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尧集中营
目录
1941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将皖南事变突围未成的新四军干部760余人,以及在东南五省被捕的共产党员、抗日青年和爱国人士八十余人囚禁在茅家岭的七峰岩(高干禁闭室)、周田(苦工营)、李村(高等软化所)等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上饶集中营。
当时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就被关押在李村七峰岩的禁闭室。上饶集中营四周构筑了围墙、铁丝网、岗哨林立、警戒森严,在周围30里以内设置了内层警戒圈。被关押的革命者对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于1942年5月25日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1942年6月,日军占领上饶时,集中营迁往福建,途经福建崇安赤石镇时,被押的革命志士举行了暴动,史称“赤石暴动”。很多人就是在那次暴动中得以逃生的。
1955年人民政府在茅家岭修建了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周恩来题书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1980年重新修葺,并建立了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如今对外开发的监狱旧址却已只有茅家岭一处了。
在纪念碑后面50米处烈士公墓前面的护坡墙上,左右两边镶有表现两次暴动壮举的两幅大型汉白玉浮雕,每幅高1.5米,宽6.15米,由6块汉白玉石拼成。右(南)边是茅家岭暴动浮雕,有16个人物,走在前面的革命志士持枪、持刀和手握手榴弹开路,随后是暴动组织者带领革命志士冲出牢门,一截被砸开的铁镣拖在牢门外,后面还有2人持枪和手榴弹作掩护状;左(北)边是赤石暴动浮雕,有18个人物,有的举巨石作用力猛砸山下追兵状,有的手持手枪或用跪姿紧握机枪作射击追兵状,掩护战友奔向深山丛林。这两幅浮雕,制作精细,栩栩如生,艺术地再现了当年暴动者英勇战斗、冲出牢笼的生动情景。
烈士公墓位于茅家岭雷公山顶,始建于1955年,重建于1959年,2010年管委会投资80万元对公墓修葺一新,采用汉白玉祥云图案做护栏,公墓呈半球拱形状,墓顶改用16块双曲弧形花岗岩铺盖,直径约7米、高约2米,,墓碑上刻着“烈士公墓”4个镏金大字,墓身刻有156名先后牺牲在上饶集中营的革命烈士名录。墓内安放有解放后挖掘出来的部分烈士忠骨。环绕公墓台基面和公墓周边护栏分别用花岗岩和汉白玉铺装。四周栽有松柏、女贞等常青树,庄严肃穆,气势壮观,站在此处,能俯瞰烈士陵园全景。
下面,让我们向革命烈士们三鞠躬,以表达我们对革命烈士们的无限哀思。
新纪念馆为第三次重建,落成于2005年4月,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呈徽派建筑风格。馆名“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12个大字,是曾经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老战士、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1979年为老纪念馆题写的。馆内分为序厅和4个展厅,共7个部分,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和实物,并综合运用了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幻影成像,模拟场景,光纤动态沙盘,做到了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结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上饶集中营革命斗争历史。
序厅正中是革命先烈群雕,取名《丰碑》。纪念馆的展览主题为“血染的丰碑”,体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和人格力量。
前厅两边墙壁上都有一块浮雕,右边是《狱中斗争》,左边是《冲出牢笼》,表现狱中革命志士们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奋力挣脱沉重枷锁、勇敢冲出黑暗牢笼的英雄壮举。
后厅两边墙壁上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左边是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谭震林、粟裕和郭沫若的题词,右边是江泽民、李鹏、乔石、刘华清、田纪云和邹家华的题词。这些特殊的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革命先烈的深情怀念,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冯达飞烈士纪念亭是座六角形翘檐式纪念亭,建立于1959年,这里原是新四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冯达飞和军部机要员施奇等多位革命烈士英勇就义处。石碑上刻有祭文缅怀纪念。因年代久远而破损,2009年按原来的形状重建。
