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宜兴均陶制作技艺

均陶是陶瓷百花园中的奇葩,远在宋代就著称于世。均陶美在釉色,绚丽多彩。有蓝均、红均、铜均、白均等数十种,又以蓝均秋最为珍贵,赢得“灰中见蓝晕,艳若蝴蝶花”的美称。“堆花”是均陶的传统装饰,全凭艺人拇指的功力,将色泥堆贴在坯体上,呈花鸟、山水等不同画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间艺术特色。产品以大件实用陈设为主,各式陶台、陶凳、花盆、花瓶、水盆、旱盆、花缸、金鱼缸等,大之数尺,小之盈寸,历经风吹雨打越发光亮,是赏用兼优的艺术陶瓷。2014年,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录

始于明朝。釉层较厚,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色,胎有紫泥、白泥两种,以欧姓所制最为成功,时称“欧窑”。清代均陶除突出釉彩美外,还采用刻花装饰,此期以乾隆、嘉庆间丁山葛明祥、葛源祥所制见著,釉彩丰富,色泽蓝晕比欧窑进步,有火钵、花盆、花瓶、水盂等器,建国后,均陶釉色发展到数十种,并采用堆贴花装饰,产品以大中件园林陈设器为主,有各式陶台凉凳、龙缸、金鱼缸、花瓶、水盆、千筒等。均陶美在釉色,有蓝均、铜均、白均等数十种,其中的蓝均釉最为名贵。均陶的特点是釉色绚丽,胎质坚韧。

宜兴均陶

宜兴均陶有着和紫砂一样的声誉和历史,他蕴涵了丰沛的陶瓷文化,带着厚重的地域特征,中国特色,在秦汉,唐宋的宜兴釉陶影响下一路走来,经上千年的艺术创造,获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语。

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

宜兴均陶独特的成型技法,彰显了宜兴均陶的文化成就。所谓文化成就,就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本地特性,很东方,很古老,很传统,又很时尚,很质朴,很高贵,从陶瓷文化的角度去观察。这种精神自始至终地包含在它的材料,工艺和气质中。

历史

宜兴均陶充分发挥历代陶工名匠的聪明才智,原料采用当地蕴藏量丰富的甲泥、嫩泥和白泥等陶土、明末清初的在成型技法上运用泥条盘筑或泥片镶接,全手工制作,明万历十七年修的《宜兴县志》就有缸、瓶、钵、器皿的记载。明代也提到太平缸、花缸、七石、牛筋、陶器的诸名款式,无论是均陶大缸、乌坛钵、龙缸,还是各式花盆、荷花缸、陶钵,采用泥条盘筑成型或者泥片镶接手工成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干燥技法,施釉方式等都有了完整的制作体系和工艺流程,从而使坯体致密,避免渗漏,质量稳定,形制美观。这不仅有利于均陶生产,而且对于整个宜兴窑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日用陶瓷一度成为宜兴陶瓷产业的主流,就是到了机械化成型的今天,传统的成型技法依旧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艺术特色

(一)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

江苏宜兴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的江苏南侧,竹、木、茶等堆花工具原料充足。同时,宜兴还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区域。据探测,宜兴有55处陶土矿,陶土资源储藏量是全国总陶土量的95%,且陶土类型多,不仅有白泥、甲泥,还有富饶的嫩泥。这给宜兴均陶堆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装饰原料。更关键的是,丰富的陶土资源解决了均窑向其他窑口借泥浆粘贴装饰物的问题,使陶工直接用新泥浆便能通过大拇指将装饰物粘贴到陶器坯体上。因堆花泥浆多是颜色偏白的白泥,与胚体色泽相近,只要粘贴时控制好干湿度,胚体便不会开裂。由于制坯泥料适用于大件器物的制作,大大拓展了堆花装饰面,也为堆花艺人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风格亲民的民间特色

在宜兴均陶研制的早期,堆花装饰仅在粗陶器皿中存在。虽然画面不精致,但江南儒雅书倦韵味却颇为浓厚。这个时期,宜兴均陶器皿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用于储水的大缸、用于装面食的面缸、祭祀专用火钵、酒坛等,因而其堆花也侧重于取材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由此均陶器皿深受世人青睐。相较于其他时期的宜兴均陶堆花,此时的均陶堆花可谓是最富有田园生活情调的,其展现了大拇指堆花工艺的新颖与精巧。

