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
目录
伊和淖尔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海拔1260米。墓群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一处丘陵谷地中,周边为典型的草原地貌环境。
2010年6月中旬,正镶白旗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盗掘伊和淖尔墓群的案件,追缴回一批珍贵的北魏文物(编号M1)。2012、2013年,又分别有2座墓葬被盗(编号M2、M3),其中M3盗掘未遂。
墓葬屡次被盗引起了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锡林浩特盟文物管理站、正镶白旗文物管理所曾三次组织业务人员对被毁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出土了大量精美华丽的北魏时期文物,其中包括玻璃碗、鎏金银碗、金头箍、金下颌托、金耳环、金项圈、金蹀躞带、鎏金铺首、漆器、釉陶、皮制品、丝织品等。M3的木棺内发现了一具通体用黄色丝织品包裹的尸骨,成为近年来边疆考古工作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印证了当时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了了解墓群的分布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8月21日至9月15日对墓地进行了局部勘探,又发现2座带斜坡形墓道的土洞室墓和1座土坑竖穴墓,这些墓葬集中分布于山谷的西部,大致呈东西向排列。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联合锡林郭勒盟文物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正镶白旗文物管理所对新发现的3座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编号M4~6),发掘工作于12月3日结束,发掘工作又取得了许多新收获。
M4是一座竖穴土坑墓,方向335°。墓坑开口于地表向下0.7米处,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口长3、宽1.6、坑底长2.6、宽1.18、坑深2.26米。墓坑内的填土为黄沙土和白黏土混合形成的花土。坑底中央放置一具朽烂变形的长方形木棺,木棺长2、宽0.75、残高0.4米。棺内放置一具人骨,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向上。人骨的骨质非常疏松,许多骨骼呈粉末状。人骨周围及木棺内壁发现了大量毡毛,表明墓主被毛毡包裹后放入木棺。墓坑南部的填土顶部出土了1件铜铃,墓主头骨西北侧出土了2件陶壶,头骨西南侧出土了1件齿贝,右臂西南侧出土了1件铁刀。
M5的墓葬结构为带有斜坡形墓道的土洞墓,方向213°。墓道开口于地表向下0.9米处。表土层中的黑沙土层内出土了少量辽代的篦线纹陶片。墓道平面呈梯形,西南端略窄于东北端,水平长16.7、宽2.45~3米,距地表深0.9~8.7米。墓道底部为斜坡形,水平倾斜度为28°。墓道内的填土为黄沙土和红黏土混合形成的花土。甬道为直壁拱顶,进深1.5、宽2、残高1.5米。甬道入口及墓道中段分别有一个长方形的盗洞,其中甬道入口处的盗洞中出土了一些由墓室盗扰出来的人骨和遗物,有陶壶、陶罐、金指环、珠饰、铜泡钉、铁钉、皮制品、木棺板、马骨、牛骨、羊骨等。墓室已坍塌,平面为长方形,长3.7、宽3.3、残高2米。墓室中央的坍塌土中可见棺木印痕,印痕局部残存彩绘图案。通过印痕可知木棺头朝向东北,长2.7、头宽1.05、高1.3米,尾宽0.64、高0.6米。棺内遗物已被盗扰一空。墓室西南角出土了1件陶壶和羊的腿骨,墓室西北角地面上放有残破不堪的漆器,漆器上放有1具整羊骨、1条羊腿骨、2条马右后腿骨,墓室东北角放置了3件铁钩、1具完整的羊骨、1条羊腿骨。此外,在墓道西南部的填土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人骨,人骨距离M5墓道口深2.15米。人骨仰身直肢,头低脚高倾斜放置,水平倾斜度11°,头向东北。下葬时尸骨通体用毛毡包裹,故在人骨周围发现了大量毡毛。头骨两侧分别出土了1枚杏叶形铜耳坠,股骨间出土了一件铜牌铃。
M6的墓葬结构为带有斜坡形墓道的土洞墓,方向235°。墓道开口于地表向下0.9米处。表土层中的上层黄沙土内出土了1件青白釉瓷瓶,下层的黑沙土层内出土了少量辽代的篦线纹陶片。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墓道底部为斜坡形,坡面上有许多台阶形浅窝。墓道水平长12、底长12.8、口宽2.6、底宽1.3、距地表深0.9~6.2米,底部水平坡度为35~38°。墓道两侧分别有一条台阶形踏道,踏道宽约0.6米。墓室已坍塌,入口处用木板竖直封堵。墓室上方有一个圆形盗洞,但盗洞没有延伸至墓室内。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直壁拱顶,进深3.3、宽2、残高1.6米。木棺放置在墓室中央,棺头朝向东北。通过残留在坍塌土上的印痕可知,木棺长2.22、头宽1.27、尾宽0.78、头高1.06、尾高0.58米。木棺中央放置一具人骨,仰身直肢,头向东北,面向上。头骨东北侧放置漆碗和筒形漆器,头部两侧分别出土了1枚金耳环,颈下放置1件金项圈,腰部佩有金蹀躞带,每个手指上皆戴有1枚金指环,右臂外侧出土了一些木箭杆,双腿间出土了1件骨器和1件木器,足端上方摆放1件陶壶,陶壶下方放置一条穿在皮制品上的串珠挂链以及一些铜饰件。
M4出土的篦线纹陶壶在辽代有较长的流行时间,其造型和纹饰均具有明显的辽代风格。M5、M6与大同南郊七里村墓群、迎宾大道墓群在墓葬结构和出土遗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为北魏平城时期的墓葬。M5墓道中出土人骨所随葬的杏叶形耳坠、铜牌铃在内蒙古化德县陈武沟北魏墓地中亦有发现,初步推断为M5的附葬墓。
伊和淖尔墓群地处北魏六镇及北魏长城沿线以北,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纬度最偏北的北魏墓群。这些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规格较高,显然是一处北魏时期的家族性贵族墓地。从墓葬结构、木棺、陶器等方面看,伊和淖尔北魏墓葬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色,但部分遗物又具有异域特色,说明该族群利用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亚草原建立了一定的商贸联系,或由这些地区迁徙而来。北魏六镇沿线上的民族非常复杂,既有鲜卑人,又有汉人,也有许多受柔然压迫而内附北魏以及被北魏胁迫南迁的高车人,还有一些从其它地区迁徙过来的其他民族。其中,仅高车人就先后有数十万人、牛羊百万内附,被安置在六镇地区,分屯边境。因此,要准确地弄清楚墓地族属,今后还需要更多地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伊和淖尔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是近年来我国边疆考古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