冯达飞,广东连县(今连州市)人,1901年出生。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26年秋加入共产党。曾到苏联空军第二飞行学校、混成军官学校东方班炮兵科学习。1927年春回国,先后参加广州起义和广西百色起义,任过红七军营长、红独立第3师师长、红八军代理军长等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过抗日军政大学第2、第4大队大队长。1938年秋调任新四军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教育长,主持教导总队日常工作,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1940年12月底任新四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突围中负伤,隐藏在南陵县童村一农户家养伤。2月8日被国民党特务查获逮捕解送上饶集中营,先后关押在西山监狱、七峰岩监狱和茅家岭监狱。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邓文仪以黄埔军校同学关系到狱中劝降,冯达飞严正地对邓文仪说:“你不用多费口舌了。你知道,我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可见得我反对蒋介石并不是盲目的;我到过苏联,可见得我晓得共产主义是怎么回事”。遭到冯达飞痛斥拒绝后,邓文仪只好悻然离开监狱。1942年6月8日深夜,冯达飞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此。
李子芳烈士纪念亭这座纪念亭是1997年清明节时,李子芳烈士家乡福建省石狮市委、市政府出资建立的,取名“子芳亭”。整个亭子的建筑石材全部来自石狮,并在石狮制作好运来这里安装。这也是一座六角形翘檐式纪念亭。
李子芳,菲律宾华侨,1910年出生。1923年在菲律宾当学徒,1926年冬回国求学。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年底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干事,第二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1936年升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1937年11月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先后被关押在李村监狱和石底监狱,在石底监狱组建了秘密党支部并任书记,任敌人威逼利诱坚贞不屈。1942年4月23日与黄诚等4人同时惨遭特务杀害壮烈牺牲。
施奇是浙江平湖人,1922年出生。曾在上海一家缫丝厂当童工,抗战爆发后投入救亡活动,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1938年秋参加新四军并入党,教导总队学习结业分配在军部速记班工作,半年后调任军部机要科机要员、党小组长。她工作表现突出,深受军部首长的信赖和战友们的喜爱。皖南事变中突出重围隐藏在一户农民家里,被国民党顽军几个匪兵搜捕出来后惨遭蹂躏,身染重病,被用一副破门板抬着送进了上饶集中营,搁置在缺医少药而且阴暗潮湿的所谓“医务室”,受尽摧残。她坚守革命气节,严守军事秘密,同国民党特务作针锋相对的斗争。1942年6月8日深夜,国民党特务将她推下一个事先挖好的土坑。她视死如归,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泥土埋没后,施奇仍在奋力挣扎。特务看见泥土还在动,就往泥土上浇水,并用脚使劲踩泥土,直到没有动静之后才离开。年仅20岁的施奇,就这样惨烈地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监狱内有四间囚室,西边有大、小禁闭室和“优待室”,东边是女禁闭室。
大禁闭室的墙上,有当年革命志士关太平绘画的马、恩、列、斯几位伟人头像。关太平,被关押前是上饶民众教育馆的艺术干事,是搞美术的,在狱中应革命志士的要求,绘画了这些伟人头像。他先用瓦片在墙上刻画,然后用木炭描绘。在小禁闭室的墙上,有徐师梁、钟袁平、宿士平、吴越等革命志士集体绘制的《中国近百年革命史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优待室”在小禁闭室的后面,关押过吴大琨、郭静唐等人。吴大琨是这座监狱的第一个政治犯。
负责监狱管理的是国民党特务军官,担任警戒看守有一个卫兵排。监狱南大门和北侧门、西侧门均被封死,只留一个东侧门进出。监狱周围架设了铁丝网。
