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六安市第六中学

六安市第六中学”创建于1923年,前身是“海峰女子中学”,为六安创办最早的私立女子中学。1950年春省六安中学、六安县中、六安简师、崇义中学等校合并于此,改名为“皖北行署高级中学”,后又更名为六安高级中学、六安第三初级中学、六安农校、皖西烈士子弟学校、六安县城关镇初级中学、红星小学、南外小学、六安六中、六安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作为六安教育的先驱和发祥地,为六安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她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的需求,适应六安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需要,加快城市改造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原六安六中迁址,与安客厂中学、五里桥学校、七里桥学校、凤凰桥小学等组合为新的“六安市第六中学”,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的举措,其意义深远而又重大。

目录

教学楼教学楼
    六安市第六中学创建于1923年,前身是“海峰女子中学”,为六安创办最早的私立女子中学。1950年春省六安中学、六安县中、六安简师、崇义中学等校合并于此,改名为“皖北行署高级中学”,后又更名为六安高级中学、六安第三初级中学、六安农校、皖西烈士子弟学校、六安县城关镇初级中学、红星小学、南外小学、六安六中、六安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作为六安教育的先驱和发祥地,为六安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她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的需求,适应六安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需要,加快城市改造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原六安六中迁址,与安客厂中学、五里桥学校、七里桥学校、凤凰桥小学等组合为新的“六安市第六中学”,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的举措,其意义深远而又重大。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新的“六安市第六中学”坐落在皋城西部,淠河之滨。学校占地40多亩,教育覆盖半径4公里,人口约4.5万,目前在校生1300余名,教职工70余名。

硬件设施

宿舍楼学生食堂
    学校一期工程——主体教学楼已于2008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二期工程已经实施,建成后,学校将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辅助楼、塑胶跑道运动场、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仪器室、实验室、天文望远台、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教室、师生食堂、学生公寓等设施。

新六中将是一所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幽雅、地杰人灵的花园式学校,必将是六安市西大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完全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文化传统

坚持以“自强不息”为校训,

形成了“勤奋、求实、文明、远志”的良好校风,

“敬业、爱生、严谨、求真”的优良教风,

“尊师、求道、刻苦、进取”的良好学风。

历史沿革

教学楼综合楼
    六安市第六中学创建于1923年,前身是“海峰女子中学”,是六安最早的一所私立学校,同时也是六安最早的一所私立女子小学,几经曲折,终至发展为女子初中、女子高中。她是旧社会的一所学校,她的整个经历,显露出旧社会腐败的一斑,同时也显露出仁人贤士为振兴家乡、造福桑梓的拳拳爱国爱家之心。 海峰女子学校的创办,改写了六安教育的历史,为后代子孙接受良好的教育创造了条件,是六安教育的发源地,其历史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她为今后六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峰女校始建于1923年秋季,当时为私立女子小学1937年春季至1938年夏季,曾一度增设女子简易工厂(包括缝纫和刺绣两部)。

1939年秋季,被地方行政当局强编为“六安县南镇小学分校”,取消原“私立海峰女子小学”名称,仍以原私立学校财产收益办理。

1943年秋季发展为初中,改名为“六安县私立海峰女子初级中学”。1945年秋季,又增设代办县女子高中师范班和简易师范班各一班,经费由县库支出。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1946年秋季,又进一步发展,增设高中部,成立完全中学,定名为“安徽省六安县私立海峰女子中学”。

1949年,六安解放,“海峰”在党的领导与扶持下,仍以原校名、原经费、原建制办理教育。

1950年春季,由人民政府正式接收,在原来旧的基础上,把海峰彻底改造并一直发展至今。

苗衡峰,女,系六安大椿树岗乡人。幼年曾读私塾,略识文字,成年后嫁霍山富户吴海峰。海峰去世较早,膝下无子,拥有田地百数十石。霍山吴姓为了争夺海峰遗产,纷纷提出以己子为海峰嗣,大闹继承纠纷。最后由族长包办,代立一子,该子年龄比海峰还大三岁,且嗜赌成性,吸食鸦片,行为不端,不务正业。如是,苗衡峰自难与其共度母子生活,但迫于封建宗法制度,又无法辞绝。苗衡峰自卑身世,痛苦实深!于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巧作安排。

