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鳁鲸
目录
小鳁鲸鳍的肢中央部分有一条宽约20~35厘米的白色横带,南极海域的小鳁鲸亚种没有此白色横带。体型短粗,头部较小,上额前端比较尖锐,正面观如等腰三角形。背鳍与体长的比例较大,高达30厘米,后端弯曲,位于体后1/3处。腹面褶沟50~72条,向后延伸终止于脐的稍前方。背部与体侧带有浅蓝色的暗灰或黑灰色,腹面白色,尾鳍腹面亦为白色。鲸须每侧230~273片,须板和须毛都呈黄白色。成体体长9米,最大体长雌性有10.7米的记录,最大体重13.5吨。黄海北部捕获最大体长,雌鲸8.6米,雄鲸7.91米。
小鳁鲸通常单独或2~3头群游,在索饵场有时形成大群。呼吸时喷出的雾柱细而稀薄,高达1.5~2米,消失很快。体躯露出水面部分比其它种鲸多,背部露出较高。冬春季多游向低纬度水域,夏秋季则索饵达高纬度水域。性成熟体长北半球雄鲸6.8米,雌鲸7.3米。在黄海区主食浮游性甲壳类太平洋磷虾和糠虾,也食群游性鳀鱼、玉筋鱼、青鳞鱼等小型鱼类。
雌鲸妊娠期约10个月,有的可每年产仔1次,每产1胎,偶尔也产双胎。初生仔鲸体长2.4~2.8米,哺乳期约半年,离乳时体长约4.5米。
渤海,辽宁,黄海,山东,东海,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南海,广东,香港,北部湾,西太平洋,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广西,台湾,香港。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海区都有分布,但南海较少,多集中于黄海、东海。 东海的长江口、舟山近海、福建近海,,南海的台湾省南部,,广东大亚湾,,广西近海,中国台湾均有记录。
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比利时,百慕大,巴西,加拿大,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朝鲜,丹麦,厄瓜多尔,芬兰,法国,法属玻里尼西亚,法国南部和南极领地,德国,希腊,格陵兰岛,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马耳他,毛里塔尼亚,墨西哥,莫桑比克,缅甸,荷兰,荷属安的列斯,新卡里多尼亚,新西兰,挪威,秘鲁,菲律宾,葡萄牙,韩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里南,斯瓦尔巴特和扬马延岛,瑞典,中国台湾,泰国,英国,美国,乌拉圭,越南。
小鳁鲸最初是由博内德·拉塞佩德(Bernard Germain de Lacépède)于1804年描述。
北太平洋小须鲸:分布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侏儒小须鲸:分布在南半球的海洋
南极小须鲸:主要分布南极。
1978年7月在莆田忠门捕获一头。
在东海经常发现。在崇明岛、浙江鄞县、舟山岛、嵊泗列岛的花鸟山、广东惠阳、广西北海市等附近水域也曾有记录。此外, 祝茜等报道了于山东威海误捕的一头小鳁鲸。广东的阳江市沿海和大亚湾也出现过。
2005年10月7日,大连三山岛附近海域发现1头死亡的小鳁鲸。
2010年1月24日,福建海域搁浅1头小鳁鲸。
2010年2月23日,湛江市海滩搁浅1头小鳁鲸。
种群趋势稳定。 全球种群数量超过300,000头。
据国际捕鲸委员会的统计,1989-1990年间北太平洋的种群数约为25000头;1987-1995年时北大西洋的种群数约为149,000头,;1982-1989年时南极的种群(含南极小须鲸)数约为761,000头。大西洋东北部,北大西洋中部,格陵兰岛西部和加拿大东海岸(包括美国东海岸)共有182,000头小鳁鲸。
日本:小鳁鲸成为日本捕鲸者捕杀目标。每年至少有241头小鳁鲸被杀; 最多一年的捕杀量为440头。在1987年至2000年1月捕杀季节之间,因JARPA项目丧生的小鳁鲸近5000头。
冰岛:1987年,冰岛开始发展观鲸业,并停止捕鲸。2003年,冰岛重开捕鲸,捕杀25头小鳁鲸,从2003年冰岛已经捕杀了61头鲸。
挪威:挪威官方自行设定了671头的小鳁鲸捕杀限额,远高于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所能许可的限额数量。
国际:2004年7月19日,第56届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大会在意大利召开。该委员会在1986年决定暂停商业捕鲸。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CITES —Ⅱ级。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濒危状况中国物种红色名录:ENIUCN 红色名录: NT (2008)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