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通济堰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目录

通济堰通济堰
  通济堰,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于

通济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的水利灌溉体系。

通济堰的拦水坝位于丽水市区西南25公里的瓯江与松荫溪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大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上游集雨面积约3150平方公里,引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每天能拦入堰渠水量约为20万立方米。

通济堰渠道呈竹枝状分布,由干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组成,蜿蜒穿越整个碧湖平原。干渠长22.5公里,分支渠四十八条,毛渠三百二十一条,大小概闸七十二座,并多处开挖湖塘以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兼顾储泄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系统。

干渠始于拦水大坝北端的通济闸,渠水经堰头村、保定村,穿越碧湖镇、平原、石牛,流抵下圳汇入瓯江,迂回23公里。干渠上分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条,使整个碧湖平原上的30000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主、支渠上有大小闸概72处,进行分水调节,使渠水能自动流入不少农田。

通济闸为紧靠拦水坝的第一道闸,它控制堰渠总水流量,为全渠道的灌溉枢纽;位于概头村的开拓闸,是通济堰的一座中心闸,通济堰由此分出东支、中支和西支;位于上阁村的城塘概闸又把通济堰划分为上源、中源和下源。

除此之外,还有龙子殿概、木栖花概、下概头概、金丝概、河东概、丰产概等多处闸概进行分水和调节水流量。为了便于蓄水和排灌,各支毛渠利用闸概拦蓄多余的渠水,还配以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其中给洪塘为最。

石函引水桥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5年),总长18.26米,净跨 10.24 米,桥墩高4.75米。叶穴为叠梁结构的木构概闸,始建于宋,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

洪塘位于保定村西北,“周九百二十三”(注:一弓为五尺),塘内蓄水可灌溉农田2000余亩。 整个通济堰灌溉网络纵横交错、得体合理,形成了以灌为主、蓄泄相兼的水系布局。

主要功能

通济堰通济堰
  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

1、科学的大坝选址

拦水大坝的位置,是整个碧湖平原海拔最高之处(堰头村海拔73米),比碧湖镇驻地(海拔67米)、原平原乡驻地九龙(海拔62米)和堰渠的出口处——下圳(海拔56米)都要高出许多。古人因势利导在此筑坝拦水入渠,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个平原。

大坝在大溪与松荫溪汇合处的大港头向西500米处,弓形大坝弓脚南端在堰山山脚,北端在引水渠东岸大堤,大堤上植着数千株千年香樟,使大坝两端基脚更为牢固。同时,大溪从龙泉港下来的水流,在汇合处必定产生旋转,部分水流向西冲向拦水坝,可抵消松荫溪大水对大坝的冲力。这是通济堰拦水坝千年永固的原因所在之一。

2、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  

拱形拦水坝能更好地承受大水的冲力,对现代人来说,这是个普通的常识,但对1500年前的古代人来说,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据悉,国外最早的拱坝为

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4年通济堰与乐山东风堰、莆田木兰陂、新化紫鹊界梯田一起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2014年9月16日,丽水通济堰水利灌溉工程,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此,通济堰成为目前浙江省唯一一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海宁站    下一篇 陕西省汉中中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