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固传统造像
目录
“东固传统造像”是江西
从事此项技艺的人被当地人尊称为“丹青先生”。丹青先生首先必须掌握娴熟的木雕技艺,能绘制和雕刻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中的各种神像。神像雕刻完成之后,丹青先生还得亲自主持一系列复杂的“开光仪式”,通过仪式赋予那些“木头”神像“法力”,至此造像工作才宣告完成。
东固传统造像的艺术题材反映不同的是儒释道神祇及地方神。道教主要供奉“三清、八部雷神、王母、张天师、许真君、葛天师”等;佛教主要供奉“三宝、菩萨、罗汉、千佛”等;儒教供奉以孔夫子为教主的圣像团体;各地区所供奉的地方神也大多不同,主要有康王菩萨、萧公菩萨、太子菩萨、总管菩萨。同一教派内:如道家艺术题材——天师道神祇,这类神祇的分支在东固主要为先天教和茅山派。汉族多信仰先天教,供奉以禅宗达摩为主的神祇团体;而畲族多信仰茅山派,供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等主流神祇。不同神祇各具不同的神格特点。道家“钟馗”,其“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的人物特质与当地百姓对家宅平安、生活顺意的期望相关联,被创作为“正气满身”的红袍大仙,具有“驱鬼逐疫”“镇宅保安”的“唐·赐福镇宅圣君”神格;而儒教创始人“孔子”,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人物特质与吉安地区百姓对孔子的人物崇拜、对儒家学说的追求向往形成关联,被创作为慈眉善目、手持如意的老者,具有“外化仁义礼智信”“保佑儒生”的“大成至圣文轩王先师”神格。还有某些特殊的神祇属于多个不同的教派。如关羽。在东固神像中,不同教派下关羽的穿着、动作、法器、供奉方式等虽有细微差异,但仍同时归属于儒释道及大多数地方信仰团体。历史上,儒家将关羽奉为“关夫子”“武圣人”等;道家奉其为“协天大帝”“关圣帝君”等;佛教奉其为“护法珈蓝菩萨”“仁义古佛”等,符合东固传统造像所在的吉安地区对于关羽的认识。关羽神祇满足吉安地区大多数信徒的基本期望——希望自己供奉的神祇具有“镇宅”“辟邪”“敛财”的基本功能,又满足儒释道的主流宗教教义,成为东固传统造像下具有复杂宗教归属的题材。
东固传统造像艺术题材中的各项属性具有宗教的神秘感和抽象性,是难以理解和具化的概念,它的信息承载和意义传达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艺术形式。东固传统造像的创作者——丹青先生将艺术题材分别转化到“绘画、雕像、开光”艺术形式上。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媒介,凭借其可感的神性显性符号沟通人神两界,最终呈现出“情感连结”的艺术效果。
1.绘画。东固传统造像绘画艺术形式的显性符号是富有虚实性、节奏性、中和性的神祇白描画,它将神祇平面化的显性符号以毛边纸、毛笔、墨水等客观真实的绘画工具表达,沟通丹青先生与各路神祇,赋予丹青先生雕像前的创作灵感,实现“情感连结”的艺术效果。
丹青先生以“流畅的细曲线”进行五官、肢体结构的勾勒,以“曲直结合的粗线”进行服饰、法器、坐骑的描绘,这样灵动多变的线条是对于神祇神格非常重要的艺术经营方式,使得复杂的神祇形象变得有层次和理性,让画面产生秩序和韵律的美感,富有“节奏性”。风格上,绘画艺术作为典型的白描画,不同于《人物御龙》帛画中“粗糙、大气”,也有别于《簪花仕女图》中“细腻、沉静、纤细秀劲”,却在两者之间求得中和,灵动中不失古朴,大气中不失雅拙,看似粗糙却力透纸背,每一笔的顿、挫、转折,行笔放纵,表现出来的线条婉转自由却又有所约束,神采飞动却庄重肃穆,形成了独特的“中和性”。
