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为中国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系统名称,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1896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奏设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这两脉即为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的最早源头。
中文名
交通大学
外文名
Chiao Tung University
简 称
交大
创办时间
1896年(丙申)
类 别
公立大学
属 性
全国重点大学
创办人
王文韶、盛宣怀
知名校友
江泽民、钱学森、茅以升、竺可桢等

目录

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为中国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系统名称,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

前身史略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896-1921)

南洋公学历史照片南洋公学历史照片

南洋公学(1896-1904)

校名由来

交通大学的“交通”一方面源自《易经》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之“交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主管部门是交通部。一方面《易经》之“交通”包举宇内八方、古往今来,另一方面民国交通部的职能既包括公营事业、路政等”有形之交通“,亦包括通商、对外交流、邮政、电信、旅游之“无形交通”。这两种意向的“交通”都暗示着交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上海交大(今上海、西安、新竹交大)建校之初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商法政经“人才,与北洋大学堂之“专工”形成“互补之势”;唐山交大(今西南交大)“尤善矿冶”,也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材料、数学、经济学、物侯学、地质学专家和航空航天工程师。

交通大学校名最早出现于1920年12月,时交通部提议将主管四校合并筹组“交通大学”。1921年8月1日,交通大学合组成立。但早在1918年,叶恭绰远赴欧美、日本等国考察实业和文化教育。美国的实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国的分科设系,这些成功的教育典范使他感触不已。他认识到学校的任务是要精研学术,培养人才,辅佐实业发展。反观中国教育,学理与实用脱离,学非所用,教授方法亦不合世界潮流。

当时,交通部下辖专门学校四所:上海、唐山各有工业专门学校一所,北京有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两所。其中,上海办校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程度较高,学科也最多,有土木、电机、铁道管理三个专业,学制均为四年。不过,叶恭绰有这样一个疑问:“各校历史悠久,成绩甚佳,尤其是上海、唐山两校,程度已于欧美同类大学的一、二年级相当,何以所出人才究不敷用?”心存疑惑,叶恭绰于是派员分赴各校,进行实地调查,发觉所属学校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之处。

组织管理上,四所学校散居各处,各自为政,缺乏明晰划一的组织系统;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专业各校重复设置,有的专业各校都没有,造成有限办学资源的浪费;学科程度上,四校均为高等专门性质,实际程度却不齐,上海、唐山两校已经达到本科水平,然而从四校总体水平来看尚未达到大学本科水平,难以培养出高深技术人才;实习安排上,实习阶段如何支配,与教学内容如何呼应,实习机关如何分派与管理,都需要有统一机构进行调度。

以上诸多弊端,阻碍着人才的培养。鉴于此,叶恭绰决心对四校进行根本的整顿。他接受交通部技正钟秉峰(1911年该校电机科首届毕业生)的建议,将四校合并,增加经费,改善管理,提升办学层次,组成一所培养高级人才的“交通大学”。

1920年12月,叶恭绰向国务院会议提交《阁议创办交通大学提案文》,提议“拟以上海、唐山、北京四校,合并为交通大学"。提案经国务会议讨论,决议照办。1920年12月21日,叶恭绰再向徐世昌大总统提交《统一交通教育计划呈文》,呈文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4所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呈文获得总统批准。

12月底,交通大学筹备处成立,叶恭绰责成交通次长徐世章负责筹备事宜。次年1月,筹备处拟定出《交通大学大纲》,经叶恭绰呈准后正式公布。大纲共14章38节,第一章第一节规定:“本大学定名为交通大学。”

经过数月筹备,交通大学于1921年8月1日正式成立,对外称交通大学,英文名称是:Chiao Tung University,“交通大学”校名由此启用。

百年印信

交大百年印信交大百年印信

交大校徽

1926 年公布校徽(四十五齿)

1920年代校徽1920年代校徽

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该校校徽,亟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指定,合亟公布,作为该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

按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示该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外框象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框与轮之间,上半题篆体“南洋大学”四字,下半题NANYANG UNIVERSITY英文字。全徽取义深远,含意显豁,允称称佳构。

