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脾[脏]

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

目录

脾(spleen)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

脾脏脾脏

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大网膜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过滤器。

脾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造各种血细胞。脾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反应,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贮存血液。胚胎时期可造血。脾脏在胚胎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脾内的巨噬细胞能将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吞噬消灭。它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细菌、原虫和异物。当脾功能亢进时可破坏大量血小板及血细胞。脾有丰富的血窦,可储存一定量(约200ml)的血液,在机体剧烈运动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时,脾的平滑肌收缩,放出储存血液以补充机体的需要。

脾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抗体。正常的脾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缘下扪及者,均表示脾肿大。引起脾肿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虫病、慢性肝炎、黑热病、伤寒、疟疾、门静脉高压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肿大以后,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脾肿大一般进行病因治疗,如由脾功能亢进或门静脉高压所致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功能作用

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

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脾脏有三大功能:

1. 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2. 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3. 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脾说】

脾的共用定义(以功能主次排序)

脾脏主要功能能定义

1. 主供血。

2. 主过滤血。

3. 主产生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是供血、滤血、藏血、免疫的中央。

(1)滤血:脾内滤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此处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当脾肿大或机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贫血。脾切除后,血内的异形衰老红细胞大量增多。

(2)免疫: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可引起脾内发生免疫应答,脾的体积和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脾索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则动脉周围淋巴鞘显着增厚。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等。

(3)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下能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但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4)储血:人脾的储血能力较小,约可储血40ml,主要储于血窦内。脾肿大时其储血量也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脾随即缩小。

血液通路

脾动脉从脾门入脾后分支进入小梁,称为小梁动脉。小梁动脉分支离开小梁进入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称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沿途发出一些小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供应白髓,其末端膨大形成边缘窦。中央动脉主干在穿出白髓进入脾索时分支形成一些直行的微动脉,形似笔毛,故称笔毛微动脉。笔毛微动脉在脾索内可分为三段:

① 髓微动脉,内皮外有1-2层平滑肌;

② 鞘毛细毛管,内皮外有一厚的巨噬细胞鞘,但在人不发达;

③ 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末端的大部扩大成嗽叭状开放于脾索,少数则直接连通于血窦。血窦汇入由扁平内皮细胞构成的髓微静脉, 髓微静脉汇入小梁内的小梁静脉,最后在门部汇成脾静脉出脾。中央动脉旁的淋巴管沿动脉进入小梁,继而在门部汇集成较大的淋巴管出脾,淋巴内含有许多T细胞。脾内大部分血液流经脾的速度较快,约30秒,少量血液的流速较慢,需数分钟至1小时,依据脾功能状态的不同而有变化。

脾脏疾病

脾脏能生成、监视、贮藏和破坏血细胞。它是一个海绵状、柔软、略呈紫色的脏器,约一人拳头大小,位于腹腔上部,刚好在左侧骨性胸廓之后。脾脏像两个器官一样行使功能。白髓是感染防御(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而红髓则从血液中清除不需要的颗粒物质,比如有缺陷的红细胞。如果脾脏被外科手术切除(脾切除术),机体将丧失一些产生保护性抗体和从血液中清除不需要的细菌的能力。结果,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久之后,其他脏器(最先是肝脏)增强它们防御感染的能力以代偿这种缺失,于是增加的感染风险不会太持久。

脾肿大

脾肿大时,捕获、贮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能使循环血中红、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均减少。

多种疾病能引起脾肿大,为准确寻找病因,应当考虑从血液肿瘤到慢性感染的种种疾病。

当肿大的脾脏捕获大量异常血细胞时,这些细胞填塞脾脏,影响脾脏的功能。这就开始了一个恶性循环:脾脏捕获的细胞越多,脾脏就越增大;脾脏越增大,它捕获的细胞就越多。

当脾脏从循环中清除太多太多血细胞时(称做脾功能亢进),各种各样的问题将会发生,包括贫血(红细胞太少),经常感染(因为白细胞太少),出血(因为血小板太少)。最后,巨大的脾脏捕获、破坏异常血细胞的同时也捕获、破坏正常的血细胞。