南门内侧有大小两个铁剌笼,大的双人笼,小的单人笼,集中营十种酷刑之一的“站”,就是站这种铁刺笼。受刑者站在里面不能动弹,稍一转动便会被四周钉满的铁丝刺刺得皮破血流。许多革命志士被罚站铁剌笼,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天几夜。如前文提到的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就在铁刺笼里又吊又站关了3天。
铁剌笼东侧的灶台上,有一只国民党特务管理员用以克扣囚粮的夹底斗。表面上看这只斗并不特别,但因为其底部加夹了一块七八分厚的和斗底一模一样的圆木板,这样量出来的一斗米实际上要少一两升,克扣后多出来的囚粮就被特务管理员贪污了。革命志士宿士平揭穿了这个“夹底斗”的秘密,大家一起与特务管理员展开了斗争。
监狱北侧有个草棚搭成的刑讯室,里面有各种刑具。最为残酷的是老虎凳,受刑者坐在老虎凳上,双手绑在十字架上,双腿膝盖处用细麻绳捆紧,在小腿处逐渐加砖,再加鞭打。受刑者全身剧烈疼痛,有的腿部被摧残得骨折筋断。此外,还有烙铁、灌辣椒水的壶以及铁锹、锄头、扁担等等。敌人就是用这些刑具对革命志士进行野蛮摧残。
茅家岭监狱西北方向有一座凉亭和一座小石条桥,凉亭是老百姓到葛仙庙祭拜途中歇脚的地方,小石条桥是连接一条小溪两岸的通道。当年参加茅家岭暴动的革命志士冲出监狱后就经过了这座凉亭和这座小石条桥,奔向武夷山,去寻找闽北游击队,重返革命队伍。因此这座凉亭亦被称之为“新四军亭”。
在茅家岭监狱旧址东侧门前通道的北侧,是当年茅家岭暴动军事指挥李胜的墓。李胜于1984年10月病逝,根据他的遗愿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其骨灰安葬在这里。
周田监狱是上饶集中营的大本营,设立于1941年3月。初期挂着两块牌子,一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军官大队”(简称“军官大队”),下设5个中队,囚禁了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650多人;另一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简称“特训班”),囚禁了从东南各省地方上搜捕来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进步人士80余人,加上5月份从皖南特训处转囚过来30多名新四军干部,共有110多人。再加上从七峰岩监狱、李村监狱和石底监狱转囚过来的新四军干部,以及在铅山“士兵大队”里查出干部身份后转囚过来的新四军干部,周田监狱关押过的人员总数在850人以上(详见《上饶集中营人物名录》一书)。
1942年4月,“军官大队”和“特训班”两个名称均被取消,合并改编为“战时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简称“东南分团”),下设2个大队6个中队,被囚人员重新编队。两个月后“东南分团”由上饶迁往福建,直到1945年10月解散垮台。
周田监狱分布在上周田和下周田两个自然村。上周田有“军官大队”第1、2、3中队和特训班,下周田有“军官大队”第4、5中队(包括一个女生分队)和改编后的“东南分团”第6中队。
这些监狱全是霸占老百姓的民房改造的。敌人对监狱控制得非常严,周围的树木全部砍光,并拉上了铁丝网,还强迫“囚犯”们在牢房四周筑起围墙。国民党宪兵第8团的一个加强连担任警戒看守,四周布满了岗亭岗哨。
李村监狱位于上饶县皂头镇李家村,原来是当地农家仓库,红石木瓦结构,4间平房,1个小院,占地面积250多平方米。皖南事变前曾被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副官处用作招待所。皖南事变后改作监狱。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率部浴血抵抗了7天7夜,1月14日奉党组织指示下山谈判,被国民党当局无理扣押,17日即送到这里囚禁。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秘书长黄诚和敌工部长林植夫等高级干部也随后关押到这里。
叶挺将军从囚入李村的第4天(21日)起,就开始写作《囚语》(见《囚语》手稿复印件),回顾自己艰苦曲折的革命历程,表明要为抗日为革命为自由抗争到底的决心。三战区长官部司令长官顾祝同等达官贵人或设宴或“拜访”,威逼利诱劝降,均遭到他严词驳斥。叛徒赵凌波(原新四军军部参谋处长、第3纵队副司令员)奉命以所谓现身说法前来“规劝”叶军长,刚开口即被叶军长揍了几个耳光,撵了出去。叶挺写了致蒋介石的代电稿,强烈要求释放被俘的新四军官兵。他还在囚室墙壁上挥毫写下警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正气压邪气,不变应万变”、“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坐牢三个月,胜读十年书”,表明自己坚贞不屈的心迹。