天文台天文台
    适时正当“五四”运动后,兴办学校,启迪民智的思想对她颇有影响,于是决计与其嗣子分立。即以自己分得的财产全部捐出,建立一所女子学校。苗衡峰如此安排,对摆脱吴姓的束缚,确实一种上好的方法。对当时的封建宗法,也是一个沉默的回答。在思想上虽不能说是获得解放,但在精神上却是求得了一种寄托。1923年秋季,女校正式成立,衡峰自任校长,以校为家,即以其夫名为校名,定名为“私立海峰女子小学”。

学校开办后,对学生不收学杂书籍等费用,意欲使贫苦人家的女儿亦能来学校接受教育。并不惜重金,远至江浙一带聘请女教师主持教学。一时,学校成绩卓然,校誉良好,深为地方人士所赞许。1930年夏,衡峰积劳病逝,而她亲手创办的女校,则长流惠于六安妇女。苗衡峰以一孀妇,捐资办学,实开六安教育史上的新纪录。

在旧社会,没有钱,是办不起来事的。学校是私立的,要想办得好,有发展,基金是最根本的问题。在旧政府的统治下,私立学校连立案,基金是个先决条件。小学有小学的财产数字规定,中学的财产数字则有更高的规定。海峰女校由小学而初中又高中,是随着她的基金不断增多而实现的。但在当时,基金的筹措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海峰女校基金不断地增多,大部分都是熊斗南先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筹措的。就基金的拼凑一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海峰女校惨淡经营的经过。苗衡峰于1930年夏病故后,霍山吴姓族人竟吞没校产使学校陷于停顿,引起了六安教育界人士的强烈不满。1931年秋季,夏琫瑛、胡延楝、夏近仁、苗嘉荪和熊斗南,一面先使学校复课,一面向霍山吴姓据理力争。直到1933年秋季才经当时教育厅决定,将苗衡峰原捐产的三分之一计田二十石零五斗(在六安境内)还给学校,余仍由吴姓处理(在霍山境内)。就是这个不合理的决定,才使学校得以勉强恢复下去,可是资金太薄了。

宿舍楼宿舍楼
    1937年春季,校长夏琫瑛为学校募了一笔钱,并设法开办海峰小学附设女子简易工厂,以工厂的收益补助学校经费之不足,使得学校稍有进展。

1939年3月,霍山吴姓族人吴仙根乘日寇退出六安不久,学校未能恢复,又来以迁校为名,企图夺取校产。当时县长唐晓光知其用心,就叫他在六安复校。结果他留六安数月,一筹莫展,最后只得告辞而去。于是县里在1939年秋季叫熊斗南主持复校。学校是恢复了,可是在日寇摧残之后,资金又非常薄弱,当时的处境确实是奄奄一息。

学校原来没有自己的校舍,1936年,经校长夏琫瑛筹募到一笔善款,典赁了南门头道巷董姓房屋一所。1941年秋季,房主受六安天主教堂高价购买的诱惑,硬要学校迁让,逼得学校无法开课。在此情况下,熊斗南只得央求地方人士和学生家长帮助解决,一面设法阻止天主教堂对董姓的诱买,一面以大义动员董姓将房屋卖给学校。

熊斗南以营建苗衡峰墓园和购买校舍为原由,向地方人士和学生家长劝募了一笔钱,战胜了天主教堂,为学校把董姓的房屋买到了手,学校从此有了自己的校舍。同时并由已故苗衡峰校长的胞兄苗观涛捐田地两石作为营建墓园的墓地,为苗故校长营建了墓园。

