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军论坛
目录
印度海军司令苏里什·梅赫塔2007年说,印度将在2008年2月主办印度洋海军论坛会议,已对印度洋周边31个国家的海军司令发出邀请,其中26国已确认与会。
印度-亚洲新闻社援引梅赫塔的话说,会议将于2008年2月14日至18日举行,印度向31个国家,包括南非、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发出邀请,但没有邀请美国和中国,因为这两个国家不在印度洋沿岸。巴基斯坦目前还没确认参会。
梅赫塔介绍,论坛会议分为两部分。头两天为研讨会,与会者将全面讨论印度洋地区海事状况、讨论当前面临的海事挑战和合作途径;后三天为闭门会议,由各国海军司令参加,其议题是建立机制减少对本地区安全方面的担忧,以及发展各国海军间的协同行动能力。
梅赫塔说:“印度洋许多国家海军都希望印度能促进地区海上安全。因此,印度发起一个参与广泛的论坛,就共同利益展开讨论并提出问题,这是明智举动。”
他说,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都在积极参与海上合作,而印度洋,特别是西印度洋地区,此类合作相对缺乏。建立印度洋地区性的海军组织不仅可以促进沿岸国家间的合作,而且可以减少它们对地区外国家的依赖,使它们不依赖外部援助便可解决问题。
“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需要拥有海上优势和海上合作伙伴关系,”梅赫塔说,“我们将自己视为主要稳定因素,能够保证通过这一地区的能源运输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行动。
印度这样大力扩充海军的主要战略目的,按照它自己的解释和陆续透露的意图,首先就是要实现对印度洋的有效控制,称霸印度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印度就提出了“保陆制海”的战略,即在巩固和扩大陆上霸权的同时,通过“三个控制区”来变印度洋为“完全控制区”;在当时海上力量尚不足以控制整个印度洋时,应首先控制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以保障印度东西侧的安全,同时兼顾进出印度洋的海峡的特殊战略意义。随着海军力量的发展,印度又提出了打造远洋海军的“蓝水工程”,以便把海军活动范围扩大到向东达南中国海及太平洋边缘,向西穿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达地中海,向南达印度洋最南端边缘、甚至绕过好望角远达大西洋,并提出要对苏伊士运河、保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五大战略水道进行“控制”。正是为实现这样的战略规划,印度海军认为有必要在2010年前后建成一支由3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强大海上战斗群,并始终保持20艘左右的潜艇攻击力量;印度海军的上述种种努力,都是这种计划的具体体现。印度自造航母和全面扩充海军的努力,也和它在1998年成为正式核国家的以及当前世界海军正处在技术转型的“坎”上有关。一方面,有了核武器以后,它就必然要大力发展各种核导弹,而发展核导弹的同时,也就必然要将其向海基和潜射平台延伸,因此就需要建造有一定排水量、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水面舰只和潜艇。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的海军水面舰只,有一种以“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导弹巡洋舰、“伯克”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为“模板”进行更新换代的趋势,像前述印度从俄罗斯购进的11356型护卫舰和自建的“尼尔吉里”级护卫舰,也是如此。而印度海军大量的现役苏式舰艇,即便从其舰形来看,也已大大落伍了,或者说存在着“代沟”,升级改造毕竟是权宜之计,由此也推动了印度的大规模造舰、买舰行动。撇开印度称霸印度洋战略的好坏对错不谈,如果仅从海军军事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角度看问题,应当说印度海军的现代化努力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再具体到印度自建航母的行动来看,它也有不得已而自建的问题,而不完全是要“自力更生”、“打民族品牌”。因为既然印度围绕称霸印度洋战略拥有三艘航母的决心已定,那么可选择的道路只有购买或自造。但是,一方面它不可能从西方国家买到现代化的航母(像美国将要退役的“肯尼迪号”是决不可能外卖的,同时印度也不可能买得起;英国的三艘“无敌”级航母本身也是再三推迟退役的过时货,即使肯卖给印度,也与其现代化的初衷相抵触),另一方面,历史也不再给它提供购买英国“竞技神号”和俄罗斯“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时那种“讨便宜”的机会(当时英俄两国都陷于经济困境,两艘航母都是“半拉子工程”躺在造船厂睡大觉)。简言之,印度现在买不到既便宜又现代化的航母,因此只有自造。应当肯定的是,印度在不得不自造航母的情况下,选择3.8万顿级的造舰方案是合乎实际的,兼顾了军事效用、国家财力、造船水平和摸索积累经验的多方面因素。
