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六尺巷传说

六尺巷传说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目录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典故 

六尺巷六尺巷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  六尺巷牌坊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  六尺巷记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六尺巷牌坊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意义与保护

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了。

六尺巷六尺巷
  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   在六尺巷视察时,吴仪对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细,临离开时,吴仪很严肃的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所以,到安微桐城去的游客,参观六尺巷是必备项目。

张英,安徽桐城人,清代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人称为张宰相。张英的四个儿子也均为进士,尤其次子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居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所以,在张英的家乡,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说。据《清史稿》记载,“(张)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在讲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张先玲家现在还保存着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其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

桐城派作家姚永朴的《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中记载:张文端公(即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即前面引的那首诗,略)。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的标志现仍在桐城市里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曾在会见外宾等不同的场合多次引用张英的这首诗。

中华传统道德故事《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后街,长约100米、宽2米,鹅卵石铺就。据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载:老宰相张文端(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毛泽东1958年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此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2007年,原国务委员唐家璇来桐城视察,高度评价桐城“六尺巷”作为历史遗迹,和谐礼让之遗风,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借鉴和促进作用,并亲笔题词:“桐城六尺巷、文都美名扬”。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六尺巷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房县红军烈士纪念塔    下一篇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