1940年后,六安女孩子读书的渐渐多起来了。“海峰”的毕业生一批又一批,可是毕业后,苦无适当学校可以继续升学,小学毕业又告失学,因之学生与学生家长都希望“海峰”能进一步发展,办女子中学。在客观上既有这样的要求,校长在主观上又何尝不想作进一步发展?但苦于立案规定的动产与不动产数额的限制,办中学实在是有心无力。于是熊斗南开始筹划,首先就学校本身节约所积购水田十二石。接着有姚尚义老大娘以原捐出田产七十四石五斗交地方政府办尚义育婴堂,可是政府把田产收管了,而育婴堂则多年未办,她对此非常懊恼!觉得自己的田产形同没收,不如苗衡峰捐资办学有声有色。熊斗南于是和姚大娘联系,动员她和地方政府交涉,将原捐产移交给“海峰”充作基金,发展女子中学。费了几许周折,终于把原捐产移交给“海峰”了。同时六安西乡又有吴、万两姓纠葛不清的田产三十石长期难决,熊斗南又多方设法动员他们把这份田产捐给“海峰”。这时整个基金已勉强可以够得上私立中学立案财产数额的规定。于是便向当时省教育厅提出办理私立女子中学立案申请,终获批准,于1943年秋季正式开办女子初中。就这样频拼拼凑凑把“私立海峰女小”发展成为“私立海峰女中”了。初中成立后,学校资金仍然薄弱,教学设备受到很大限制,同时校舍也不敷使用。于是,熊斗南又设法和与苗衡峰有旧交谊的上海绸业银行经理吕桂丛夫妇联系,动员他们帮助学校解决困难,结果他们把与学校邻近的数十间房屋和在六安东门外的水田八石,捐赠给了“海峰”。随后又接受了张光孚的私人捐田三十一石,六安城区教管会的水田十五石五斗、湾地三十九石二斗,又经县参议会将所瓜分的应发还人民的粮价款和大柴贷金分给学校一部分,计法币二百九十万元,又另募二十万元,学校将此款一并为学校由上海购置了一批图书仪器。学校的资金、设备和校舍都有很大改善。1946年秋季,高中立案又获解决,于是又增设高中部。这时“海峰”便成了一所完全女子中学了。

广场广场
    海峰女校成立后迭遭兵燹,受害极深。1927年的直奉战争,奉军攻占了六安城,学校设备损失甚巨,第一次被迫停顿。复校后不久,1928年5月,股匪李老末又攻陷六安城,学校再遭损失,第二次被迫停顿。恢复后,至1938年秋日寇又攻陷了六安城,经日寇长期盘踞和摧残,待县城收复后,学校几乎空余四壁了,第三次被迫停顿。在短短十五年间,就遭遇三次兵燹大摧残,学校元气真是伤耗殆尽!

除上述三次摧残外,平时国民党驻军对学校的蹂躏、骚扰、威胁,无日不有。尤其在1947年秋刘邓大军南下经过六安后,国民党驻军四十六师、四十八师先后各一个营强占学校,致学校无法上课,几经交涉,至十一月中旬始迁让。但女中原聘教师大都已就聘他校,教学无法安排,致使学校班次不能全部复课,其为祸之深,亦不亚于上述三次之惨。在动荡不安的旧社会里,教育事业之被摧残,真是不堪回首!

在旧社会里,六安地方势力有许多派系,彼此之间明争暗斗,异常激烈。在当时的教育界中,要算党教派最占上风了。党教派是黄肇祥、冯铸堂二人为首。黄系国民党六安县党部书记长,冯系六安县教育科长,又是国民党县党部执委及计划委员、皖干团干训生。他俩拥有许多喽啰,气焰不可一世。黄、冯一向把“海峰”女校作为打击对象,自1939年冯铸堂先后任县政府督导员和教育科长后,党教派对“海峰”的打击更毒辣了。

首先是在1939年秋季,他们乘新桂系在六安大搞政教卫合一的机会,指使他们的一员闯将——当时的六安市南镇镇长兼市南镇小学校长杨时如,把校址在市南镇管辖之下的“海峰女小”编辖为市南小学分校,取消原校名,意在从此吞并,永远抹掉海峰女校。但因他们无法解决经费问题,所以“海峰”仍以原收入维持,校产保留不动。这样他们实行他们的大编管,“海峰”还能保留自己的小独立,且不久“海峰”又发展为中学,更跳出他们编管的范围,吞并和取消成为妄想了。

“海峰”由小学发展为中学办理立案时,原应经由县教育科转呈省教育厅核批。当立案申请文件记过县教育科时,冯铸堂便有意加以稽压,从中掣肘,欲加破坏。熊斗南只得于1942年10月和1943年5月两次亲往省教育厅交涉立案问题,终获批准。冯铸堂稽压破坏不成,便伺机再行打击。

姚尚义移捐给女中立案的田产七十四石五斗,1942年就办好移捐手续,原应由县府即将原产拨给女中,可是由于冯铸堂在里面多方阻挠,一直延至1945年春几经交涉,县里才予以正式过户,办妥移交手续。

地理位置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西路70号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阔叶林    下一篇 田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