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城遗址
目录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刘瑞
据文献记载,栎阳城是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秦楚之际塞王司马欣时期,汉初刘邦的都城所在。栎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为进一步确定栎阳城遗址保护范围为保护规划提供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考古。在精确测量和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通过大范围勘探和小规模发掘的方法,复探了1980-1981年考古勘探出城址的南墙、西墙、局部发现北墙(编号“一号古城”),并经勘探、发掘确定了“二号古城”、“三号古城”,在三号古城内发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
在三号古城试掘中出土大量筒瓦、弧形板瓦、素面、动物纹、云纹瓦当等建筑材料,并出土拼对出槽型板瓦、巨型筒瓦、巨型瓦当。据文献记载及出土遗物,三号古城上限不早于战国中期,与文献所载秦献公、孝公建都栎阳时间吻合,为战国秦都栎阳,是商鞅变法发生之地。从城址延续到西汉前期判断,其亦当为塞王司马欣之都,为汉初刘邦所都栎阳。从栎阳考古发现看,不仅三号古城发现的半地下建筑、浴室、壁炉等等设施,空心砖踏步、巨型筒瓦、瓦当等等遗物是迄今为止在秦考古发掘中的最早发现,且相当多的秦汉建筑制度均应始于栎阳城。
2018年4月10日,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入选“201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古栎阳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北60公里的西安市临潼区栎阳街道一带,地处清河边界,北依清河,南眺渭水。
早在五千年前,这一带森林茂密,气候温润,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同大自然作着艰辛的斗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今石川河沿岸的义和、南康桥、菩星、康家等仰韶文化遗址就是有力的证明。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到过古栎阳北边的荆山,留下了荆山铸鼎的传说。
商代末年,周文王为断芮(今陕西大荔朝邑镇东南)虞(山西平陆县北)之讼,开辟了岐山至芮虞的道路,这条古道经过古栎阳,使这一带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西周时期这里地处京畿之地,是镐京(今西安市西南)东北方向通往今山西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周王室理想的畋猎之地。
春秋时期,由于这里“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交通十分便利,关中早期城市栎邑就在这里形成了。那时候,秦晋两国在岐芮道上进行了频繁的争夺战。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晋国的栎邑(即栎阳)。
栎阳城作为战国时秦国、西汉早期都城,规模大,保存较好,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布局。它是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上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秦汉都城的规划、中国城市的发展史都有重要价值。
古栎阳城即秦汉栎阳故城,又称万年城,筑于秦献公二年(前383年),东汉末年废弃。故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和御宝屯一带。地处关中渭北灌区,石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城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纵横。地表以上已无迹可寻,遗址区的农田里时有秦砖汉瓦出土,文化遗迹、遗物一般在地表以下1.5米-2米。
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对古栎阳遗址进行了15天的调查和试掘。
1980—198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栎阳发掘队又进行了一年的勘探和试掘。
