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
目录
中文学名 | 莎草 | 拉丁学名 | Cyperus rotundus L.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 鸭跖草亚纲 |
目 | 莎草目 | 科 | 莎草科 |
亚 科 | 藨草亚科 | 属 | 莎草属 |
小穗轴上具白色透明的狭边;鳞片顶端圆,具较长的短尖。
莎草属植物:多生长在潮湿处或沼泽地。
褐果薹草:生于山坡、山谷的疏密林下或灌木丛中、河边、路边的阴处或水边的阳处,海拔250-1800米。
莎草属植物:分布于华南、华东、西南各省,少数种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亦常见到;此外,世界各国也都广泛分布。
褐果薹草: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
中文名 | 拉丁名 | 特征描述 | |||||||||||||||||||||||||||||||||||||||||||||
头状穗莎草:Cyperus glomeratusL. 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属 别名:球穗莎草、球形莎草、聚穗莎草、头状穗莎草、密穗莎草、球花莎草、三棱草、三轮草、莎草、水莎草、头穗莎草、图如特-萨哈拉-额布苏、喂香壶、沼莎草、 有的可供编席或造纸,如席草、藨草、短叶茳芷、细辐射枝藨草、扁秆藨草、水毛花等。有些种类的块茎可供食用,如荸荠、油莎草等。有的为优良牧草,如高山嵩草(见嵩草属)、 以往分类学家均认为莎草科和禾本科关系密切。1934年J.哈钦森将莎草科与禾本科分开,莎草目仅包括莎草科,以后形态学、细胞学的资料也支持这个观点。但禾本科的小穗和莎草科的小穗仅在外形上相似。 禾本科的花顶生,子房为侧膜胎座,由古老类型所衍生,胚偏生胚乳的一侧。莎草科的花侧生,胚珠为基生胎座,源自古老的特立中央胎座,胚位于胚乳的中央。此外,在种子植物中,染色体极大部分具一个着丝点,只有在莎草科和灯心草科的种类中,其染色体具有分散的着丝点。莎草科和灯心草科的花粉粒为单粒花粉样的四合体,在4个成员之间没有分开的壁。1个核正常发育,其余3个通常在花粉的“底部”找到。从形态发生和细胞学上看,莎草科的花粉粒应称为四合体;从外壁的形态上看,则应称为单花粉(或假单花粉)。染色体和花粉形态都表明莎草科与灯心草科关系密切。 本科分为2个亚科。 藨草亚科小穗通常多花;鳞片螺旋状或成二列排列;花两性或单性,无先出叶所形成的果囊。本亚科分5族: ① 藨草族(Scirpeae),中国有7属。 ② 刺子莞族(Rhynchosporeae),中国有 6属。 ③ 莎草族(Cypereae),中国有7属。 ④ 割鸡芒族(Hypolytreae),本族有5属。 ⑤ 珍珠茅族(Sclerieae),本族只有2属。 苔草亚科花单性,雌花有先出叶,大多先出叶在边缘合生而成果囊,很少完全离生。本亚科有1族2属。 全世界约80余属4000余种,中国有28属500余种,广布于全国,多生长于潮湿处或沼泽中,苔草族多产于东北、西北及华北或西南部高山地区,南方种类较少,藨草族和莎草族广布于全国各省,刺子莞族和珍珠茅族多产于华中、华东以及南部各省,割鸡芒族则只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附件列表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同义词暂无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