1930年代校徽1930年代校徽

1920 年代校徽(五十齿)

中书“精勤敦笃,果毅忠恕”八字篆文校训,而无铁砧、铁锤、铁链、中西书籍及 1896 字样,轮齿五十,且为尖齿,中西校名间无星号加以区隔,与后来校徽不同。

1930年代校徽(六十齿)

1930年代校徽1930年代校徽

始以铁砧、铁锤、铁链、中西书籍及1896字样取代校训,轮齿六十,平齿,其形从此成为定制。中文校名作楷书,英文校名为NANYANG UNIVERSITY,则与前后时期有别。

1940年代校徽(四十六齿)

1940年代校徽1940年代校徽

中西校名同20年代,齿轮以内图样同30年代,齿轮四十六齿,则与其他校徽皆不相同。

交大本部

南洋公学创立后,如同当时的政府变迁一样几经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直到上世纪十年代后期才有了个比较亮响的名字——南洋公学。

可是好景不长,二十年代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把当时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现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北平邮政学校(即现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联合起来成立了国立交通大学,归交通部管辖。本部设在上海,依次称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后两所后来又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北平工学院。

最早在南洋公学时期,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教育基础的。学校设立了一个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是时任教育总长的中华民国元勋蔡元培。该班培养了不少人很有名气的人文艺术方面的人才,撼动中国近代书画艺术文化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中国大多文艺名流都来交大进修,如同今天的上海交大的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一样。当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锷将军在红颜知己小凤仙的劝说下也来到南洋公学修读并得到了学位证书。

而在南洋大学时期,学校的人文气氛在中国大学界可谓是空前强盛。因为时任校长的唐文治是前清翰林进士,当时国内鼎鼎有名的国学大师。并且,唐文治校长在任期间,为日后交大的飞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唐文治校长的“发展工科和管理科”的治校理念,直接影响到后来交大的发展趋势。唐校长还提出了一直被交大人秉为“真理”的“第一等人才观”,成为历代交大人的最高追求目标。

到了交通大学时期,因为对于理工管理科的强化教育,文科基本消失殆尽。有名的校友邹韬奋,在交大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攻读新闻学了。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称为“东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在与母校交通大学的教授通信时,激动地说道,这里的教材都是我原来在交通大学的上课讲义,原来交通大学把MIT搬到了中国。

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渐兴办了管理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办财会、管理等专业的大学,解放后被院系调整,为加强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实力而调离合并。当时交大在人文方面的大师级人物、中国近代传记文学始祖的朱东润教授也被分配复旦大学。

因为叫交通大学,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

一个大学的发展与学校的领导紧密相关,一个好校长往往标志着学校发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清华有梅贻琦、蒋南翔;浙大有竺可桢,路甬祥,潘云鹤;在交大历史众多校长中,对交大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怀、唐文治、叶恭绰、黎照寰、凌鸿勋、彭康、邓旭初。

交大一直以来的办学思路是建成东方的MIT,当时的交大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机械系朱物华,冶金系周志宏是哈佛大学博士,数学系张钟俊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还有凌鸿勋,钟兆琳,王之卓等,不胜枚举。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钱学森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发现许多东西跟在交大学的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大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时,由于学习特别优秀,名列第一,校方决定从此对中国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哈佛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大学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因为之前去哈佛的交大学生都非常优秀,交大当时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极具知名度的。

由于二三十年代交大名校长治校有方,交大在国内享有盛誉,成为有志于工程的学子的最高学府。在抗战前交大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交大则是专注工程、管理类,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学府。当时交大南有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擅长机电类;北有交大唐山工学院,执全国土木之牛耳,交相辉映。

返回上海后交大逐渐恢复元气。在四年内战中交大基本没有受太大影响,但交大学生也不再耽于书本,开始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用血的代价铸就了当时上海的“红色堡垒”。当时交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不少当时学生后来也因此成为了政治活动家,比如江泽民、汪道涵、丁关根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开始把交大的一些名教授带去台湾,如凌鸿勋、李熙谋等,正是他们后来在台湾“恢复”了交通大学(即今新竹交通大学),已经是亚洲知名学府。