叶挺将军在李村关押了7个月,于8月间被秘密转囚到三战区军法执行监部盘石渡看守所,几天后便被秘密转押到广西桂林囚禁。后来又几次转移囚禁地,1945年9月再次囚于重庆,直至1946年3月4日经共产党和各方营救获释。同年4月8日,在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同时遇难的有王若飞、秦邦宪、邓发、黄齐生等同志,还有叶挺将军的夫人李秀文、女儿扬眉、儿子阿九。正如将军自己那首著名的《囚歌》诗中所云,他“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七峰岩监狱亦称为七峰岩高干禁闭室,位于上饶县田墩乡西山村七峰寺内。七峰岩由周围七座山峰和一个大岩洞组成,岩洞内可容千人,洞外七峰各异,翠柏古树,遮天蔽日。岩洞内是一座千年古寺——七峰寺。远处看不见寺庙,近前看别有洞天。它修建于唐开元年间,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进出。寺内天井生长着一株千年的铁树,枝挺叶茂,古朴苍劲。据上饶县志记载,咸通六年(865年)有文人作楹联“老佛前经唐帝赞,高僧本自雪山来”刻于雄伟的七峰岩山门上。可见七峰寺历史悠长,远近有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派兵赶走寺内众僧人,将寺内的僧房改为秘密监狱,有一个班的宪兵担任看守警戒。这里曾关押过新四军第3纵队司令员张正坤,第2纵队副司令员冯达飞,3支队5团团长徐锦树,军部医务处副处长、代处长王聿先等近30人。最初囚徒们都被钉上了沉重的脚镣,叶挺将军知道此事(一个敬仰叶挺又富有同情心的广东籍国民党宪兵巧妙地传递了字条)后向顾祝同提出强烈抗议,于是除“要犯”张正坤外,其他人的脚镣都被卸下了。
被囚的共产党员组成了秘密党支部,成员有徐锦树、王传馥、陈子谷、王之燕、路垣。大家团结在秘密党支部的周围,同敌人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
1941年秋,几名国民党特务军官来到七峰岩监狱卸下了张正坤的脚镣,骗说要把他和陈龙标、张仰一起送到周田去“受训”。张正坤在皖南事变中腿部负伤,在狱中又戴了半年多的脚镣,脚部已溃烂,行动十分艰难。当走到附近名叫毛弯的山冈上时,他已察觉到特务军官们的企图,镇定自若地说:“不要再走了,‘花生米’(子弹)哪里都可以吃。告诉你们这帮刽子手,新四军是不怕死的,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革命一定会胜利!”特务军官拔出手枪扣响了罪恶的板机。张正坤奋力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陈龙标和张仰也随之殉难。张正坤是上饶集中营里第一位被秘密杀害的新四军高级干部。
1942年4月,囚禁在茅家岭监狱的王传馥、李胜、陈子谷、宿士平、吴越5名共产党员组成暴动委员会,制订了暴动计划,组织领导暴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充分酝酿和精心准备,在5月25日下午,暴动委员会抓住特务管理员押送“犯人”出去受审、卫兵排长外出开会和去上饶城游玩的卫兵没有回来,监狱看守的人员比较少的有利时机,成功地发起了夺枪暴动。26名革命志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赤手空拳与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卫兵展开搏斗,共夺得轻机枪2挺、手提机枪2挺、步枪8支、手榴弹39颗,砸开西侧门,冲出了牢笼。暴动成员之一钟袁平冲出监狱后,被敌卫兵开枪击中负伤倒地;主动殿后的暴动领导人之一王传馥扔出一颗手榴弹,炸死1名敌卫兵班长,自己被敌卫兵击中负伤。这两位革命志士被敌捕回,惨遭杀害,其他24位革命志士胜利地冲出了牢笼,大部分回到了革命队伍。
赤石暴动是在茅家岭暴动23天之后举行的。日本侵略军沿浙赣铁路东西两线逼近上饶,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不战而退,长官司令部及所属部队纷纷向闽北撤退。6月5日,上饶集中营也奉命向闽北转移,第6中队秘密党支部决定在转移途中伺机举行全队暴动。6月17日下午集中营队伍来到崇安赤石镇崇溪河畔过渡时,根据“天时”(时近黄昏)“地利”(河对岸地形开阔,不远处是树林茂密的群山)的有利条件,在秘密党支部主要负责人陈念棣和暴动军事总指挥王达钧的指挥下,全队80多位革命志士奋勇冲向武夷山高峰。有50多人冲破了羁押,重返革命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宣传革命志士的伟大精神,在加强保护、修复旧址的同时,先后兴建、扩建、重建了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含烈士纪念碑、烈士公墓、烈士塑像、烈士纪念亭、纪念馆)。