2.雕像。在绘画艺术形式及效果的基础上,丹青先生将二维的绘画转化为三维的雕像。东固传统造像的雕像神祇,将“绘画”显性符号进行选择、转化、创作,在神祇的服饰与动作上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性,不仅让每一位神祇神格得到具象化的体现,而且也让供奉者从服饰上快速分辨神祇门派,利于供奉者明晰神祇宗教属性,促进情感连结的艺术效果实现。在雕像的色彩上,多为金、绿、蓝、红、黑五色,象征当地百姓日常食用的五谷颜色,并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象征“雕像”需要的五种属性。其中金色常常以金箔的形式用作装饰,占比最大。它醒目、炫辉,协调各种颜色的同时彰显出神圣感和神秘感。随着神像从祀神到娱人的转化,信仰者的供奉带有更多的功利意义,“土地生黄金”也成为用色的理念之一。为了满足供奉者对神祇“以人的姿态在与其在现实场域共存”的需求,丹青先生在神像的眼、耳、鼻、口、头顶均挖了小洞,以用作通气、活络之功效,使神像不仅是一尊“神像”,也是具有气息流向和经脉穴位的“人像”;除此之外,每一尊神祇的后背都会被挖出一个方形的槽洞,用于在开光时放置五谷、丝线等“福藏”之物。对于供奉者来说,将现实中象征信仰期望的显性符号“融合”进神祇的体内,能够赋予雕像生命力,加强供奉者对于神像的认同感,能够促进情感连结的艺术效果实现。
雕像藝术形式不仅是供奉者审美意识的体现,同时也寓意了创作者对本土意识的理解和表达。“本土意识是其固有的,它是对时代、环境、民族、地域以及生活的长期感悟,并且潜移默化地不断影响着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本土意识还始终影响着艺术家对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理解。而这种本土意识绝不是模仿或表现文化的表面现象,而是民族精神的本质体现。”,这样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情感连结”艺术效果的实现。
3.开光。开光艺术形式主要由程序节点、法事道具、行为互动、宗教音乐四个部分组成。
程序节点具有宗教的严格性。针对不同神职的神祇,开光之前需要提早根据相应宗教和地方习俗进行良辰吉日的选定。一般来说,整个开光仪式在23:30左右开始,历经准备阶段、启师阶段、安藏阶段、点灵阶段、送神阶段五个阶段,最终在次日01:00结束。如果该“程序节点”随意轻率,不持恭敬态度,或不依照严谨的程序进行,必会“鬼神罚之,既非僭滥,祸可无乎”之祸患。五个程序节点分别实现拜师问道、领受经法、请求道神降临等其具体的宗教目的,使得整个开光程序呈現出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特点,步步加强仪式的代入感和严格性,引人入胜。
针对不同的程序节点,法事道具也有所不同。例如,除去贯彻整个活动的神像以外,准备阶段时为了象征吉祥的红布、彩头、鞭炮以及营造宗教场域的儒释道三家水陆道场画和祖师画像,象征祖师的三支毛笔、三把折伞;启师、安藏阶段时用作行“礼”的笏以及剑、铃、镇尺、符箓;灵光、送神阶段时的法水、神笔、油鞭等都是严格分明的法事道具。道经云:“凡法具,供养之先,道士女冠威仪之本,不可阙也。”展现出法事道具浓郁、隐秘的神性,以及与世俗隔隔不入的崇高性、彼岸性。
宗教音乐具有音乐性。开光仪式对于信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宗教性,而太过纯粹的宗教性会使得开光的神圣感过度,使其与信众产生距离感。“乐声正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也。听其言,知天地情,四时五行之气和,以不知尽矣。”展现出宗教音乐促进沟通的音乐性。它的音乐性能够使得神祇的宗教性得到本土化、世俗化的艺术转化。例如在安藏仪式中,丹青先生站立,手持镇尺,脚踏罡步,口中唱念道教咒术。丹青先生唱念有时取自传统礼仪的玉音、灵音、歌音;有的来自佛教梵音;有的则为自创的隐语、玉诀,并针对不同东家和神祇念诵“阴阳韵”韵腔。宗教音乐对于信众是陌生的,却是不可缺少的,它通过音乐性的表达,展现通神、宣化、养生、遣欲的职能,显示威仪、治身守形、化解思虑等效果,对于“情感连结”具有积极影响。