交通大学在迎来解放曙光的同时,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校调整。解放时的王之卓校长被调往武汉测绘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解放后的负责人开始是李培南,再后是彭康,前者是二野军队南下干部,后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是共产党干部。解放前后学校总体保持平稳过渡,实力依然很强,继续保持“北清华、南交大”的均衡局面。

到了一九五二年,由于中央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采用苏联单科分类别大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校院大调整。在当时的几所顶尖大学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由于位于首都,得于重点加强,从全国各大学抽调精英壮大实力,成为院校调整的受益者。

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被拆成南大、南工、南医、南农、杭大、浙农、浙医等几个学校,从此削弱。交通大学,则由具有相当规模的理、工、管理的多学科大学被拆成单一工科大学:理学院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被调到复旦大学,化学系本部支援成立了华东化工学院;实力雄厚的土木建筑全部被调入同济大学,带走了俞调梅等一大批教授;独具特色的管理学院的管理、会计、财务等系并入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财经大学;纺织系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纺织大学(即今东华大学);水利系由严恺带去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即今河海大学);航空系分出成立了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和国立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机电中的电子部分支持了南工(即今东南大学),55年机电本部基本全部支持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剩余部分还支持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带走了一大批著名教授;此外还有部分院系分出去支援了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等许多学校。

西安交通大学校徽西安交通大学校徽

当然交大也从外面调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济大学支援得到加强外,其它都是被撤掉的上海二流大学的专业并入。后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院长徐匡迪在上海交大211工程中预审中也指出“复旦是院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而交大则是最大的受害者”。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分离成为两所学校,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

交通大学2016年迎来120周年华诞,海峡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将共同开展12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合力打造“交通大学文化”。届时中国邮政将发行《交通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一枚。

上海交通大学校徽上海交通大学校徽

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天地交通,代序春秋,撷日月之澄光,弦歌不辍;南洋肇兴,北冥致远,毓精英之标秀,爝火永辉。重熙累绩,饮水思源,逢双甲子诞辰,恭迎校庆;彰往考来,发扬踔厉,赓三世纪跨越,崇树风徽。

上海交通大学,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一八九六年,盛公宣怀举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之宏纲,力克时艰,始创“南洋公学”。二十世纪初,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执掌校务,首开中国电机、航海、管理等学科高等教育之先河,既而向知名工科学府演化,敦尚“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品行之引章,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及至一九二一年,正式更名“交通大学”,遂组建机械、航空、铁路、汽车、造船、纺织、水利诸专业,著称以民族工业教育之脊梁。新中国成立后,应势之需,历经调整,学科遍布九域,开枝散叶,惠泽八方。从自改革开放,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之门,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列。新世纪初,携手二医,强强联合,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之大成,跻身一流,奋翅而腾骧。及夫演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精神,为国为民、勇于奉献,抱负爱国之志向;求真务实、追求卓越,表树科学之信仰;与日俱进、敢为人先,谱写创新之华章。涉阅岁月沧桑,不负使命;积淀人文底蕴,再铸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人才辈出,贡献卓著。秉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之传统,百廿载风云砥砺,桃李春风;卅余万学子陶钧,蓝缕筚路。经文纬武,才智摇篮;励志竭精,栋梁渊薮。更涌现出江泽民等治国英才,钱学森等科学大师,及殷众文化精英、社会翘楚和实业巨子。且夫以国家富强为己任,诚愿尽酬;于民族振兴之基图,砥柱中流。技艺无双以拓成果,朝夕恪勤;“中国第一”而载史乘,知行独步。索隐探赜,知微睹着,又及人文社科、生农医药诸领域,无愧于孕育科学理性、引领知识创新之热土。纵横天下,壮伟无以复加;捭阖古今,琳琅不可尽数。

