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目录
禁山早期越窑遗址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北的禁山南麓,其所处的上虞曹娥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同时也是汉六朝成熟青瓷窑址的最重要分布区,代表了成熟青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本项目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之源”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索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相关的工作由两大部分构成:区域内窑址的系统调查与重点窑址的有计划发掘。在掌握相关窑址的产品面貌与技术成就的基础上,系统地探索古代窑业面貌及其文化内涵。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践行新版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方法论上则严格贯彻聚落考古学的思路,以曹娥江中游地区瓷窑址的系统调查研究,尤其是是汉六朝时期窑址调查为主,理顺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同时对区域内包括河道、山脉、土矿、墓葬、遗址、传说、风土人情等进行全面调查,重构古代窑业的采矿、制作、取柴、烧造、运输路线、输出区域与使用对象等完整的环节;重建区域历史风貌,将古代窑业发展的研究纳入更全面的社会背景中。
目前调查确认区域内至少有窑址180余处,其中东汉时期窑址80余处、三国西晋时期窑址60余处。新发现窑址40多处,时代主要集中在东汉时期,确认除小仙坛之外东汉时期多个青瓷类型的存在,为建立东汉时期成熟青瓷起源与发展的完整序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整个窑址群主要集中在上浦盆地周边的曹娥江两岸,水运对窑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复烧实验可确认瓷土来源于窑址群周边水田下的白色青膏泥层;窑址群一般围绕着浅湖泊分布,这些湖泊很可能因取土而形成,窑寺前的窑湖当地村民即有此种传说;从窑址群所在的区域溯曹娥江而上进入雄峻的会稽山脉等,可提供大量燃料;高等级的青瓷主要集中出土于南京周边地区的大型墓葬中,本地区则质量多较为一般,其产品流向上明显有高低两个层级。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丰富的瓷土与燃料资源、便利的水上交通,是汉六朝时期曹娥江流域窑业兴盛的内因;东汉中期左右的曹娥江流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均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处于中央王朝对江南的第一次大开发浪潮中,是窑业兴盛的外因。在内因与外因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成熟青瓷第一个发展高峰在这一地区的出现。
上虞禁山窑址是曹娥江流域汉六朝时期窑址的典型代表,位于上浦盆地的西北边缘,这里是以三国西晋时期为主体的国保单位凤凰山窑址群的分布区,该窑址群整体上座西朝东,西靠凤凰山,东临曹娥江,原先有窑址3处,此次调查发现包括禁山窑址在内的新窑址12处,共同构成一个分布密集的较大型窑址群,环禁山湖西、北部边缘布局。
2014年5-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博物馆、上虞越窑青瓷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对禁山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窑炉、灰坑、灰沟等在内的丰富遗迹现象,并出土了大量高质量、高档次的成熟青瓷器。这是目前已发掘的早期成熟青瓷窑址中揭露窑炉多、遗迹丰富的窑场。
禁山窑址位于禁山湖北侧一处近南北向的狭窄山谷中:窑场入口处开阔而平坦,是遗迹最丰富的区域,判定为作坊区所在;烧成区域位于两侧山坡上,共修建龙窑炉3条,最早的东汉时期窑炉一条,位于东侧山坡,与之相对的西侧山坡是三国-西晋时期的窑炉两条,基本并行排列;窑炉群之间山谷的最深处,是废品与窑业废渣的倾倒处。窑场的整体布局科学合理。
揭露的3条半地穴式长条形斜坡状龙窑,保存较为完整,由火膛、窑床、排烟室三部分组成。其中Y1长13.6米、宽约2.2米,前端为近长方形的大火膛,低于窑床50厘米,底与四壁均有黑色的坚硬烧结面;斜坡状窑床坡度整体较陡,近20度,底部铺砂;窑尾是长方形排烟室,高于窑床25厘米,后底部有6个排烟孔;窑炉内的窑具包括大型的支烧具与三足钉形间隔具两种,支烧具顶端一般叠置盂形托垫具。Y2大小、结构及窑具与Y1基本接近,最大的变化在于窑床的坡度,从单一的坡度演变成前缓后陡;Y3长度明显加长,达到了近16米,窑具丰富多样,支烧具高矮粗细不一,间隔具除三足支钉形外,新出现各种形状与规格的锯齿形。从结构、装烧工艺以及出土的产品等方面来看,这三条窑炉应该代表了从东汉至三国、西晋时期较完整的发展序列。
窑场的入口最为平坦,亦最为开阔,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灰坑遗迹,部分灰坑形状规则,体量较大,深度较深,底部保存有较细而纯净的粘土,应该是贮存胎料的贮料坑。在拉坯等痕迹不易保存下来的早期窑场中,这是最重要的作坊遗迹之一。