行为互动具有观赏性。在宗教音乐吟唱时,“开光艺术”中的丹青先生往往会进行富有仪式感的行为互动,形成一场视听盛宴。“烧香”“点鞭炮”“持笏蘸水行礼”“安福藏”“踏罡步”“敬奉水、笔、油鞭”“点灵光”“听吆喝”等等都是丹青先生针对神像所在神圣空间的寻觅和呼唤,希望在沟通神祇的基础上,也能够让供奉者参与其中,让供奉者切实感受到神祇消灾祈福、救苦济难的宗教神力,“凡人”的身份也能与神祇产生羁绊,以可观的形式得到神性的归属感。
东固传统造像开光艺术形式使得整个造像活动更具有艺术性和完整性。人们在这其中通过喊叫、蹦跳、涂抹、弹奏甚至哭泣,使人心得到宽慰和解脱。此刻供奉者和神灵艺术化共存,供奉者对“拜师问道、领受经法、消灾祈福、救苦济难、请求道神降临”等需求和信赖都得到极大的满足,实现了“情感连结”的艺术效果。
东固传统造像艺术体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社会、工艺三个方面。
文化方面:无论是艺术题材,还是艺术形式及其艺术效果,均是“多元”的体现,这与东固传统造像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固传统造像下的多教结合体现了我国宗教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特点,展现了民间宗教信仰变化、发展的历程。东固位于吉安市,而吉安又因其展现的庐陵文化享誉四方。东固传统造像也是庐陵文化中“书院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具体体现。富饶的江西省孕育了赣鄱文化,鄱文化始终强调本土化的特性,在选择中互补融合,从而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个性,综合创新的文化意识,自意自在自性自为的文化底蕴。东固传统造像对于展现赣鄱文明的多元文化包容力同样具有非凡的价值。
社会方面:无论是拜师问道、领受经法;或是消灾祈福、救苦济难,都是东固传统造像以艺术化的形式带给社会积极效益的体现。例如该体系下的观音形象,她净化润泽着人们的心灵,消除着信众们对痛苦和死亡的恐惧与不安,寄托了当地百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幸福人生的愿望。除此之外,悠久的体系历史为当地地方史等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对研究社会风俗、建筑、服饰以及器具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工艺方面:东固传统造像艺术体系体现着世代丹青先生巧夺天工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刘家的丹青先生们巧妙地运用美学、光学、力学、玄学等学科,在不利用任何度量工具的情况下,仅仅利用经验和口口相传的口诀,用斧头等简单工具创造出圆雕,高、浅浮雕,单、双面雕等等高难度雕塑效果,这本身就是独特的工艺创作方式。该方式彰显的美术底蕴、雕塑技能、工匠精神,都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镇东固村委会东溪村刘姓家族刘节明一家至今还保留着这项传统技艺。刘氏家族从事丹青技艺可以追溯至明朝初年,祖上属“南京工部匠籍”中的“雕銮匠”。有明确记载的传承人有50多位。第52位传人为刘发招,为东固远近闻名的丹青先生。他的孙辈刘节明,刘节亮、刘节旺三兄弟,坚定、刻苦地学习继承了家传这一传统技艺,保留了完整的家族东固传统造像、水陆道场画及开光仪式文本。不但木雕技艺精湛且谙熟开光仪式。此外,刘氏三兄弟及其下一代传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不断致力于将现代美术与传统木雕结合,创造性地雕刻出的更符合现代审美观念更生动的神像,尤其是关公、财神像,已经远销福建、广西、广东等省。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