上海交通大学,将于二零一六年四月八日,迎来一百二十岁华诞。值兹佳日,诚邀寰球历届校友,会集校园,以志庆贺;切盼社会各界人士,莅临盛举,与世尽欢。旧雨新知,寻根溯源,嘉礼何其乐;恩师爱徒,抚今追昔,友情弥足添。襄大业,绘宏图,尽显腾飞之象;续辉煌,追梦想,且呈灿烂之端。

2016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这既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时刻,也是交大人承扬传统,开创未来,实现中国梦、交大梦的崭新起点。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正翘首以待,并衷心期盼海内外各界人士热忱关注,共襄盛举。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西安交通大学的120年,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1896年,甲午炮声犹在耳际,兴学自强涛飞浪急。号角起而大学立,中国人自行创办的高等学府南洋公学,宣告了新学勃兴和新思潮的涌起。1921年学校命名交通大学,坚守“实学固国本,民族得中兴”崇高理想,理工管三足鼎立而工文并重,以“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鲜明特色,执高等工程教育之牛耳。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西安,在调整工业发展布局和文化建设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承担重大责任。1956年,交通大学迁校师生在西安首次举行开学典礼。1957年,交通大学大部分系科专业、师资力量和图书设备迁至西安。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从早年一直传唱到今天的校歌,表达了一代代师生员工的共同意志和澎湃心声。西安交通大学的120年,是肩负使命开拓奋进的两甲子,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峥嵘岁月。“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范,“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行为准则,陶冶了交大人的品格,鞭策师生员工不辱使命,奋力前行。

饮水思源,继往开来。回顾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历程,总结跨越三世纪以来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弘扬老交大传统和西迁精神,传承前辈教育思想和优良校园文化,对于凝聚校内外智慧和力量,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固本开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早日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交大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西安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活动于公告之日全面展开,围绕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实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交大名师、教育理念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交大120年发展历程中的辉煌岁月、文化底蕴、发展成就。校庆活动主要包括庆典大会、“大师在交大”系列学术活动、校友返校纪念大会、校园纪念建筑落成典礼、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破土建设、知名大学校长峰会、各类校庆展览、校史书籍出版及影视作品发行,以及其他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等。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长期以来对西安交通大学的关心和支持,2016年,让我们再度相聚古都西安,重返菁菁校园,重温时光,聚首畅谈,感怀今日之交大,共筑明日之辉煌!

西南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百廿载杲杲唐院垂宪中华育桃李,双甲子煌煌上庠薪火相传遍五洲。2016年5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将迎来120周年华诞。

作为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西南交通大学从山海关出发,三世纪风雕雨塑,五万里逶迤磅礴,十八次辗转迁徙,开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之先河,以“东方康奈尔”之名蜚声中外。作为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首批进入“2011计划”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守交通之本、行大学之道,自强不息,矢志报国。

“灌输文化尚交通”的西南交通大学,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陈能宽、姚桐斌等为代表的学界翘楚,培养了以57位海内外院士为代表的30余万各界英才。承踔厉风发之基,传“竢实扬华”之魂,一代代交大人以交通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焚膏继晷,贡献卓著,执中国轨道交通之牛耳,展高铁走向世界之自信。

相约双甲子,共圆交大梦。校庆被赋予的人文之美含弘光大,学术之光辉映盛世;校庆所承载的是课堂灯火的遥忆、阔别归来的足音、书香校园的情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事业常青”的交大梦烛照未来,西南交通大学正行进在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壮丽征途。

群贤毕至襄盛举,逸兴云飞展宏图。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北京交通大学校徽北京交通大学校徽

北京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雄踞京华,两甲子沧桑砥砺弦歌壮;誉满五洲,百廿载乐育菁莪桃李芳。2016年9月10日,北京交通大学将迎来120周年华诞。