1978年设立了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2005年新的烈士纪念馆落成并对游客开放。新落成的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系徽派建筑风格,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为一体,古朴大方,庄重典雅。布置的版面新颖,风格独特,以现代高科技综合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影视艺术,自动控制光纤形态主体沙盘,模拟真实场景、画面,真实生动地全面展现了“皖南事变”的概况和上饶集中营的斗争史。
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相关职能部门,对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的各项建设非常重视,先后授予多种荣誉称号: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上饶集中营监狱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茅家岭烈士陵园列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6年9月,经教育部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6月,由中宣部命名为第2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3年5月,经全国侨联确定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
200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文,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
2005年,中宣部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33”工程,上饶集中营被列为第1批建设基地。
2009年1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委会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
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纪念馆)。
2009年11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评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江泽民、李鹏、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为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馆先后题词,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深情怀念,意义深远而厚重。
1、周恩来题词:“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
2、刘少奇题词:“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3、朱德题词:“继承革命烈士们的事业,保卫和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
4、郭沫若题诗:“内战内行纪上饶,江南一叶愤难消。茅家岭上英雄血,染遍红旗万代飘!”
5、粟裕题词:“在皖南事变中为国家为人民而英勇献身的新四军烈士们万古常青永垂不朽”
6、谭震林题词:“向上饶集中营坚贞不屈的战友们难友们致敬”
7、江泽民题词:“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
8、李鹏题词:“英名垂青史,忠魂照汗青”
9、乔石题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0、刘华清题词:“缅怀先烈功绩,弘扬时代精神”
11、田纪云题词:“ 学习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建立社会的民主政治 ”
12、邹家华题词:“英名浩气,日月同辉 ”
一、航空:南昌、衢州、黄山、景德镇、武夷山机场
二、公路:上饶长途汽车客运站 地址:带湖路
1、乘火车上饶站下车后,进入上饶集中营名胜区中心景区的线路:
上饶火车站下车后,坐19路、17路、7路公交车道市中心广场,然后转1路、3路公交车或出租车直接抵达茅家岭路口,由陵园路或中轴线进入上饶集中营名胜区中心景区。
三、乘汽车进入上饶集中营名胜区中心景区的线路:
从上海方向—上饶东下沪昆高速公路—紫阳大道—长塘大桥—志敏大道—上饶集中营
从南昌方向—上饶西下沪昆高速公路—三清大道—龙潭大桥—志敏大道—上饶集中营
从武夷山方向—上分线—茶亭收费站—志敏大道—上饶集中营名胜区中心景区
开放时间
夏季 早上8:30——下午17:30冬季 早上8:30——下午17:00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