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月对驿近寺
目录
舟月对驿近寺⑴
更深不假烛⑵,月朗自明船⑶。
金刹清枫外⑷,朱楼白水边⑸。
城乌啼眇眇⑹,野鹭宿娟娟⑺。
皓首江湖客⑻,钩帘独未眠⑼。
⑴对驿(yì):对着驿站。近寺:靠近寺庙。
⑵更深:夜深。唐杜甫《火》诗:“流汗卧江亭,更深气如缕。”不假烛:不借烛光来照明。
⑶明船:是说月光照亮了船舱。
⑷金刹(chà):指佛寺宝塔。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序》:“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周祖谟校释:“金刹者,幡柱也。此指浮图而言。”清枫:苍翠的枫树。南方江边多种此树。一作“青枫”。
⑸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此指驿站。《后汉书·冯衍传下》:“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白水:泛指清水。晋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二:“白水过庭激,绿槐夹门植。”
⑹眇(miǎo)眇:形容啼声细小,隐约。
⑺娟(juān)娟:姿态柔美的样子。
⑻皓(hào)首:白头,白发。谓年老。旧题汉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江湖客:流落江湖的人。作者自称,其中蕴含身世慨叹。唐杜甫《竖子至》诗:“敧枕江湖客,提携日月长。”
⑼钩帘:钩起帘子。
夜深了,由于明月当头,船上用不着点起灯烛。船的停靠处临近驿站和寺庙。青青的枫树林后,寺庙镶金的佛塔耸立着。驿站朱红的楼阁紧靠着白色的江水边。城楼上乌鸦的啼叫隐隐传来,江边夜宿的鹭鸟显出柔美的姿态。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满头白发飘零在外的我又怎能睡得着呢?
这首五律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当时诗人已进入暮年,正处于乘船漂泊之时。是年作者出三峡沿江东下,一日于舟中对月而作此诗。
此诗状写了这样的情景:小船暂泊,夜色已深,皎月入舱,寺静楼寂,乌啼隐约,鹭宿安稳,唯有苍颜白发的诗人,难以成寐,独自出舱,卷帘望月。
诗的首联便告诉读者:此时已经到了深夜,朗月清辉,遍洒人间,无需烛光,船中自明。为什么只有诗人清醒地沐浴在深夜的皎皎清辉中呢?或许那一夜,也只是诗人无数个失眠之夜中的普通一夜罢了。只不过,那晚的月色太过清明,格外美好,以至于让诗人不由得便步出船舱,放眼四望。
接下来诗写于那夜的明月之下作者看到的与听到的景象。
颔联写所见:青青的枫林外是金光闪烁的佛寺宝塔,银白色的水波边是驿站里那朱红色的小楼。它们在这皎洁的月光抚慰下静静地安睡着。
颈联状所闻:隐隐约约从城里传来乌鹊的啼声,还是那只寻找“可依”之枝的“乌鹊”吗?用心聆听的诗人好像没能捕捉到乌鹊的身影。而收回视线,他却看到了岸边安然卧宿的野鹭:那羽毛柔顺的野鹭睡得好香甜哪,偶尔发出的窸窣声应该是它梦中的呓语吧。
睡不着的恐怕只有浪迹江湖、白发满头的诗人了!在尾联里,诗人说,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帘儿高挂的船舱之内,难以成眠。无眠的诗人在那个皎月朗照的夜晚,在青枫古刹边,思绪复杂,或许是想国事未安,或许是想亲朋离散,或许是想壮志难酬,或许是想人生苦短。
元人方回编、近人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此首未见其佳。“眇眇”二字,不切“啼”。“朗”、“明”复。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乌啼鹭宿,月下见闻。钩帘而望,借此遣怀也。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船窗对月,不寐得句。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以四句了题,舟夜遣怀,词意清丽乃尔。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一结含情无限(末二句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