2016年1月,经过两代人的持续努力,考古学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商鞅变法”发生地的著名“秦都”栎阳,为研究秦都发展史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栎阳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街道之间。对其先后两次发掘,第一次发掘出三条街道、六个城门,第二次发掘出三个城门、十三条街道。全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2200米。发现了冶铁作坊遗址,另在文物中已知有三件为栎阳制造,说明栎阳还是秦国冶铁和兵器制做的重要基地。还发现有战国晚期铜釜,内装八枚金饼,其中一枚用阴刻篆书写着“四两半”字样,当是显贵或富商大贾所遗留。司马迁说栎阳“亦多大贾”,说明这里的商业十分发达。
栎阳城遗址(现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新义、东西党家、南丁、花刘、汤家村战国~汉)1963、1980~1981年勘探、试掘。面积约4.2平方公里,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城垣夯筑。南墙残垣1640米,高0.4~0.6米,基宽6米;西墙残垣1420米,基宽8~16米;东、北墙未见。角门址1座,西门址2座。城内道路13条,其中东西路6条,南北路7条,街宽15.7~17.7米,城内夯筑基址7处,呈长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遗址15处。城东南、东北、西北为墓葬区,北城墙外还有一东西向渠道。
1963年1月,今属阎良时属临潼的武屯街道关庄大队,在村南取土中发现1口用瓦片封堵的铜釜,内置金饼8枚。以此为契机,1964年7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派田醒农、雒忠如等先生对栎阳城开展了15天的考古调查与勘探。1980年4月-1981年12月,在刘庆柱、李毓芳先生的带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对栎阳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确定了栎阳城遗址的南墙、西墙,并在城中发现大量建筑遗址及道路,但因地下水位甚高,未发现北墙、东墙。
2013年,为进一步确定栎阳城遗址保护范围,为栎阳城保护规划的制订提供科学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考古。五年来,在精确测量和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通过大范围勘探和小规模试掘的方式,先后确定了一号、二号、三号等三座古城,并在三号古城内试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确定三号古城的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即文献所载的秦至汉初栎阳。
考古队复探了1980-1981年考古勘探的南墙、西墙,并在局部地段发现了城址北墙,编号我“一号古城”。勘探初步确定,城址南北约2430米,东墙暂未发现,据现有资料,城址东西至少约1900米左右。据发掘资料,一号古城为秦汉时期。
在寻找一号古城东墙过程中,在一号古城东北发现东西墙基,向东延伸至石川河边北折后被石川河冲断,东西长约3100米左右。在其西端发现南北向墙基,向北延伸到石川河岸,南北长约3800米左右,编号为“二号古城”。2013年,对新勘探发现的二号古城西墙、南墙进行解剖。在西墙墙基中出土五铢铜钱,确定二号古城的上限不早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并在南墙解剖中,发现城南环城路被新莽墓葬破坏,表明城址的大体废弃时间不晚于汉末新莽时期。
在勘探二号古城西墙过程中,在二号古城西墙向西约1500米左右发现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夯土遗存,编号为“三号古城”。目前已勘探发现前后两期北墙、西墙,其中前期北墙已探东西长约440、西墙南北长约180米左右,后期北墙已勘探东西长约105、西墙南北长约200米。目前,南墙、东墙尚未发现。
在北墙以南、西墙以东,勘探发现了由南向北编号为一号至四号建筑的四个大型夯土建筑台基。其中一号建筑位于南侧,规模最大,勘探东西长约67.5、南北宽约23米;一号建筑向北约18米为二号建筑,其勘探东西长41、南北宽约11米,东部有通过廊道等建筑与一号建筑连接;二号建筑向北约18米为三号建筑,其勘探东西长约56.6、南北宽约12米,向南通过廊道与二号建筑连接;三号建筑向北30.5米为四号建筑,其勘探东西长约34.5、南北宽约10米。在四号建筑西侧4.7米发现五号建筑,勘探东西长约23.5、南北宽约13.5米。
