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庙
目录
吴王庙位于安徽合肥城北35公里的吴山镇东侧。因这里安葬着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吴王杨行密,以及后人为祭祀他而建的庙宇,故得名。现存庙宇砖墙瓦屋,雕梁画栋,塑像碑刻,庄严肃穆。上庙敬香的人们纷至沓来,连年不绝。庙侧有吴王墓和子杨博及百花公主坟,毫无雕凿修饰之状,足见吴王生前之清贫淡泊。
吴王庙位于安徽合肥城北35公里的吴山镇东侧。因这里安葬着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吴王杨行密,以及后人为祭祀他而建的庙宇,故得名。
吴山庙(镇)特产有“吴山三宝”(西瓜、贡鹅、早甜桃)和“吴王贡酒”以及被称为“华夏一绝”铁字书画等。
汉初刘邦共封8位异姓王,7王皆反,旋被翦灭,唯吴氏长沙国忠于汉室,共历5代,以无嗣而国除。因此,吴王被历代统治者誉为忠君的典范。吴王庙由此而立。《一统志》云,吴王庙在“长沙县西北吴王冢旁”。《城访古录》说得更为具体:“吴王庙在长沙北门外,今北门外大道旁菜园内有极小之庙,即其地。”民国《抱一遗著》则点明在北大马路(今湘雅路)旁。庙虽小,却引来无数凭吊着。清诗人熊少牧 《吴王庙》诗云:“长沙国小亦金汤,带砺绳承异姓王。未必韩彭无反迹,莫将烹狗怨高皇。”
五代十国时期的吴王杨行密在故乡合肥留下了许多与其有关的历史遗迹。
据《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记载,杨行密虽然身高力大,但“驰射武伎,皆非所长”,其所以能号令三军,平定江淮,除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远大的政治眼光外,其“宽仁雅信,善得士心”,“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物,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是使军民归心,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吴山镇的民间传说则赋予吴王更多的乡土味、邻里情。杨行密总是不忘合肥、惦念家乡。华诞设宴,离不开家乡的白鹅;犒赏有功将士,需用家乡的美酒。因而长丰县吴山镇毛洁肉嫩的大白鹅就被世人称为“贡鹅”,而如今的“贡吴王酒”也是挖掘整理当年贡奉吴王的美酒配方研制而成。
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十一月,杨行密病卒,终年54岁,谥武忠,吴乾贞元年(公元927年)追尊为武皇帝。吴王棺椁由其长子杨渥及女儿白花公主护送还乡,葬于合肥城北,即今吴山镇东侧。吴王陵墓高大如山,墓旁立碑,文曰:“唐吴王墓。”后人怀念吴王仁勇爱民之德,建庙祭祀,一时香火鼎盛,四时八节,进香者络绎不绝,遂名吴山庙。吴山镇也因此得名。
吴王墓西边是百花园。传说,百花公主与父王杨行密之间的父女感情非常深,吴王去世后,公主悲痛欲绝。为了缅怀父王,不忘父情,百花公主在其父王的墓旁修建了这座花园,用于寄托哀思。花园以水面为主,湖景与吴王?小道,即到达以行密长子杨渥命名的杨渥街。杨渥在其父病故后继承王位。杨渥街是吴王遗踪景区的主要干道,景点主要分布在路两边,百花街将其分成南北两段。在杨渥街上,游人可以购到当地的名牌艺术品吴山铁字和品尝到历史名菜“吴山贡鹅”。
在百花园和杨渥街交汇处,便是远近闻名的吴王庙。据史书记载,吴王庙原名大圣庵。
相传百花公主至爱至孝,此庙便是她为吴王守孝所建,她死后也葬于吴王墓不远处,就是今天的公主坟。原存的大圣庵是一座清代建筑,破旧不堪,残缺不全。这些年加以改建,由山门、东西厢房及大殿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修复后的吴王塑像庄严,碑刻隽秀,青松肃立,粉墙黄瓦,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那天,康熙皇帝一早就从嘉兴出发,船队沿大运河浩浩荡荡地向杭州进发。旅途中,他在龙舟里批阅奏章,召见随行大臣商议朝政,闲下来就捧着陈寿的《三国志》阅读,倦怠时抬头眺望运河两岸缓缓而逝的乡村景色。
由于这天心情甚好,晚膳后他便步出舱门,伫立船头,迎着夕阳的余辉,远远望见有一处高大巍峨的寺庙,忙问身边侍从:“到了什么去处?”侍从回禀:“德清县界大麻吴王庙。”康熙听后兴致盎然,即命叫皇孙弘历过来。不一会儿,一叶小舟便载着一个八、九岁的华服少年登上了龙舟。
“给皇爷爷请安!”少年跪拜皇上。
康熙爷眯笑着眼说:“免礼、免礼!”并指着前方道:“弘历你看——,这是吴王庙。此庙是宋南渡时为纪念三国时东吴孙权所建,至今巳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弘历连忙接口说:“皇爷爷对地方上的历史掌故如此熟悉,令孙儿非常敬佩!孙儿也一定要好好学习。”
康熙抚摸着孙儿继续说:“我在看《三国志》,正读到曹操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句。弘历,我要考考你了,辛弃疾称颂孙权的词你可知道?”