脾破裂

由于脾脏位于左上腹,胃区严重的外力打击可引起脾破裂,撕裂其包膜和内部组织。脾破裂是发生于车祸、运动意外、打架引起的腹外伤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脾破裂时,大量出血涌入腹腔。尽管脾脏外层坚韧的包膜可以暂时包容出血,但是也必须立即手术以防止威胁生命的大失血。

脾索血窦

脾索(spleniccord):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脾索在血窦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索内含有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以及许多其他血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脾索内各类细胞的分布并不均匀一致。当中央动脉末端分支进入脾索成为髓微动脉时,其周围有薄层密集的淋巴细胞,在鞘毛细血管周围则有密集的巨噬细胞,至毛细血管末端开放于脾索时含血细胞和巨噬细胞较多,而不含血管的脾索部分则散在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相对较多。

脾血窦(splenicsinus):是一种静脉性血窦,宽约12-40μm,形态不规则,相互连接成网。窦壁由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构成。内皮细胞之间常见许多0.2-0.5μm宽的间隙,脾索内的血细胞可经此穿越进入血窦。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围绕,故血窦壁如同一种多孔隙的栏栅状结构。在血窦的横切面上,可见杆状内皮细胞沿血窦壁呈点状排列,较粗大的内皮细胞断面中可见有细胞核,并突入管腔。血窦外侧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其突起可通过内皮间隙伸向窦腔。

中医理论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

1. 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 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奇病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书·血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2)脾主统血:“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但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摄血,具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所以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金匮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可以维持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三)脾的生理特性

1. 脾宜升则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 脾气与长夏相应: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脾运湿又恶湿,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可引起胸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故长夏之时,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醒脾燥湿之品。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治疗脾虚多选用党参、黄芪、白术、扁豆、大枣、饴糖等甘味之晶,这体现了脾与甘的关系。

(四)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脾在体和肌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所以根据一般肌肉的病都可以辨证到脾经,脾是后天根本,脾气的病变可以表现在唇上,另外思伤脾,思虑过度、相思过度都会伤了脾气,因此可以辨证施治再以治疗,在液为涎,对于小孩流口水或是口水过多也可以从脾经辨证。

医学释义

五脏之一。脾有运化水谷的功能,论其作用时,往往脾胃联称。脾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全身,所以说脾是后天之本。脾又能统摄周身血液、调节血液循环,使之正常运行。脾气主升。能把饮食中的精气、津液上输于肺,然后再输布于其它脏腑以化生血气。通常所说脾有益气作用的“气”,就是代表人体机能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产生,则有赖于脾发挥正常的运化能力。脾能运化水湿,和水液的代谢有关﹔同时脾还与四肢、肌肉等有关,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四肢活动有力,肌肉丰满壮实。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卷中:“脾为脏胃为府。象土,旺于季,绝于春,死于甲乙。其音宫,其色黄,其性兼静及喜于和,其养肉,其候唇,其味甘,其臭香,其液涎,其声歌。脾藏意生思,思伤脾。脾者,仓廪之官,及为之本营之居也。脾气兼并,故五味出焉。其华与劳在唇之四白,其充在肌肉”。道教炼丹家认为,通过修炼脾气,可以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之升降和利,中土的运化水谷机能健旺,荣卫气血津液的化源增加,机体营养得到加强,使五脏六腑各发挥其正常的机能。

中西医区别

中医与西医中都有脾的概念,但两种医学中对脾的作用与内在属性的界定有着本质区别,不可以混为一谈。

中医认为脾为主水谷运化之脏,即能消化,所以应包含胰脏在内。又说脾统血,故能免疫。

西医的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属于免疫系统。

医学界一直对将spleen翻译成脾颇有微词,认为是一种极为错误的翻译方式,但由于沿用多年已经成为习惯,所以没有予以更改。在解剖上,中医的脾没有具体的位置,一般认为是抽象化的脏器,而西医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左侧与膈之间,相当左侧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青岛沧口公园    下一篇 零下一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