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是以湖北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果木和杂木为主要原材料的板材上进行的艺术加工和创作,保留着原木天然纹理色泽,简约朴素,以平面浮雕为主,特别是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雕最为常用,造型生动古拙、刀法浑厚、线条流畅、层次丰富细腻、近景远景重叠而不含糊,主题鲜明突出,让人觉得“画中有戏,百看不腻”。2014年11月,通山木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目录

通山木雕技艺的起源目前已无法考,但据记载,北宋置县之前,通山境内就有了以木雕为职业的手艺人,至明清通山木雕作品已日趋成熟。魏晋至宋元时期,由于道教和佛教文化的传入,使通山木雕技艺主要体现在佛像和神像的创作上。明清时期是通山木雕技艺的辉煌时期,境内颇为活跃的汉剧、采茶戏带动了通山木雕技艺的发展,戏剧故事、戏剧人物都作为木雕题材内容而充分展现在木雕艺术作品之中,并广泛应用于木制构建的民居、祠堂、戏台及家具装饰,出现了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技法的作品。明洪武“三清湖广九洗川”事件,使许多通山土著居民迁湘南、入壮乡、并江西,通山的木雕艺人将木雕技艺也随之带入到当地,至今保存在湘、赣一带的木雕风格明显带有通山木雕的印记。目前仍然有不少通山木雕艺人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从事木雕技艺的传承工作。

通山木雕作品通山木雕作品

通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木材资源是通山木雕能在民间得以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湖北省通山县处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处,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鄂东南边陲,幕阜山脉中段北麓。东西长71公里,南北宽60公里,总面积2679.88平方公里。东邻阳新、西接崇阳,南界江西武宁、修水,北与咸宁毗邻,杭瑞、大广、咸通三条高速纵横过境。通山县城距黄石、岳阳、南昌、武汉等地皆不足200公里。便利的交通,众多大中城市的辐射为通山木雕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山地势大致呈南北高、东西低,境内山岭重叠,溪沟纵横,河网密布,流域面积2517平方公里。通山是一个以丘陵为主体的低山丘陵地区,地貌多种多样,山丘多,耕地少,属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水资源总量充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有利的气候条件,孕育了通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通山的林木特产资源具有突出的优势。通山县境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4%,盛产樟、杨、梨、枣、梓、椿等木材,为木雕艺人提供了丰富的木雕资源。

虽然通山木雕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但保存下来的作品不多。2009年通山县的木雕厂仅有8家,从艺人员不足百人。近年来,通山县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通山木雕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使通山木雕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通山县现有以叶氏木雕厂、熊氏木雕厂为代表的15家专业的木雕厂,从事木雕行业的艺人增至300余人。另外,还有不少人远赴新加坡、浙江东阳、天津、福建、武汉等地发展。

题材及类型

通山木雕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其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吉祥图案。较为常见的有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二是戏曲人物、古代英雄、演义神话、寓言传说。通山作为汉剧发祥地之一,其在境内流传数百年的采茶戏、花鼓戏,如“文王访贤”、“三顾茅庐”、“关公送嫂”、“平贵别窑”、“柳毅传书”、“太白醉酒”、“黛玉葬花”等都被通山木雕艺人融进了木雕艺术作品之中;三是直接表现当地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包括渔樵耕读、桑蚕、纺线、织布、山水景致以及表现男女爱情的场景等;四是富有寓意的珍禽瑞兽、祥花瑞草、吉器利物、文字符号等。

通山木雕从雕刻类型来看,分为建筑装饰木雕、家具木雕、木雕陈设品和宗教用品几大类。建筑木雕即指用木雕装饰古建筑,如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等,具有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家具木雕是应用木雕艺术最广泛的一种实用艺术品。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大致有床、榻、箱、桌、椅、柜、台、几、案、屏、座、架、笼、盘、罐、筒,以及花轿、马桶、砚盒、首饰箱等,其中“通山看橱”、“滴水雕花床”具有其代表性:工艺装饰品木雕是以高度娴熟、精致的木雕技艺与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分观赏性木雕工艺品和实用性木雕工艺品两类。

传承人讲木雕

20116月,“通山木雕”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7月,“通山木雕”进入《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公示之中。现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山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叶瑞祥、熊应华等人。

叶瑞祥,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喜爱木雕技艺。1966年初中毕业后就从师父亲学习木雕技艺,其刀法熟练遒劲,雕刻的作品形态逼真,擅长家具器物装饰木雕和建筑装饰木雕。1969年出师后就在自己家中的木雕作坊里从事木雕技艺的传承工作,至今带徒有30多人。叶瑞祥曾多次参加木雕技艺研讨会和公益性传播活动,现任通山及邻县阳新龙港镇建筑装饰木雕艺术设计师。

熊应华,1971年从师岳父陈新旺学习木雕技艺,1983年开始带徒授艺,现已带徒有25人。1996年成立熊氏木雕厂,201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熊应华收集了大量的木雕作品、构件。对建筑木雕构件如花格窗、屏风和仿古家具的雕制有他独特的见解,并熟练掌握了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艺。