尽管印度在海军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军事效果和战略后果究竟如何,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印度现有的“无敌”级和“基辅”级航母事实上已相当落后,也只是“凑合着用”,而自造新舰吨位有限,严格地说只是一种“准航母”,因此,新舰服役后也只是象征性地拥有三艘航母,在现代海战条件下究竟有多大意义很不好说。其次,既然印度洋是通向7个海域的要道,是世界航运的生命线,而且苏伊士运河、保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五大战略水道也是美国海军宣布必须切实控制的战略要冲,同时英、法、德等国的海军也有加快发展的迹象(例如,英国海军用来替换“无敌”级的两艘新型CVF航母,是完全意义上的、几乎与美国“里根号”航母相媲美的最现代型巨舰;法国现役的“戴高乐号”航母舰龄不长,相当先进;以“黑森号”为代表的德国新一代隐形导弹护卫舰也十分先进),那么,印度海军的这种咄咄逼人的扩张会不会“引火烧身”,显然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事实上,西方大国海军已经对印度很有戒心,印度为购买英国“海王42-D”直升机做了长达10年的努力,最终还是被拒绝,法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就是明显的信号。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印度海军参谋长梅赫塔3日宣布,印度洋周边31个国家的海军司令将于2008年初在新德里召开海军论坛会议,主要讨论印度洋安全问题。
这次会议将于2008年4日至18日举行,分为两部分。14-15日两天为研讨会,主要讨论印度洋地区海事总体状况、当前面临的海事挑战以及合作途径等;16-18日为由各国海军司令参加的闭门会议,主要议题是建立机制、减轻对地区安全的担忧,以及发展各国海军间的协同工作的能力。
印度海军透露,已有26个国家表示将出席会议,巴基斯坦虽也在邀请之列,但还没有确认参会。在印度洋拥有岛屿的法国也将参加。
日本共同社报道说,美国、中国、日本等“地区外国家”将不会受邀。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中国正在加大对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能源外交力度,印度作为该地区海军实力最强的国家,此举旨在遏制中国的渗透。
《印度快报》21日在头版报道称,中国希望加入“印度洋海军论坛”,但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印度洋海军论坛”由印度组织主办,目前有33个会员国,主旨是通过合作建立印度洋安保机制。《印度快报》披露,印度海军本来也希望中国加入该论坛,但被印度外交部拒绝。
在印度海军司令梅赫塔19日访华参加在青岛举行的中国海军60周年庆典前,中国海军官员向先期抵华的印度海军官员表示,希望被引荐加入“印度洋海军论坛”,身份可以是“观察员”,也可以是“准会员”。然而,印度海军把这一信息转达给印度外交部后,印度外交部认为,“没有理由让中国卷入印度洋事宜”,因为中国对印度洋的“野心”已经足以让印度不安。
报道披露,印度海军希望通过引荐中国进入“印度洋海军论坛”来获得一个驻北京海军武官的职位,但印度外交部认为,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绝不能让中国染指“印度洋海军论坛”。报道写道,“寻求机会进入印度洋是中国的长期战略目标,中国今年就把军舰开到了印度洋,在索马里海域保护其商船航运安全。中国还一直在印度邻国寻找机会,如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资助修建海港等。在这种形势下,不能让中国加入到‘印度洋海军论坛’里来”。
“印度洋海军论坛”由印度组织主办,2008年在新德里举行了首届会议,出席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埃及、法国、斯里兰卡、南非等。印度政府对这一论坛非常重视,印度总理辛格亲自出席了开幕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室主任赵干成称,印度国内目前对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有不同看法。强硬派认为,印度洋是印度的势力范围,不能容忍中国海军染指。也有人认为,中国海军逐渐强大是客观现实,印度应该谋求如何与中国进行更多合作,如果中印在印度洋上争夺,恐怕会两败俱伤。赵干成认为,印度洋是国际公海,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航行并不非要经过印度同意才可以。另外,国际水道安全对大国有同等重要性,大国海军都是以五湖四海为家,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是迟早的事,这与印度海军进入太平洋是一样的。“中印都是大国,在维护国际海道方面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希望维护国际水道航行安全的要求应当被更好地理解。”
印度外交部拒绝中国参加印度洋海军论坛,理由是中国对印度洋有野心.尽管印度一向高傲自大,但这样做恰恰表明了印度对自己的不信任,而且是嫉妒那的不信任.因害怕就拒绝中国参加印度洋事物,根本就不可能阻止中国进军印度洋,恰恰相反,这样做正好促进中国早日下决心进军印度洋.正如网评所说,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根本就不需要印度同意,随着国力和军力的提高,进入各大洋是早晚的事情,哪个重要国家不是这样.随着国力是增强,走向深海是必然的事情,印度也如此! 所以小家子气有害而无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室主任赵干成称,印度国内目前对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有不同看法。强硬派认为,印度洋是印度的势力范围,不能容忍中国海军染指。也有人认为,中国海军逐渐强大是客观现实,印度应该谋求如何与中国进行更多合作,如果中印在印度洋上争夺,恐怕会两败俱伤。赵干成认为,印度洋是国际公海,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航行并不非要经过印度同意才可以。另外,国际水道安全对大国有同等重要性,大国海军都是以五湖四海为家,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是迟早的事,这与印度海军进入太平洋是一样的。“中印都是大国,在维护国际海道方面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希望维护国际水道航行安全的要求应当被更好地理解。”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