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
目录
珠玑巷(Zhuji Lane),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区北部偏东,在323国道南雄至江西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沙水村。该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其古朴风貌犹存。
珠玑巷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今住居民381户,1742人。现有姓氏为卢、王、林、何、谢、曾、黄、钟、赖、刘、陈、郭、周、董、雷、戴、张、杨、欧阳、李、熊等159姓,其中雷姓是畲族,其余诸姓均为汉族。
珠玑古巷并非因产美玉而得名。
不 过更多史料记载,珠玑巷这一名称的得来,与 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珠玑巷在唐代时还叫“敬宗巷”。因有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堂,唐帝李湛闻听后,赏赐给他们家族珠玑绦环,不久李湛驾崩被赐庙号唐敬宗,“敬宗巷”为避讳改名珠玑巷,沿用至今。
今天张兴故居仍在珠玑巷中,珠玑巷的很多后人还感激着唐敬宗的赏赐。然而除此之外,这位在位仅3年的皇帝几乎乏善可陈——年仅18岁的李湛被人合谋杀死于内室。
珠玑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开始兴旺则还在李湛之前,其兴衰与玄宗时开挖的梅关古道密切相关。唐敬宗即位百余年前,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开凿大庾岭梅关,把一条崎岖难行的山径开通为能通车马的大道。从那时起,梅关道由此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顿时通畅,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踞梅关道的珠玑巷也夹道成镇,古代称沙水镇,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由于珠玑巷离古时县城近15公里,距离大庾岭近2.5公里,正好是南下北上的过客路途歇脚处。南下的赶路人从大庾岭过梅关,再走25公里的路到珠玑巷,正好是一日脚程,恰好在日薄西山时分抵达珠玑巷。北上的赶路人从南雄起程行15公里到珠玑巷,如果当日上梅关,在天黑前不一定能翻过大庾岭,因而也暂住下来。所以从盛唐开元而始,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这条路载着珠玑巷兴旺了1000多年。
多流传下来的诗词可以印证珠玑巷当时的繁华:曾忤魏忠贤去官的御殳、明万历年间的进士黄公辅诗中就曾写道:“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清朝同治年间的茂名举人杨庭桂则在《南还日记》里称:古道上行人拥挤,比看唱戏的人还多,走起路来如蚂蚁般缓慢。(摘自《南雄珠玑巷研究参考资料汇编》)
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宋代沙角巡检司就设在古巷北面出口处的沙角。
珠玑巷的得名,广泛流传着的说法。
一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后来才改名为珠玑巷,原因出于唐代的张昌。张昌祖先张兴,七世同居于南雄敬宗巷。唐敬宗宝历元年,朝廷闻其孝义,赐张兴珠玑绦环以旌之。因为巷名要避敬宗的庙讳,所以改名为珠玑巷。这种说法来源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珠江三角洲的新会市城区有一条短巷,在知政北路附近,原来的名字很显赫,现在已经少为人知了。它叫珠玑里,后改为知基里。
这珠玑里的名字来历,传说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年,中原人为避金兵而逃难至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寄托怀念故园之思,即以故居地名呼为新居地名。到了南宋末年,因胡妃事件,南雄珠玑巷又有难民逃至潭江一带,有一部分人再迁新会城定居,又把居住地名日珠玑里。
此外,广州有珠玑路,东莞有珠玑街,南海九江有珠玑冈,广西平南县亦有珠玑街。
这么多的“珠玑”地名,都是为纪念故乡南雄珠玑巷而得名的。
关于珠玑巷得名,据清·道光四年(1824年),戴锡纶编纂的《直隶南雄州志》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堂。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明屈大均著《广东新语》、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粤北简氏大同谱》所述,有珠玑巷得名之议,与上说一致 。
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和收集诸姓族谱、家谱。据顺德、番禺、南海、东莞、中山等市、县诸姓族谱、家谱.记述有关珠玑巷得名由来,亦与《直隶南雄州志》说法相同。(摘自《珠玑巷古今》)