最近,我们又来到了通山县,专门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山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叶瑞祥、熊应华的木雕厂进行调研。叶瑞祥、熊应华向我们详细地介绍说:通山木雕主要分布在通山县境内和周边的崇阳县港口乡、路口镇,咸安区的大幕乡、桂花镇,阳新县的龙港镇、洋港镇、排市镇、木港镇、王英镇,以及相邻的江西省武宁县和修水县的大洞乡、泉口镇、澧溪镇、罗溪乡、甫田乡、上汤乡、南岳乡、东林乡。在我国的浙江省、福建省、天津市、广东省、北京市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都有专门从事木雕行业的通山艺人。

叶瑞祥、熊应华还向我们道出了通山木雕技艺的精髓,他们介绍道:一是雕刻以当地的樟木、杨木、梨木、枣木、椿木、苦槠、柏木为主要用材;二是雕刻工具以刀具为主,也称锉。木雕刀具按刀口形状分类,主要有平锉、圆锉、翘头锉、三角锉、雕刀五种,其刀口的宽度最宽可达6厘米,最小的不足1毫米,大大小小的工具多达150余种;三是通山木雕传统技法主要有留底雕刻和无底雕刻。留底雕刻,即被雕刻为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镂空,包括线雕、阴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装饰工艺之一。无底雕刻又分为透雕、镂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借鉴散点透视构图,以浮雕为主,线雕、阴雕、浮雕、透雕、镂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等技法相配合,采用线面结合、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和逐层叠压的高远层次处理方式,突出木材的肌理和条纹;四是创作方法上既可在一定规格的板材上自由选择创作主题,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亦可一边听人吟诵,一边凭记忆迅即成画稿,再进行雕凿。

基本工序

创作通山木雕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制图、备料、粘贴图纸、打坯、细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蜡等七道基本的工序。

制图。要理解领会设计图稿的主题意境,弄清表达主题意境的方式,确定需要重点塑造的主体图像。

备料。选择材料很重要,一般都要选干透、不能有节、缝、腐烂的木材,再制成板材。

粘贴图纸。粘贴时先在板面上均匀地刷上一层白胶,将图纸的一边与板面的一边对齐后,用软刷从近处的中心线开始向远处刷平,然后迅速地从中心线由里到外、由近及远将图纸刷平。如果将白胶刷到图纸上再粘贴,由于某种原因图纸遇水会膨胀,而刷胶时图纸遇水的时间和水分含量是不均匀的,因此图纸的膨胀也是不均匀的,这种膨胀量的不均匀,贴到面板上就会出现“鼓包”现象,影响图稿的精确性。

通山木雕制作通山木雕制作

打坯(通山话叫打粗)。根据图稿进行大块面和大层次的分割,依据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由浅而深地打出各大组图像景物的轮廓线,接着刻出“空地”,即将大图像景物的轮廓线周边挖空,完成整幅作品大层次、大块面的造型。然后在大层次、大块面上再细化出小层次、小块面。通过切割雕刻,所有图像物景完成了立体轮廓的造型,图像物景之间的前后左右层次,人物高低关系明确。如人物头像,粗坯第一步完成了头像的轮廓线(头部投影造型),其次则要完成发冠、脸型的正面和两个侧面、下巴、耳朵轮廓造型。

细工雕刻。即对图像进行具体型坯的制作,细坯制作实际上是一个图像从模糊到清晰的制作过程。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圆滑、或板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比如鸟雀的羽毛、爪子、人物图像的头发丝等各种细微形态都要生动体现出来。

修光打磨。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得细润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

打蜡。木雕作品经过擦砂、修细,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蜡。按照传统的上蜡方法选用川蜡、蜂蜡,用棕刷、布条蘸着在作品上反复地摩擦使其光滑细腻,通山木雕一般经过上蜡后无需再上油漆。

遗产价值

通山木雕是中国木雕的流派之一。其雕刻用材取自当地,以浮雕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自己的技艺体系,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

通山木雕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通山人民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佛教和道教的传播、采茶戏和汉剧在通山的发展和传承史。我们清晰地看到,通山木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与民俗习惯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是通山居民迁湘南、入壮乡、并江西的重要佐证。通山木雕是通山历代木雕艺人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汉剧、采茶戏、山歌等文化艺术形态也通过通山木雕得以记录并得到广泛传播,是湘、鄂、赣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通山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技艺和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自己的技艺体系,是研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艺术和木雕艺术的补充和完善。现藏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的清中期“通山木雕看橱”,是通山木雕艺术的经典作品,被行家们誉为“木雕珍品”,记载着通山历史灿烂文化和古老纯朴的民情风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通山木雕长期在民间活态传承,是通山木雕技艺的传承人获取先辈创造能力、掌握运用通山木雕技艺的基本途径,发掘、研究、利用通山木雕和其传承历史,能使我们充分地了解通山的变迁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有助于我们从艺术、历史、民俗学等多个领域研究和认识通山木雕技艺的价值。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锦山中学    下一篇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