出土的产品标本均为成熟青瓷器,种类丰富,包括樽、簋、洗、盆、灯、罐等近30种器型,胎釉质量高,装饰华丽,制作与装烧工艺成熟而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禁山窑址的发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汉代新瓷器类型的发现
上虞地区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而成熟青瓷的出现又以小仙坛窑址的产品为标志。禁山窑址在产品种类、器型、装饰、装烧工艺等方面,与以钟、罐类器物为主的小仙坛窑址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尤其在装烧工艺上,新出现大量的三足钉形间隔具,此类间隔具在三国西晋时期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得到改进,这是一个在时代上应该晚于小仙坛窑址的新青瓷类型,对于探索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东汉-西晋时期完整的窑炉发展过程
禁山三条龙窑保存较为完整,并且在长度、坡度、装烧工具、产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代表了东汉至三国西晋不同时期的装烧工艺完整发展过程。在同一窑址内发现不同时期的窑炉遗迹,这在早期越窑青瓷的发展史上,尚属于首次发现。
3.较完整半地穴式窑炉的发现
禁山Y2不仅是目前已知早期龙窑炉中保存较深、同时也是保存结构较完整的一条:除火膛、窑床外,排烟室结构亦较为完整。从其保存深度来看,该窑炉应该是主体大部分构建于地下的半地穴式建筑,对于龙窑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4.单体间隔具的发明与改进
单体间隔具是以禁山为代表窑场的重大发明,并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改进,从三足钉形逐渐过渡为锯齿形。它的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装烧量,而且对于釉面的影响比直接叠烧大为减小,为器物内底大量装饰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极大地提高器物的美观性、艺术性。
5.高质量青瓷的发现
禁山窑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形式丰富的青瓷产品:胎体细腻致密;青绿色釉稳定,釉面莹润;普遍使用轮制、模印成型,胎壁均匀,器形规整;造型复杂多样,端庄大方;装饰华丽,纹饰繁缛复杂;装烧工艺成熟。尤其是一些体量特别巨大的器物如洗、罐、盘口壶、双唇罐等,不仅胎釉质量明显更高,且装饰纹饰亦更加清晰,代表了本窑场的最高制作水平,这些器物基本不见于本地墓葬,而主要出土于南京一带的大型墓葬与城址中,是为南京地区的社会上层专门烧造。
6.丰富的遗迹的发现对于探索窑场布局有重要意义
禁山窑址除发现成序列的窑炉群外,在发掘区内还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许多遗迹具有不同的功能,包括贮泥池等,这对于探索当时整个窑场的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7.探索成熟瓷器起源及第一个发展高峰形成重要意义
成熟青瓷起源于东汉中晚期,在三国西晋时期迎来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禁山窑址正处于这一时间段上,它堆积丰厚,持续时期较长,从地层叠压上解决了东汉、三国、西晋三个时间段的前后发展过程,为认识青瓷在东汉起源后向三国西晋第一个高峰的发展这一前后重大转折过程,提供了考古学上可靠的依据。
鉴于禁山窑址的重要性以及在曹娥江流域汉六朝时期窑址群中的代表性,上虞区委区政府对这一发掘成果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定在发掘完成后进行原址保护,建设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并最终与本区域内的整个窑址群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同时更好地展示上虞地区辉煌的青瓷文化。
因此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除严格遵守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外,我们还严格按照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建设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要求进行:尽量保存堆积丰厚的地层断面,以展示其绵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除发掘外,对整个山谷进行了勘探,掌握整个窑场基本情况;对禁山周边的地形地貌进行大比例尺的重新测绘和航拍;鉴于窑址现场主要是土结构的遗迹及南方多雨的气候条件,我们在窑址发掘区搭建了大型的临时保护棚;与复旦大学及中国科学院进行测试方面的合作;与上虞凤凰山青瓷厂合作进行复烧实验;邀请国内著名的考古专家、古陶瓷专家来窑址现场进行指导。而禁山窑址保护规划、禁山片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上虞曹娥江流域窑址群保护规划等相关的规划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在推进。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