珠玑巷的得名,广泛流传着的说法[3] 。 一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后来才改名为珠玑巷,原因出于唐代的张昌。张昌祖先张兴,七世同居于南雄敬宗巷。唐敬宗宝历元年,朝廷闻其孝义,赐张兴珠玑绦环以旌之。因为巷名要避敬宗的庙讳,所以改名为珠玑巷。这种说法来源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珠玑巷移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指珠玑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迁徙;广义则泛指经由珠玑巷迁徙,包括取道珠玑迁徙者和狭义的珠玑巷移民。
珠玑巷的居民,又可分入迁和出徙两种。入迁,是又外地迁入珠玑巷及附近地区,出徙则指离开珠玑巷迁入别的地区。
珠玑巷移民史,以珠玑巷为中心,描述历代居民入迁和出徙的过程、特点、规律、与源流。
前此有关珠玑移民史的论著,自黄慈博以下已有数种,但仍语焉而不祥。又含混了狭义和广义两种移民,视了珠玑移民的入迁,漏略了元代以后的出徙。可以说,还算不上真正的移民史,更谈不上完整。本书的出发点,就因此而起。
在移民史实的探索上,本书的主要内容有:
一、描述自周末至宋代珠玑移民的入迁过程,指出珠玑巷居民的主要来源是岭北移民。
二、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宋代珠玑巷移民的南迁史实。指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官府逼迫、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宋元之际的战争。南迁的移民主要是珠玑巷和南雄盆地的居民,珠玑巷是南迁移民真正的故乡,而并非象一些论著所说的“中转站”,或“仅仅路过而已”。并且对南迁的路线,移民的规模作了初步探讨。
三、对元明清珠玑巷移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明初和清初珠玑巷曾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南迁。
四、提出了珠玑巷移民后裔的海外拓殖与分布课题,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五、通过珠玑巷移民迁徒路线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和可能的移民后裔分布区,并对移民后裔的数量作出大致的估计。
我们认为,真正的珠玑巷移民,应该自唐代有了珠玑巷以后才开始,而大规模的珠玑居民南迁,则在宋代才开始。有宋一代,珠玑巷一带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南北居民来归。只是因为动乱与战争,才产生了被迫的迁徙。因为处在交通要道上,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必定造成迁徙,而稍为长期的战乱,就可以造成较大规模的移民。所以有宋一代曾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到宋元之交,则几乎全体居民倾巢南下。交通要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交通要道又战乱频仍,这就是珠玑巷人的幸与不幸了。珠玑巷的兴旺,由于交通;珠玑巷的一度式微也因为交通。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金兵攻占开封后,“百姓军人夺万胜门奔逃者达四万余人”,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次年七月,隆太后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冬,高宗赵构经汴河退至扬州,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朝南迁后,“民从之者如归市”,由此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临安陷落,南迁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迁,拥进广东、福建等地。
宋室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不知经过多少次“中原-珠玑巷-珠三角”的反复,中原人通过珠玑巷源源不断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曾昭璇、鲁宪珊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
珠玑巷在粤人心中的地位如同福建宁化石壁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近年来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0万之众,且呈 逐年增多之势。海外的珠玑巷后裔对珠玑巷也是一往情深,络绎不绝地归来寻根问祖,把珠玑巷作为故土的象征,作为内心深沉情感的寄托。