弘历略一思索,便朗朗诵道:“《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爷孙俩论古道今,不知不觉暮霭降临。康熙便吩咐:“天色巳晚,朕将在此泊舟。你赶快回皇祖母的船上去吧,免得她为你担忧。”
“孙儿遵旨!”弘历跪叩告退,边跨下船沿边恋恋不舍地回首再看一眼皇爷爷。不料一脚踩空,弘历跌倒下去,很是危险。说时迟那时快,康熙身边的两名侍卫同时迅捷扑出,一人拎起一只胳膊,往后一摔,弘历便倒在龙舟之中,而两位侍卫却留脚不住,“扑通”、“扑通”掉入河中,水面上漂起了两顶红翎帽……
大内侍卫个个身手不凡,但却都是北方“旱鸭子”不习水性,终致溺水而亡。待将尸体捞上岸时,巳是深夜,康熙爷还在吴王庙方丈室坐等消息。听到噩耗,他心情万分沉重。吴王庙方丈也陪侍在侧,见皇上因事出意外而龙颜不悦,忙跪禀道:“万岁,两位侍卫大人因救护皇孙而亡,其忠勇可嘉,应塑像在小庙,以永享香火之祭。”康熙爷颔首应允:“也好。让他们列于廊下,侍奉吴王去吧!”并命人厚葬之。
这故事因为吴王庙里确有头戴红翎的神像,而在民间广为流传。据《德清县新志》卷十三载:“清康熙、乾隆间数南巡,至大麻乡,停泊龙舟,暂时驻跸吴王庙。庙之东西廊首,列偶像二,顶卦武装,云是康熙南巡时,两侍卫在该处失足堕河而死者,塑作纪念。”也可得到印证。
十多年以后,弘历登基做了皇帝,改年号为乾隆。他效仿皇祖,南下巡视,体察民情。途经大麻时,每次都要泊舟登岸,到吴王庙进香,以缅怀康熙两侍卫的救命之恩。并命方丈于庙后岸边多种杨树,为进香者系舟之便。方丈大师深知乾隆爷的良苦用心,连称“遵旨!”。从此,吴王庙后杨树苍翠,庙里香火鼎盛。乾隆在位时曾六下江南,其中乾隆49年(1784年)是他最后一次南巡,当时他也巳年届古稀,触景生情,而特颁优老恤民上谕,对当地年老民众优待有加。
据说,吴王庙庙后临水处,苍老的古杨,直到民国年间依然垂绿。这仿佛在告诉人们:乾隆皇帝和吴王庙曾经有过一段不解之缘。此皆见于方志所载,只可惜当年乾隆没有留下墨迹,深感遗憾。
杨行密(852-905年)系合肥人,字化源。年轻时即怒视朝廷腐败,怜悯民不聊生,二十几岁便揭竿而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由于"宽仁雅信,善取人心",纵横驰骋,屡战告捷;建立吴国后又施行一系列优抚百姓的政策,因此深受四方拥戴和敬仰。千百年来,吴山庙几遭战火,历经兴衰。现存庙宇砖墙瓦屋,雕梁画栋,塑像碑刻,庄严肃穆。上庙敬香的人们纷至沓来,连年不绝。庙侧有吴王墓和子杨博及百花公主坟,毫无雕凿修饰之状,足见吴王生前之清贫淡泊。后来因吴山起义,在此建立了吴山起义纪念馆和纪念碑。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