反映了该遗址等级可能较高的史实。

重要意义

大榭遗址系在浙东海岛之上首次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两期发掘不仅发现了丰富的遗迹遗物,更重要的是在其二期遗存中发现了相当于钱山漾文化时期的海盐业遗存,这可以说是大榭遗址发掘最为主要的收获。经综合研究和多轮专家论证,一致认为其重要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大榭遗址二期遗存中首次发现了我国沿海地区制造海盐的最早证据。考古过程中不仅揭示出布局较清晰、结构较完整的制盐遗迹,还伴出有种类较丰富、要素较齐全的制盐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与英、德、法等国的盐业遗存非常相似,应是我国沿海地区发现的制作海盐的最早遗存。其发现与发掘,为探索我国海盐手工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浙东沿海地区的交通、贸易和社会复杂化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实证,奠定了基础。

第二,大榭遗址一、二期遗存既分别有着比较典型的良渚文化和钱山漾文化因素,又都有新的文化因素注入,展现出新颖的文化特征和鲜明的自身特色。这为构建浙东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完善史前文化谱系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新的视角。

第三,大榭遗址位居今天的宁绍平原和舟山群岛之间,地理位置独特,其发现与发掘对深入探讨史前时期海陆之间的环境变迁、人地关系、文化交流和传播、人群迁徙和交往,以及海洋文明特质等课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研究宣传

研究工作 

大榭遗址的资料整理工作在发掘期间便已启动,野外工作结束后正在抓紧整理。2018年将先期发表遗址Ⅰ期考古发掘简报,并在《南方文物》盐业考古研究专题中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计划2019年发表遗址Ⅱ期考古发掘简报;争取2020年出版正式考古发掘报告,全面公布遗址所有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

宣传报道

2016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地方政府召开了Ⅰ期考古成果新闻通报会、参加了“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公众分享活动并作专题演讲,同时在《中国文物报》作了Ⅰ期考古成果报道;2017年,再次参加了“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公众分享活动并作专题演讲,同时在《中国文物报》作了Ⅱ期成果报道和专版宣传;2018年,拟结合“大榭遗址考古成果展”,联合地方政府再次召开新闻通报会,让社会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保护展示

大榭遗址自考古伊始即确立了抢救发掘与保护展示相结合的双赢目标,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目前,遗址的后续保护和成果展示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并已取得初步进展。

原址保护 目前已对保存较好的史前制盐区予以保护性回填,并将原划定的原址保护区围护起来,拟建设成小型遗址公园;地方政府已承诺会尽快将大榭遗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点),并在时机成熟时逐步提升其保护级别,以纳入法制化的保护轨道。

成果展示 初定于2018年5月初在大榭岛举办“大榭遗址考古成果展”并向公众免费开放;此外,大榭开发区管委会还计划建设博物馆,大榭遗址考古成果将作为该博物馆的重要构成,供社会各界共赏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遗址影响

2018年2月26日,浙江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查克·戴利    下一篇 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