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

众所周知,宜兴均陶使用堆花装饰的目的是美化均陶器物,提高器物的审美价值,使其从传统的日常用品上升为民间美术品。著名的思想家高尔基就曾提出,陶工、油漆匠等,虽然都是手艺匠,但他们却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打造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作为劳动者中的一员,这些手工匠同时还担任着生活创造者的角色,因为他们更懂什么是劳动者想要的堆花装饰,从而在堆花技法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更贴合世人需求的堆花。换言之,宜兴均陶工艺堆花的亲民特色,即是平民化。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日渐增强,艺术欣赏水平提升,陶瓷器皿销售竞争加大,我国宜兴均陶堆花装饰不得不紧跟潮流,贴合消费者需求,创作出各种契合消费心理、满足视觉美感需要的堆花装饰。如引入宜兴特色旅游景点、消费者喜爱人物、动物等作为装饰,从而使宜兴均陶最大程度地靠近消费者。

(三)均陶堆花纹样造型丰富

宜兴均陶堆花非常在意真情表达,因而画面或图案愈是能寄情求美,便愈能得到堆花师的青睐,被粘贴在均陶器皿上。直至现代,宜兴均陶堆花师都偏爱在生动情感上纳入富含吉祥意味的图例,以传达喜庆情意。常见的图例有:表达年年吉祥、喜庆有余的“鱼磐”;暗喻人之寿命绵长不断的“葫芦”;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及繁盛的梅花;代表夫妻之间和睦相处的鸳鸯或者是荷花等。这些富有喜意的均陶堆花题材,是一种比平铺直叙更扣人心弦的元素,有力地打破了陶器表层画面的单调、寡淡状态,显著提升了均陶的审美价值与档次。这也是宜兴均陶堆花工艺最不可或缺的艺术特色。

宜兴均陶堆花师注重选用富有喜意的题材,并不代表其不注重其他纹样造型。恰恰相反,均陶堆花师深知不同环境器形门类对纹样造型的特殊需要。因而,在选择均陶堆花纹样时,均陶堆花师往往会非常重视去除与环境不符的累赘的东西,防止被自然景象的固定形象限制。总体而言,均陶堆花纹样造型有三种:一是对客观形象的写实还原。如传统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均陶堆花师便运用枝叶茂盛、花朵丰满的牡丹;如喜鹊寓意好事来临,均陶堆花师便选择活泼跳跃的喜鹊。二是注重运用材料特性,实现虚构。均陶堆花师在选择花纹造型时,喜爱将美好的事物集中起来,并做大胆地简化或者是夸张变形,以创设全新的形象。如堆花工艺师选取叶子、花瓣等细节事物后,便运用艺术手法对其边缘实行外形规律化,再将其粘连在动物身上亦或是飞禽走兽的身上,进而强化陶器的生动性。又如,宜兴均陶堆花师将桃形小花或桃叶粘连在小牛、小马背部,以提升陶器的趣味;三是根据特定功能创设纹样造型。如制作僧人专用寿缸时,宜兴均陶堆花师会选用色泥在寿缸的八角抽角处粘贴“暗八仙”,并加上琪树瑶草等象征物,塑造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形象生动的堆花装饰,强化僧侣用器的专业性。

(四)别具一格的指法工艺

在探讨地域特色、民间特色时,已略有提及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拇指法。事实上,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指法有不少种类。然而不管哪一种指法,都离不开这几项工序的支持:以陶工的手指为笔,以陶器的缸胎为纸、以陶土泥为墨,深入掌握每种陶泥的特性。同时,各种指法必须善于处理图像的虚实关系,巧妙地将指法与色泥的虚与实、刚与柔、方与圆、曲与直、巧与拙、苍与秀、生与熟、粗与细融合为一体,并“和睦相处”。唯有如此,宜兴均陶堆花才能最自然地表現出它的意境与含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国宜兴均陶堆花师傅已完全掌握了陶泥泥性与水墨丹青味融会贯通的大拇指堆技法,这是国际上绝无仅有的。灵动的大拇指堆技法,既满足了大笔的挥洒自如,又提高了小笔精雕细琢的便利性,有力地实现了堆花装饰的至趣意境。

