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四合乡中心小学
目录
学校服务范围为全乡五个村,24个组 ,户籍人口9751 人。
中心校下辖富民、永定、团结三所村小,全乡教育占地面积18392.9平方米,建筑面积641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575.6万元。
现全校共开设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54人。全乡专任教师73人,其中大学学历9人,大专学历64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48人,新进未评教师3人。
学校始建于1959年9月,属喜德县李子乡跃进社小学。当时借助牛圈棚做教室和教师宿舍,招收一个班,仅有教师1人,学生82人(其中女生11人)。石头做凳子,一块木板搭在石头上做桌子,用稀泥搪糊出一长方块土墙,抹上锅烟权作黑板,在山地里捡些黄、白硬土块且当粉笔。
1961年3月改社为乡,李子、北山两乡合并为一个乡,乡名仍用李子乡,驻地设在跃进社,校名为李子乡中心校,有教师三人。新修三间土墙茅草屋做教室,石头木板搭起做桌凳,学校设备仍很简陋。
1962年恢复各乡机构,乡政府各回原地,自然撤销李子乡中心校校名。
1963年学校迁往边家山,学校更名为李子乡边家山村小学。1964年学校迁往四合村,学校随之更名为李子乡四合村小学。
1973年,由喜德县李子乡划分出来,成立喜德县四合乡,相应建立了四合乡中心校。
1977年四合乡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招生范围包括喜德县北山乡、东河乡、四合乡小学毕业生。全校9个班级,初中每班人数50人左右,小学每班人数25人左右,下设10个点校,每个点校设1——2年级。点校教师巡回教学。学校校点分散,中心校被乡政府驻地从中分割为南北两地,教学设备简陋。
1979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校走向发展阶段。
1980年元月,四合公社由喜德县划入西昌市。
1982年四合公社在现学校所在地校址(河坝)划了21.6亩地,市委、政府拨款18万元新修一幢2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共有标准教室8间,一幢砖混结构教师宿舍,共8套,教师办公楼一幢,砖混结构学生宿舍一幢6间,砖混结构师生厨房一幢。
通过1998年、2005年、2008年三次全乡教育布局调整,合理收缩校点,向中心校集中,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将原来的4个村小6个点校并成三个村小,修建了教学综合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篮球场,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逐步改善。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学杂费、免除课本费、补助生活费)、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农村营养改善计划”项目后,家长送孩子入学的积极性很高,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更加完善。
自1977年起,中央、省、州、市领导胡启立、鲁大东、华训、孙自强、杨朝波、朱明等先后到学校视察,美国民族教育研究会代表团、加拿大民族双语学者、湖南省民族考察团、云南楚雄州代表团、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会代表团、甘孜、阿坝民族教育代表团、涪陵地区民族考察团、《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凉山电视台《教育时空》栏目组等先后到学校参观、考察、录制节目。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不但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
始终坚持“安全、卫生、巩固、提高、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的新型民族为办学目标。
始终坚持“安全、卫生、巩固、提高、发展”和以“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办学理念,以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的新型民族为办学目标。
先后荣获“西昌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西昌市平安校园”、西昌市绿色学校、“先进党支部”、“西昌市寄宿制标准(规范)化达标学校”、“2010年度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先进单位”、“2011年度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西昌市2010-2011学年教育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市运会男、女团体第一名;
西昌市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奖;
西昌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三等奖;
西昌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二等奖荣誉;
西昌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二等奖荣誉;
西昌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三等奖等荣誉。
西昌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二等奖等荣誉。
西昌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西昌市平安校园、
先进党支部、
西昌市寄宿制标准(规范)化达标学校。
李顺强:校长支部书记
翟志明:副校长支部副书记
蒋元斌:副校长
朱木呷:副校长
蒋志勇:工会主席
谢志云:教导主任
马 静:教导副主任
张 丹:办公室主任
肖礼栋:教科室主任
王文志:总务主任
比补日发:总务副主任
张 静: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