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村司马迁祭祀
目录
韩城是中华史圣
在每年清明前夕的午夜时分,徐村冯、同两姓族人由长者率领,着礼服,抬香案供品,在真骨墓旁敬神祭祖。戏台上鼓乐齐鸣,戏台下烧香叩拜,唱戏祭祖同时进行。黎明时分,戏台上突然油灯全灭,鼓乐全停,演员不卸装,乐人携乐器从台上跑下,早有准备的村民立即拆舞台、抬香案,跟在演员后面,向九郎庙狂奔,履失不能找,冠掉不能拾。而在正台——九郎庙戏台上的乐人早有准备,见演员跑进,立即鼓乐奏鸣,大戏又接着开演。其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是相当惊人的。据徐村人讲,徐村有五个唱社,同姓四家,冯姓一家,每年轮两个唱社唱对台。唱对台戏的时候,东台和西台互相窥视,又有“东起西落”之说。东台开戏总在头,
东边一开戏,西台马上就开唱,而向九郎庙跑的时候,东台却要紧盯西台,只要西台有“落”的趋势,东台马上做好“跑”的准备,而西台尽可能的掩饰以免被发觉。在九郎庙上双方仍是互相窥视,对台戏的胜负无专人评定。因为唱戏的目的只在于纪念先祖司马迁。而这种以戏台的变动转移而形成的跑台子戏,就成为了徐村人特有的祭祖方式。
第二天是正清明,徐村人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同去司马迁祠墓祭拜,吃沾福馍,头上插迎春花。村中巷道口搭建了柏枝牌楼,红绸横额上写着歌颂先祖的联句。村巷道中家家彩灯高悬,入夜则通明如昼。各家门口贴着红纸对联,门楣上悬着红纱灯。亲戚朋友纷至沓来,商贾小贩摆摊叫卖,徐村的巷道中处处是欢声笑语。正所谓:别村清明泪涟涟,徐村清明胜过年。
1、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它只存在于司马后裔居住的村落——徐村。
2、源于历史人物的依附性,与史圣司马迁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3、祭祖形式、内容、对象具有其独特性、唯一性。冯、同两姓千百年来,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宗,此种祭祖习俗在中国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4、具有极强的戏剧性。情感由最初祭祖时的悲伤转为喜悦,发展到每年清明节时热闹欢喜的气氛,正所谓:别村清明泪涟涟,徐村清明胜过年。
5、表象与实质的非统一性。冯、同两姓人家,祭祖唱戏,明是在法王庙唱戏迎神,实为悼念祖先司马迁而唱。
6、表演地点、人员的瞬间移动性。演员从村西的法王庙快速奔至村东的九郎庙,登台续演。
7、举办时间的固定性。唱戏的开始时间定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持续三天,而跑的时间则在清明节的黎明时分。
8、参加表演的唱社之间存在着比试性,两方互相窥视,随时作出反应。
民俗专家认为,徐村司马迁祭祀经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祭祀先祖的奇特习俗,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民俗价值。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 下一篇 新闻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