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焖子
目录
焖子、猪肉焖子、肉灌肠。
它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由精选的瘦猪肉和红薯粉灌制而成 ,不肥不腻,香味浓郁。
定州焖子不仅今人爱吃,更有悠久的历史。据传说,定州焖子形成于宋代,为曾任定州知州的文豪苏东坡所创。
苏东坡在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十月,来到定州任知州。苏东坡到任前,定州周边的曲阳、望都、唐县、新乐、无极等县入夏以来一直无雨、大旱,到了秋季却又连雨成涝。一年两灾,灾情严重。苏东坡到任后,一面向皇帝写奏折要款救济百姓,同时亲自率人带粮食和肉等深入到各村赈济灾民。苏东坡每到一地,便为灾民煮粥煮肉。可灾民多,肉食少,为了让灾民都能吃到些肉,补补虚弱的身子,苏东坡望着煮肉的大锅想出了代替的办法。他命人用肉汤放稍许碎肉,再放进当地棱子面(荞麦面)熬制成块状,然后切块分给灾民。这样,有限的肉食能让更多的灾民食用。这种食物在赈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做法便也流传了下来。后来,人们称这用肉汤碎肉与棱子面或红薯淀粉及其它面熬制的食品为“焖子”。
定州焖子香味独特、加工考究、色泽美观,外表油光、结构紧密、有弹性,切开后肉和淀粉红白相间,入口香、糯、滑,加热后食用口味更佳,是定州人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曾有定州人说:“在定州‘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爱吃焖子。”在广播剧《张寒晖》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张寒晖与地下党领导在定州开元塔下的小饭店秘密接头时,张口便要“四两老白干,半斤焖子,一根手掰肠”。
制作定州焖子最为著名的,当属清代末年定州南城里南大街的毛家大院。毛家主人毛世轩是定州有名的财主。毛世轩家有经营肉食的作坊,因他家肉食店制作的焖子质量在定州出类拔萃,无人比拟,故被当地人称为毛家大院焖子。在毛家大院肉食作坊内有一位姓张的学徒,由于他有时一整天也不说一句话,只是闷头干活儿,人们都叫他“张哑巴”。“张哑巴”寡言少语,诚实憨厚,又勤奋好学,掌握了毛家大院祖辈传承的焖子工艺。新中国建立后,公私合营,毛家大院肉食作坊被合并至国营食品公司定州第三肉联厂。张哑巴便在第三肉联厂工作,继续从事定州焖子及手掰肠的生产技术性工作。
张哑巴一生未婚,他将其在毛家大院所学的定州焖子和手掰肠技艺传授给其侄儿张建才。张建才继承发展毛家大院焖子工艺,并不断探索定州焖子、手掰肠等肉食品加工技术,不仅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焖子的色、香、味,还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现代科学配方,使产品更营养、更美味、更安全。
定州焖子的生产是先把鲜肉绞制成红枣大小的块状,放入容器中。然后放入一定比例的红薯淀粉,倒入天然香辛料佐料、水、香油、味精等,搅拌三分钟,使其均匀呈现糊状。
调好佐料后,将糊用手抓入准备好的纯棉布袋中,之后把填好的焖子袋一起放入烧开的沸水中。布袋大概有10厘米粗细,40厘米长短,填满后用细绳扎紧袋口,以防滑脱。
锅底要放置铁箅子,防止糊锅,沸水煮一小时后,微火再煮一小时。时间太短或焖子袋太粗会引起焖子中心夹生。
经微火煮后,捞出煮熟的焖子袋放入冷水中,20分钟后倒出晾干,然后放入熏箱铁架上熏制。熏箱底部放有果木锯末,用火将锯末烧至浓烟时,关好箱门,约7-8分钟后取出即可。
精选的瘦肉加些许肥肉,和红薯粉和一起,用肉汤熬制,然后蒸熟。
原料
上等红薯粉1000克肉茸200克 鸡蛋4个 姜末20克 葱花50克 精盐、胡椒粉、料酒、十三香、酱油、砂糖、鸡精、味精、化猪油、色拉油各适量。
制法
1、红薯粉中加入温水、搅拌成糊状;肉茸用少许色拉油、姜末、葱花炒熟后铲出。
2、将糊状红薯粉放盆中,磕入鸡蛋,用精盐、胡椒粉、料酒、十三香、砂糖、鸡精、味精调好味,再加入炒好的肉茸及山药粉芡拌和均匀,然后倒入抹有猪油的平底盘中铺平,上笼蒸约半小时,取出晾凉即成。
操作要领
红薯粉必须选择优质纯红薯粉,这样做出来的焖子才会紧密、有嚼劲,添加其他产品的红薯粉会使焖子成品易烂。
形状
像香肠,但是比香肠粗得多,大约像小腿那么粗。长度大约是30厘米到40厘米。
一根是10斤左右。
颜色
略粉红。
凉拌
切片拌上葱花,酱油(或醋)少许,香油少许。
清蒸
放上葱花,清蒸10分钟,这样挺好吃的。
爆炒
可以跟大葱一起爆炒。
不放水炖
可以和白菜、粉条、土豆、黄豆牙....一起炖着吃,相当的好吃,定州独有特色!
最适宜冷藏,不要冷冻。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