巍巍交大,百廿其衍。作为交通大学大家庭的一员,北京交通大学是中国近代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自诞生起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清末民族危亡之际,在“培养中国自己的铁路管理人才”的呐喊声中,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应势而生,开启了中国铁路管理与电信教育肇始的科学之光;战乱频仍的年代,学校几经分合动荡,交大师生同心戮力共克时艰,徒步四次迁移,辗转八千里路,烽火连天中仍坚持严谨治学,传承杏坛星火;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工管并举、延揽人才,面貌蒸蒸日上,各项事业进入历史发展快车道。120载岁月沧桑,风云变幻,北京交通大学始终坚守治学育人之本,风雨兼程、上下求索,书写出一篇篇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齐奋进的动人礼赞。

钟灵毓秀,桃李满园。北京交通大学创建之初即以培养具有科学知识的实业人才为目标,确立了“知行”校训,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科学与人文并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既不乏许多中国“第一”的科技先驱,如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等,亦不乏金士宣、许靖等铁路学科创始人,以及郑振铎等人文领域的杰出才俊。植根于母校百年积淀的文化土壤,一代代北交大人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点燃了这所大学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

明湖流芳翠,世纪钟鸣远。百廿载岁月风华镌刻着学校不朽的功绩,也吹响了交大人逐梦的号角。作为北京交通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20周年校庆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也是四海交大人光荣和梦想交汇的美好时刻。值此佳期,学校热忱欢迎所有关心和支持北京交通大学发展的各界同仁、海内外校友届时欢聚一堂,铭史志、谋发展、话成就、飨学术、叙情谊、载歌舞,共襄盛举,同筑伟业。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杰出校友

从1921年至今,交通大学一直是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科教育的最前沿,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院士校友(不计教师中的校友)详细名单如下。1956 年之前交通大学(沪)校友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两校共享:

两弹一星元勋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1934)、杨嘉墀(1941);

西南交通大学:姚桐斌(1945)、陈能宽(1946);

美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西安交通大学:田炳耕(1946);

上海交通大学:叶军(1989)

美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周文德(1940)、谢承德(1949)、王安(1940)、赵佩之(1939)、吴耀祖(1946)、郑显基(1947)、李天和(1946)、葛守仁(1947)、万荣玉(1953)

西安交通大学:姚熹(1957)、高华健(1982)、刘奕路(1982)、锁志刚(1985)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1916)、林同炎(1931)、林同骅(1933)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杨广中(1982本)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西南交通大学:余海岁(1985硕)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顾敏(1982本)、冯大淦(1982硕) 、谢亿民(1984本)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顾敏(1982本)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西南交通大学:李树深(1986硕)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张德庆(1923)、朱物华(1923)、蔡金涛(1931)、褚应璜(1931)、李文采(1931)、丁舜年(1932)、王之卓(1932)、钱钟韩(1933)、张光斗(1934)、张煦(1934)、钱学森(1934)、张钟俊(1934)、罗沛霖(1935)、谈镐生(1939)、吴文俊(1940)、杨嘉墀(1941)、徐光宪(1944)、高小霞(1944)、胡聿贤(1946)、庄逢甘(1946)、夏培肃(1947硕)、许学彦(1948)、徐晓白(1948)、孙钧(1949)、汪耕(1949)、顾诵芬(1951)、唐九华(1951)、徐如人(1952)、匡定波(1952)、王景唐(1952)、陈俊亮(1955)、蔡睿贤(1956)、曹春晓(1956)、姚熹(1957)、王锡凡(1957)

上海交通大学:强伯勤(1962本)、陈竺(1981硕)、凌文(1984)、朱诗尧(1986博)、陈国强(1988硕博)、梅宏(1992博)、陈义汉(1996博-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陈国良(1961)、陶文铨(1962)、熊有伦(1962)、程时杰(1967)、陈桂林(1967)、韩启德(1982硕-医学)、谭铁牛(1984)、江松(1984硕)、何雅玲(1985本硕博)、徐宗本(1987博)、房建成(1988硕)、郝跃(1990博)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1916)、竺可桢(1909)、钱崇澍(1909)、李俨(1912)、何杰、高济宇(1922)、方俊(1923)、汪菊潜(1928)、林同炎(1931)、周惠久(1931)、刘恢先(1933)、严恺(1933)、张维(1933)、林同骅(1933)、张沛霖(1936)、曹建猷(1940)、林秉南(1942)、肖纪美(1943)、徐采栋(1943)、陈能宽(1946)、庄育智(1946)、彭一刚(1950)、沈志云(1952)、葛昌纯(1952)、薛禹群(1952)、邹世昌(1952)、李树深(1986硕)、翟婉明(1985本硕博)