“珠玑巷人南迁”的原形态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南雄珠玑巷人世代口头相传的,对此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讲粤语的老百姓家中珍藏的族谱中均有此记载。传说当年,罗贵带领珠玑巷人97户33姓在胡贵妃的掩护下,逃亡南迁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了岭南这片疆土。
南宋咸淳年间,荒淫的宋度宗不理朝廷事务,任由奸相贾似道弄权误国。其时,后宫一胡姓妃子,因厌恶宫廷生活,向往普通百姓的天伦之乐,于是偷偷跑出皇宫。宋度宗一日欲招幸胡妃,发现其已逃亡,即令兵马四处搜寻。面对天罗地网的搜查,胡妃自知难于逃脱,便投江自尽。
恰巧,南雄珠玑巷一商人黄贮万雇船到京城临安做生意,站在船头欣赏美景时,见江心飘来一溺水女子,忙将其救上船施以汤药。此女子即是胡妃,被救后慌称姓苏。
一来二往,胡妃与黄贮万情投意合,愿同往珠玑巷结百年好合。受皇命追查胡妃的贾似道因搜查不到胡妃,也只好向宋度宗复命说胡妃已投江自尽。
胡妃随黄贮万到珠玑巷后,夫唱妇随,男耕女织,过上了普通百姓的平静生活,胡妃也将中原文化、栽培菊花等技艺传授珠玑巷平民,大家相处十分融洽。
谁知,好景不长,珠玑巷内一赌徒因赌输钱,欲敲诈黄贮万不果,无意中得知胡妃即当年官府追查的胡妃。为了得到赏银,赌徒于是向官府告发,胡妃藏匿在珠玑巷。
当奸相贾似道接到告发,心中却犯了愁,当年自己曾向皇上声称,亲眼看见胡妃溺水,亲自验尸,如今胡妃却还好好地活着,那么自己不就是有“欺君之罪”。
于是,贾似道定下一条“杀人灭口”的毒计,欲将珠玑巷人统统杀绝,不留活口,将胡妃还活在人间的消息埋灭。贾似道便向宋度宗慌报:南雄珠玑巷人欲谋反。昏君宋度宗下旨:血洗珠玑巷。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祸,珠玑巷人惊恐万分。这时贡生罗贵挺身而出,召集众人,共谋集体逃亡之计。经过商议,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广人稀,适合生存。在罗贵的带领下,珠玑巷人97户33姓,伐竹木结筏,告别家乡珠玑巷,顺着浈江、北江前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胡妃则为了不再连累珠玑巷乡亲,在面对朝廷大军汹涌而至之时,她毅然跳上岸,与朝廷大军周旋,拖延时间,使珠玑巷人逃亡赢得时间。而后,胡妃投井自尽。
从此,珠玑巷人在珠江三角洲代代相传。“珠玑巷人南迁”故事歌颂了珠玑巷人不畏强暴、“异姓一家”的团结精神。
黄烟是南雄一宝,南雄农民种烟、嗜烟,一辈子离不开烟;南雄卷烟厂产烟、销烟,“百顺”、“珠玑”行销各地。南雄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黄烟,每年黄烟收入要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南-烟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南雄烟叶品质优良,为我国烟叶商品的名牌产品,历来饮誉中外,内销全国28个大中城市,曾一度远销67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至1994年,累计烟叶总产21万吨,年均产2.1万吨,为广东省年均产量的50%左右。10年平均收购烟叶15600吨。为全省年均收购量的60%左右。烟叶产量和收购量均居全省之首。全国烟草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县市只有6个,南雄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南-烟在全省举足轻重,在全国名列前茅。1985年,广东省烟草总公司确定南雄为优质生产基地。1986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又确定南雄为出口晒烟生产基地。1992年,原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李益三到南雄视察时,欣然题词:“金叶之乡在南雄"。的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南雄堪称烟叶之乡。全市24个乡镇都种植黄烟,烟农10余万户,占总户数的八成多。在南雄盆地田野上,黄烟连绵20余万亩,春来一片翠绿,夏至一片金黄。到了收烟季节,烤房炉火通明,村巷烟叶飘香。全市上下为烟叶而忙碌,为烟叶而欢笑。
说到南雄的美食,外地人想到的肯定是板鸭、白果等,却很少有人知道牛干脯。其实牛干脯是当地家喻户晓、人人爱吃的一种美食,是南雄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地道食品。
牛干脯是一种价格比较金贵的食品。风俗中,牛干脯是家家户户过年期间款待宾客的送酒佳肴。细嚼牛干脯,鲜中有辣,辣中带劲,伴以醇香美酒一同下肚,那个美味可媲美天上人间尚品也。
水捞菜,这个菜看起来像酸菜,但又不是,它味道不酸,但放久了也会变酸。所以做好的水捞菜不能久放,只能现做现吃。
此菜出自穷山村,民家中之特色菜,六十年代的农村,农民原本买不起肉类,只好用糯米酿豆腐,岂知其味极佳,而留传至今为乡间一美食。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