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上牛头寺

《上牛头寺》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是一首平起五律,描绘了牛头寺优美的环境,表现了一种幽静的禅意。

目录

上牛头寺①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②,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

注释译文

①牛头寺:寺庙名称,位于四川省三台县(古梓州)牛头山。

②拘碍:舒服阻碍之意。《瑜伽》八卷六页云:能令众生乐著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

作品鉴赏

关于这杜甫的这一首《上牛头寺》,黄鹤注:“当是广德元年在梓州作”。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初上寺而赋也。上四登山,喜心目之旷。下四入寺,咏景物之佳。山意不尽,谓峦嶂层叠。衮衮,连步登陟貌。无拘碍,触景萧洒。浪出游,恣情览胜。花竹之下,寺静池幽,反觉莺啼太切,真是巧于形容。”

在盛唐一代,禅宗内名气最响亮的,除了“南能北秀”外,就是金陵牛头山的牛头宗这一派了。他们在江苏、安徽都有不少寺庙,禅风高古,极得士人们的崇敬,所以连杜甫这样的正统儒生,也去朝拜。杜甫是在天宝年间朝拜牛头山的,当时的住持是牛头山的第六代传人牛头慧忠禅师。慧忠禅师的师兄,名声更为响亮的鹤林玄素禅师也时常回来。杜甫在牛头山就见到了鹤林禅师。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杜甫这次上牛头山,看到的情景不仅是“青山意不尽”,在江南,到处皆是“满目青山”的景象,更为奇特的是,朝中众多的大臣,那“衮衮诸公”们,也纷纷前往牛头山去朝圣。“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杜甫当时虽无功名,一介寒儒,但相当自信,并不以“衮衮”们为然,所以有“无复能拘碍”的自在感。杜甫学而有成,在儒学上的造诣,如同修行人“成真”——见道了一样,“浪出游”,随便出来走一走,原本没有什么目的和打算。“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虽然人流“衮衮”,但牛头寺气派大,规矩多,一点也不喧闹,加之杜甫心中也是宁静的,所以才有“静”和“幽”的感受,在“花浓春寺”和“竹细野池”尽情地享受。“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静中又有“闹”,不知林中何处,一只黄莺在引颈高歌,啼声婉转,并且经久不息。杜甫就这样,陶醉在这花浓、竹细、春寺、野池和婉切的莺啼中。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株洲云阳中学    下一篇 中型杖头木偶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