从艺术特色分析的角度来看,均陶堆花的指法工艺是别具一格的。它不仅有摊法和撕法,还有扰法和挓法。正是这些指法的支持,才造就了如今均陶堆花装饰的特殊魅力。摊法在陶制行业又被称作“玉气”,主要指平摊已备好的陶泥,使之形成中间薄、周边厚的状态,让人一眼望去便感觉饱满均匀。这种摊泥功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必须要倾注心血、花费时间钻研才能练就。撕法之“撕”,在宜兴当地是“哼”。据悉,若能将该指法练得炉火纯青,便能雕饰出最打动人心的装饰。然而,这种指法对速度、力度的要求非常高,唯有速度够快,才能装饰出露峰,速度恰到好处地缓慢,才能装饰出藏峰。同理,若力度过重,散峰便无法成型,力道过轻,聚峰无法合成。特别是粘黏云、水、风等自然事物时,必须要注重指法的多变,时时保持粗长厚薄等视觉感。扰法是均陶堆花的典型手法,主要用于打造造型夸张、图案精神富足的形象,以强化陶器的线条美与个性美,并深化陶器的抽象美和立体美。若扰法技术不娴熟,图案精神便难以精确展现,甚至会使花纹出现起毛、粗糙等缺陷,大大弱化陶器的立体感。因此,所有均陶堆花师在学习技法时,老师傅都会对其快慢、顿挫、轻重手法进行耐心教导。挓法最关键的工具是大拇指。在操作过程中,挓法主要依靠大拇指将大团泥料一点点向四周展开,并来回运动,使泥料变得更加光滑均匀,光泽感更强。如大叶片、高山等形象,便需要用挓法来粘帖。未来,伴随着均陶制作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宜兴均陶堆花工艺或将进一步完善。

继承与创新

历史地看,均陶的继承和创新是贯穿于整个均陶发展过程的。正是一代代均陶人的在前人基础上不断的继承并创新,才使其生生不息地走到今天。社会的持续需求使均陶有着良好的发展动力。近年来宜兴涌现出许多艺人均陶作坊,他们尊重传统,又注重创新,在技术与艺术层面在不断地把均陶向前推进。但作为均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年来我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要想真正使均陶复兴,必须在如下二个方面花精力:

1)技术创新

均陶产品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泥料调配、釉料调制、成型、干燥、上釉及烧成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创新包括二个方面:其一,是泥料、釉料、色泥配方的改进完善。坯料的成型性能有待于优化,提高成坯率;均釉釉色有待丰富,一些传统名贵釉色有待挖掘恢复;堆花色泥也可进一步引入合成色剂拓展色系,增加堆花艺术的表现力。目前来讲一些传统原料像甲泥、白泥、泥浆及窑汗日益枯竭,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寻找其它原料试验取代来解决这一问题。均釉的窑汗取代问题更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省陶研所徐建华等已在合成窑汗及基釉的研制方面获得了成功。其二,成型、干燥、烧成也可引入一些现代的工具与技术来提升效率与成品率,一些干燥设备及自动控制窑炉的应用,这方面的效果就很明显,仍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当然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创新需在新技术的应用与继承传统审美品位之间寻找妥贴的平衡点。

2)艺术创新

对于一件均陶作品来说,堆花装饰、均釉釉色与造型无疑是主要的表现手段,而堆花装饰与釉色又依附于造型之上。从目前来看,均陶创作似乎更加注重堆花装饰,器型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缺少创新,因此,要注重引进高校等外界高水平设计力量,寻求突破。均釉装饰方面也需加大创新力度,拓展均釉的色泽应用范围。在堆花装饰上也可借鉴书画等艺术门类的风格,发展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装饰效果。要沉下心来研究当今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审美需求,开发新品、引导市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黄丽鸟蕉    下一篇 石家庄市第三十五中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