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武安平调

平调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也称“武安平调”。平调是十二律中最低的调子。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汲取了豫淮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成。

目录

平调的起源不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平调艺人有“平(调)怀(调)不分家”之说,意即平调、怀调两个剧种十分近似,艺人们在一起可互相驻班演戏,吃喝不分。其二,据有些老艺人传说,明朝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分别创造了武安平调与开州平调。其三,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二十六年续嘉靖二十四年(1545)纂写的《武安春秋志》艺文部分记载:“武安平调,地方土戏。”武安县在历史上曾归河南省,河南省大平调兴起之后,又有大、小平调之说。

据现健在的艺人谱系推算,平调艺人可知者可上溯到一百五十余年以前,可见在清中叶,平调在邯郸地区已流行。

艺术特点

平调属于“梆子戢”,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 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伴奏乐器主要有二弦,轧琴等;解放后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三进帐》、《铡陈士美》、《金钟记》等。

传统剧目

平调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的大型剧目,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数很少。以红脸、黑脸、旦角和小生的剧目为主。剧本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绝少雕琢,乡土气息浓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影响较大的剧目有《两狼山》、《天仙配》、《盘坡》、《三进帐》、《三上轿》、《桃花魔》、《相亲记》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内蒙古大学    下一篇 迈阿密热火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