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马仙信俗

马仙信俗是闽浙民众世代传承、崇信马仙的传统民间习俗。马仙,又称马孝仙等,是闽东北、浙东南地区崇信的女神。因嫁不久夫亡,数十年间,婆媳相依为命,忍辱负重,殷勤奉姑至终老。其孝感动天,传为佳话,殁后被祀为神。唐肃宗时敕封为“马氏护国夫人”,与妈祖、陈靖姑并称为闽浙三大女神。马仙信俗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民俗。

目录

马仙信俗是闽浙民众世代传承、崇信马仙的传统民间习俗。马仙,又称马孝仙等,是闽东北、浙东南地区崇信的女神。因嫁不久夫亡,数十年间,婆媳相依为命,忍辱负重,殷勤奉姑至终老。其孝感动天,传为佳话,殁后被祀为神。唐肃宗时敕封为“马氏护国夫人”,与妈祖、陈靖姑并称为闽浙三大女神。马仙孝行,也被上层社会奉为孝德典范,著名历史人物李阳冰、刘伯温、冯梦龙等均撰文赞颂之。马仙信仰于宋元间即传入柘荣,不仅被奉为孝德楷模,而且也成为民众祛病化厄、禳灾御患的精神寄托。每年举行的“迎仙”庙祭仪式,各家之母亲或婆婆则率女、媳到庙祭祀,讲述马仙孝道故事,传递孝德精神,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马仙信俗。明清时,马仙信俗在福宁府(今闽东)广为流传,根深蒂固。柘荣是马仙信仰中心地带,柘荣马仙信俗活动最为典型,影响最大。其影响波及闽、浙、赣、粤和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信众达2000多万人。被誉为“仙山”的柘荣东狮山是闽浙边界信众朝拜马仙的圣山,传说山上灵岩洞是马仙修炼处,中心场所在城关仙屿马仙庙。马仙信俗千年传承留下了诸多的文物名胜,有始于宋代的灵岩洞、始建于元代的马仙庙、明代东狮山摩崖石刻等县级文保单位,还有明、清时期牌匾等,有百丈岩、仙人足迹、仙人溪、仙掌泉、仙屿等名胜。

表现形式

马仙信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起举行游盛会。其活动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接仙,从灵岩洞起始;献祭、醮仪,中心场所在城关仙屿马仙庙;游境,在十三境依序巡游;送仙,将马仙神舆隆重地送回灵岩洞。同时,举行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主要有:台阁、戏曲、木偶、灯艺、杂技、舞蹈、灯谜等。接仙期间,母亲带儿女、婆婆带媳妇祭拜马仙。马仙以孝德楷模受顶礼膜拜,逐渐演变成为民众祛病化厄、禳灾御患、保佑平安的地方保护神。

马仙信俗活动是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愿景,十三境社境和谐的联谊、传统道孝德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以及民间传统艺术的展演。马仙信俗中提倡侍母孝姑、和睦邻里、行善济世,具有道德教育价值;其通过十三境联谊、对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启示价值。马仙庙祭期间,各家庭母亲带儿女、婆婆带媳妇祭拜马仙,传扬马仙孝顺公婆的美徳,使传统孝德教化代代相传,促进家庭和谐,有利于幸福家庭和文明社会建设。“迎仙”仪式中,信众以孝德、和谐、健康、平安理念贯穿活动全程,特别是倡导和传播婆媳和谐、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孝德文化,具有社会道德深层教化特征,值得在当代效仿和推行。在当代对传统孝德教育缺失之影响下,马仙信俗所倡导的孝德、和谐、健康、平安等理念,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契合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对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和谐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主流价值。马俗信仰活动为柘荣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一个载体的作用,许多民间艺术如提线木偶戏、布袋戏、地坪戏、抬阁装饰、灯饰剪纸等技艺,在仪式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巩固,并为为艺人的技艺创作及发展创造机会;马俗信仰活动,为政府了解和保护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资料,为当代现代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及参考价值。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帽子峰林场    下一篇 广元机关幼儿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