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石台唱曲

唱曲,又称“坐唱”,一般以7—9人为班,以生、旦等行当为主,锣、鼓等乐器伴奏,不搭台、不化装,自打自唱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起初出自昆曲的徽调坐唱。明代中叶,由石台县珂田乡(今仙寓镇)的幸福村、台山村逐渐流行于全县境内的每个村落乃至东至、祁门等地。当时有名气的有珂田卢家班、大演唐家班、占大李家班等。明剧作家王骥德《曲律》中所载“两头蛮”即为石台唱曲。

目录

石台唱曲有大戏和小戏之分,遇什么活动,唱什么曲目,有《四喜》、《暖房》、《长春》、《张仙送子》等百余个。曲调有徽调、涓调、江西调和石牌调,并吸收傩的高腔、道士腔和民歌、山歌等声腔,如“二黄”、“西皮”等。器乐曲牌有[喜孜孜]、[小开门]、[大开门]等。表演分吹、拉、弹、唱等形式,并加以打击乐伴奏。

石台唱曲多用于祭祀、祝寿、婚庆、贺屋、乔迁等民俗活动,表演时间不定,以宗族、家庭结成戏班,代代相传。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汇聚了传统戏曲、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这种传男不传女的古老表演形式已接近濒危状态,亟需保护、抢救和传承。

历史传说

石台唱曲石台唱曲
  唱曲起始与目连戏的演出紧密结合着。大演乡剡溪村同乐目连戏班“始建于明代,开始叫唐家班,曾创演‘曲戏’(也称‘唱曲’),直到请郑之珍编目连戏《劝善记》后,才改为唐家目连戏班。”据珂田乡台山村卢家组年长者介绍,该村唱曲也较早。传说卢家自从祖上高埠田安葬之后就开始出唱曲的了。葬坟时,风水先生拿出一袋芝麻问卢村当家人,是想代代做官,还是将官一代全部做。卢村求官心切,想将官一代全做。于是风水先生便按照家人的意愿,将一袋芝麻倒在一个宕里。结果还真使卢村人过足了官瘾: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不过不是在官场上,而是在曲场上,唱谁像谁,以至声名远扬。这是传说,其实明清社会中,石台祭祀活动与唱曲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

现存曲本

石台曾经发现的曲本,是清一色的手抄本。抄写时间绝大部分为民国时期,少量为清末。纸质为竹质黄表纸和熟宣。由于唱曲活动解放后渐止,“四清”时曲本和唱曲被当作破“四旧”对待,尤其是“文革”期间,曲本毁焚严重。保存下来的仅有珂田乡台山村卢家曲本、占大镇建国村上屋陈家曲本等,共计15本。收藏的曲目有《教子》《大保国》《满堂福》等;曲谱有[女二黄·慢眼]、[男二黄·慢眼]等;曲牌有[金榜]、[赏宫花]、[大团圆]等;贺词有祝寿、祝开贺等。曲本中的记谱为工尺谱(高腔,直书),属于古代声乐谱范畴。艺人称“箍点”,标注在词谱的右边,有的用红色圈点,以用来提示。

现状

石台唱曲多用于祭祀、祝寿、婚庆、贺屋、乔迁等民俗活动,表演时间不定,以宗族、家庭结成戏班,代代相传。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汇聚了戏曲、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这种传男不传女的古老表演形式已接近濒危状态,亟需保护、抢救和传承。

传承价值

石台县民歌唱曲传习所多措并举弘扬民歌唱曲,得到了广大民歌爱好者的高度赞扬。

一是以演出促宣传,传习所的民歌老师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大大提高了民歌的知晓率,让广大群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爱上民歌。

二是以教学促传承,传习所自成立以来,以民歌传承为出发点,以公益教学为落脚点,不拘一格招募广大民歌爱好者,开展免费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民歌唱曲的传承。

三是以交流促发展,为了发挥民歌唱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民歌爱好者们不定期的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挑选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民歌进行重新整理,让民歌唱曲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新材料    下一篇 青囊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