北京交通大学:郑振铎(1920)、简水生(1953)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张光斗(1934)、钱学森(1934)、罗沛霖(1935)、侯德原(1935)、吴祖垲(1937)、周炯盘(1937)、孙俊人(1938)、杜庆华(1940)、许国志(1943)、陈德仁(1945)、童志鹏(1946)、陈太一(1946硕)、周镜(1947)、胡光镇(1948)、曹楚生(1948)、冯叔瑜(1948)、黄旭华(1949)、徐干清(1949)、赵国藩(1949)、陈先霖(1949)、陈敬熊(1950硕)、钱皋韵(1950)、陈志恺(1950)、陈明致(1950)、顾诵芬(1951)、屠基达(1951)、刘建航(1951)、朱伯芳(1951)、许庆瑞(1951)、唐任远(1952)、朱英浩(1952)、李乐民(1952)、翁史烈(1952)、沙庆林(1952)、汪应洛(1952)、屈梁生(1952)、阮雪榆(1953)、沈闻孙(1953)、赵梓森(1953)、谢友柏(1955)、陈俊亮(1955)、周永茂(1955)、徐秉汉(1955)、姚福生(1955)、蒋新松(1956)、林宗虎(1957)

上海交通大学:徐芑南(1958)、潘健生(1959)、刘友梅(1961)、曾恒一(1961)、王礼恒(1962)、陈亚珠(1962)、朱英富(1963)、龙乐豪(1963)、赵连城(1964)、闻雪友(1964)、蔡美峰(1968)、林忠钦(1981)、张志愿(1975本博-医学)、丁文江(1981)、陈赛娟(1981)、宁光(1984博-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李鹤林(1961)、叶尚福(1961)、雷清泉(1962)、苏君红(1963)、邱爱慈(1964)、郑南宁(1975)、蒋庄德(1977本硕)、卢秉恒(1986博)、王华明(1986硕)、陈政清(1987硕)

西南交通大学:张维(1933)、严恺(1933)、佘畯南(1941)、邱竹贤(1943)、龙驭球(1944)、谭靖夷(1946)、王三一(1948)、陈清如(1952)、沈志云(1952)、施仲衡(1953)、钱清泉(1960)、王梦恕(1961本、硕)、何华武(1977)、秦顺全(1984)、丁荣军(1984)、任辉启(1994博)、田红旗(1994博)、卢春房(1982)[18]

北京交通大学:杜彦良(1989硕)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凌鸿勋(1915)、王兆振(1936)、叶玄、林致平(1931)、朱兰成(1934)、周文德(1940)、凌宏璋(1941)、吴贤铭(1941)、窦祖烈(1947)、田炳耕(1946)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1916)、竺可桢(1909)、钱崇澍(1909)、林同炎(1931)、林同骅(1933)、刘大中(1934)

校友总会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振兴中华,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任务是:沟通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的传统,虽身居海外,却仍然魂系母校,积极关心母校,从学术上,财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发展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交大海外校友超过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并且都成立了当地校友会,定期举行校友活动。在美国,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动也最活跃,在纽约,华盛顿,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顿,中西部,纽芬兰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会,每5年举行交大校友大团聚活动。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会已经圆满结束。据当时《世界日报》报导,来自台湾的老校友蒋光照,在会议结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联谊会"成立。首任会长为汪道涵;首任副会长8位包括五校前任校长谢绳武、谈振辉、周本宽、张俊彦、王文生及美洲校友会总会会长李天和、台湾交大校友会会长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会会长陈明敏;首任秘书长为蒋光照。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黎川舞白狮    下一篇 江月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