在一号建筑向南约67米,勘探发现一东西105、南北约100米的近方形院落。该院落东、北、西侧均为宽10米左右的廊房,北侧廊房中间有宽约5.6米门道,南侧中间门道宽约7.3米,两侧为边长14米左右的近方形夯土台基,分别通过宽约2米左右围墙与东西廊房连接。院内未勘探发现建筑遗存。
在勘探寻找三号古城南部范围的过程中,在前述大型院落向南170米左右,在东西约520、南北约410米范围内勘探发现较连续的红烧土和瓦砾分布区。进一步勘探显示,在该区中部存在四条南北向的东西宽约3-4、南北最长约406米的大型沟渠,将该区域做出一定的区域划分。经2016、2017年试掘,初步确定该区域为手工业生产区。
为确定三号古城内勘探遗存的时代、形制与性质,从2014年春开始,考古队陆续对相关遗存进行试掘。受遗址区密布蔬菜大棚的限制,试掘以探沟为主、探方为辅而展开。试掘确定,一号建筑南北宽约22.3、二号建筑南北宽约11米,夯土台基均保存较好,残高约0.5-0.8米左右,台基外立面局部保留白灰墙皮。
考古队清理确定,三号建筑夯土台基西部设一东西宽4.8、南北长5.6、深约0.9-1.1米的地下建筑,向南经一东西宽0.9、南北长约3.3米过道与台基外联通。三号建筑通过宽约3.3米廊道向南与二号建筑连接,廊道北端西侧设空心砖踏步,空心砖南北长1.38、东西宽0.36、露出地表0.16米。
考古清理确定,四号建筑为东西向排房式建筑,在已清理的三个房间中,西部房间为浴室,其室内东西面阔2.6、南北进深3.6米,其东北角为一四壁贴砖的东西宽1.43、南北长1.73、深约0.7米的地漏,底部中间设直径约0.8米的圆形陶地漏,下设渗井,该室内地面原铺地板。中部房间东西面阔4.2、南北进深3.6米,屋内东北角设壁炉。东部房间东西清理面阔6.9、南北进深4.6米,北墙西部、东部各辟一门。
在四号建筑西侧清理了五号建筑的东部5个房间,其中在南侧、北侧房间内分别发现了为浴室排水的大型地漏,房间地面铺砖、墙壁贴砖。此外,在五号建筑南侧还发现了预设于台基下的与浴室地漏相连的排水管道和渗井设施。
在四号建筑北侧清理六号建筑局部,并在其台基上清理了各一个灶和疑似厕缸的遗存。在六号建筑西侧,清理了两两成对的四个大灶,其中Z28东西通长3.86米,操作坑呈斜坡状,东西长1.67、南北宽1.28米,火塘直径0.85、深约0.48米、烟道长约1米左右,推测这里应是与御膳房有关的附属设施。
在三号古城试掘中,出土了大量内饰麻点外饰细绳纹、中绳纹的筒瓦、弧形板瓦、槽型板瓦,和素面瓦当、动物纹瓦当、云纹瓦当等建筑材料,其时代特征明显,与秦雍城、秦咸阳城、秦汉上林苑、汉长安城遗址同类遗物形制、纹饰相近,显示其上承雍城,下接秦咸阳,并延续到西汉前期。在清理中不仅出土可拼对基本完整的长73、最大径63厘米的巨型筒瓦,还发现多个与辽宁碣石宫遗址B型大瓦当纹饰相近的瓦当残片。
从三号古城中清理的情况看,三号建筑的半地下室建筑、四号建筑的浴室、壁炉、三号建筑的空心砖踏步、巨型筒瓦、瓦当等指标性遗迹遗物,均共同将三号古城试掘发现的夯土遗存指向秦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而发掘出土器物上的“栎阳”、“宫”的刻划文字和大量的“栎市”陶文,则明确表明该遗址所在即为文献所载栎阳。即,从考古发现看,三号古城建筑上限不早于战国中期,与文献所载秦献公、孝公建都栎阳的时间吻合,应为战国秦都栎阳所在。从城址延续到西汉前期看,其亦应是秦末汉初项羽所封三秦之一塞王司马歇之都,并为汉初之都栎阳的所在。
据文献记载,秦人之都先栎阳而后咸阳,因此在三号古城中发现的诸如宫殿建筑中的半地下建筑、浴室、壁炉等等的设施,以及空心砖踏步、巨型筒瓦、瓦当等等遗物,就成为目前为止的最早发现。顾炎武曾云“两千年之制秦制也”,从栎阳考古的相关发现看,秦汉建筑制度上,过去习知的很多秦汉之制,均应始于栎阳。
历年出土有铺地砖、空心砖、绳纹筒瓦、板瓦,云纹、葵纹、素面瓦当、圆形陶水管、陶碗、盂、罐、甑、壶、缸、鬲、鼎、金饼、铜镜、釜、镞、“半两”、“五珠”、莽币、铲、石磨、石范、石夯头等。
2017年11月消息,西安栎阳城遗址考古勘探发现了三间“国君浴室”。浴池里铺有地砖,四壁还嵌有纹饰的墙砖,室内有下凹的漏水口,并有排水口,应该是当时秦国的国君专用浴室,国君的浴室旁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排水管道和污水渗井。战国时期秦国的工匠在皇宫的修建之初对排水设施做了精密的设计。如此完整、带有排水设施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浴室”是首次被发现。
栎阳城作为战国时秦国、西汉早期都城,规模大,保存较好,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布局。它是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上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秦汉都城的规划、中国城市的发展史都有重要价值。
西安三府湾汽车站、城北汽车站、市体育场汽车站均有发往阎良班车,其中三府湾汽车站全程高速,约50分钟可达阎良城区。到阎良后再换乘前往武屯镇的汽车可到。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